第214章 三道試題(中)
淨一般。
“先生請出題。”趙明誠拱手向馬翔道。趙明誠今年三十四歲,身高中上,身板硬朗,方臉高鼻,天庭開闊,只是眼窩微陷,或
許這正是這些時日讓這塊美玉糾纏的精疲力盡的表現。
“趙員外,聽清楚了,在下上的上聯是: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馬翔說完,一臉的得意聲色。這個上聯是他早些年求學是
一個同年所出的上聯,一時無人能對堪稱絕對。他料定今日他出這聯,就算趙明誠、李清照再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那也不
是一枝香的時間能對得出來的。
馬翔所出的上聯屬於諧音雙關聯,此種對聯利用語言文字同音、同義的關係,使一句話涉及到兩件事情或兩種內容,一語雙關
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比如此聯: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櫓是仿照魚尾製造的促使舟船行進的工具,安裝在船尾,
左右擺動可使舟船像魚兒擺尾那樣前進。人力搖櫓的速度肯定不如借風力鼓帆而行得快了。可是這裏又暗含了兩個人的名字,“
櫓速”諧音三國是的東吳謀臣魯肅,“帆快”又諧音漢初劉邦的大將樊噲。而馬翔在此處出此上聯視乎又是在告誡趙明誠夫婦,“
文”不如“武”,你們再有才華,這周凱只需幾個潑皮衙役便可讓你家破人亡,還是乖乖服輸,將美玉獻出來的好。
這個上聯一出,看熱鬧的人們只是覺得有趣,而通門道的人們則都皺起了雙眉,在思索下聯。過了一會兒,又都紛紛搖頭,看
着趙明誠,不知他能否對得出。
趙明誠思索了片刻,對不出下聯,他看着妻子李清照,希望她能有一妙對。過了良久,眼看着一枝香便要燃盡,李清照依然秀
眉緊鎖,朱脣微抿,似乎也沒對出來。
“嘿嘿,”馬翔得意的乾笑幾聲道:“不知列爲看客們可對得出下聯來啊?有對得出來的不妨說出來指點指點趙員外。”馬翔說這
話時一臉得意忘形的神色,讓人看了討厭的緊。
這時知聽人羣中以人喊道:“我有下聯,想請先生指教!”
衆人看去,說話的正是西門慶,其實趙明誠的事情與他沒有半點關係,他既看不慣馬翔那副狗仗人勢的小人嘴臉,同時,童貫
要他出來結交文士,這個趙明誠是前朝宰相的兒子,正好結交一番,或遲或早,也許能用得上。
馬翔的這個上聯在這個時代或許還真是個絕對,但是對於來至於二十一世紀的西門慶來說,那就是個小兒科了,他在網絡上已
經看過許多類似這等“絕對”的下聯,當然也包括這幅對聯在內。
“哦!”馬翔沒想到他的話剛出口就有人揭榜,心中又奇又氣,道:“那請這位先生說出尊駕的下聯。”
西門慶向前走了兩步,人羣自覺的分開。女扮男裝的扈三娘跟在他的身後。西門慶走近八仙桌,看了看周凱,又看了看趙明誠
夫婦,不疾不徐的問馬翔道:“這位先生的上聯可是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正是。”馬翔點頭。
“那我就對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西門慶說出下聯後問馬翔道:“先生覺得如何?”
馬翔心中暗暗玩味着:上聯以船爲對,下聯以音爲聯,對仗工整,平仄得當。“笛清”諧“狄青”,乃宋仁宗時的大將,“簫和”諧“
蕭何”,乃漢高祖的宰相。上聯文在前武在後,下聯則正好相反,是武在前文在後。馬翔心中暗自歎服,向西門慶道:“先生高
才,在下佩服!”
周凱、開封府尹、趙明誠和李清照都沒想到,半路會殺出個程咬金。趙明誠向西門慶行禮道:“多謝先生賜教。”
西門慶忙還禮:“不敢不敢,偶然得之,班門弄斧,何敢言賜教。”
這時知聽開封府尹扯着喉嚨道:“這第一場算趙員外作負。”
周凱此言一出,涼棚外頓時人聲鼎沸:
“爲什麼?”
“不是對出來了嗎?”
“府尹相公不是耍賴嗎?”
……
開封府尹整了整衣冠,向前一步道:“大傢伙看清楚了——”開封府尹將手往那一枝香處一指道:“香已經滅了,可是趙員外沒
有對出下聯,故而作負。”
“不是有人對出下聯來了嗎?”有人喊道。
開封府尹道:“是啊,是有人對出下聯來了,可是並非趙員外對出來的啊,這次文鬥是趙員外夫婦參加,而並非別人啊。”
此言一出,全場頓時啞口,又聽開封府尹道:“請李鬆李先生出第二題。”
當一個衙役要點第二支香的時候,李鬆微微一笑道:“不急不急,待在下出了題再點香不遲。”
說罷,李鬆往前面走了兩步,略整整了頭冠,又輕輕撣了撣衣衫,看着趙明誠夫婦冷冷一笑,拱了拱手道:“在下出得這題是作
詩,還請易安居士指教。”
李鬆這樣說,顯然是沒有將趙明誠放在眼裏,李清照看了一眼丈夫,見趙明誠沒有說話,於是對李鬆道:“還請先生出題賜教。
”
“在下的題沒有題目,只有韻,易安居士若能按照在下所出之韻作出詩來便算是勝了。”
“請先生出韻。”
“九,韭,酒。”李鬆掃視全場,一字一字道:“第一個‘九’是八九十的‘九’;第二個‘韭’是韭菜的‘韭’;第三個‘酒’是美酒佳餚的‘酒’
。”
西門慶對詩詞格律略通一二,一聽題目立時愣住了,過了片刻,眉毛不禁皺了起來。這麼險窄的韻,短時間內怎麼湊得起呢?
這題看似簡單,其實要比出題目作詩要難得多。作詩並不難,古人只要讀過一點書的書生都會作詩,只是有優劣之別而已。可
是一旦作詩被限韻了,那可就不是一般的讀書人能夠作得出來的了。
古人作詩講究壓韻,一般說來便是要在詩文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要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當然宋朝沒有拼
音字母,所以有專門的嚴格的韻書),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李鬆的題目本沒有什麼稀奇,可是李鬆這樣一限韻
就是說趙明誠夫婦作出的詩文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依次只能是九,韭,酒這三個字。而這三個字又沒有一點關聯,急
切之中要作出一首詩來是何等的困難?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