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築堤捍水,墾殖水田

作者:楊氏良家子
第96章築堤捍水,墾殖水田

  吳郡目前的情況是,郡縣初平,剛有小安,百姓皆務其本業,百廢待興。

  官府當然也是希望完善治理,興修水利,完善道路,甚至建設城邑。

  孫策諮詢幾位臣子關於全郡道路和吳縣城邑的建議,朱治最先開口。

  “將軍,如今吳縣疆域初定,加以饑饉,百姓皆在忙於農耕,恢復生產。且已經在修一處水利,若此時再建道路,修城邑,養軍兵,必須有所規劃了,否則恐怕會操之過急。”

  孫策頓時想起來還有這麼一件工程正在施行之中,問道:“水利的興修情況如何了?”

  顧雍主動介紹道:“這項水利主要是在東陵鄉高處修建一處湖陂,然後通溝渠四時入壟,築堤捍水,墾造水田,將千餘頃望天田改造爲水田。”

  孫策聽完便有所瞭然,總有人以爲他一名將軍不懂農業、水利,以爲他說的畝產十石是異想天開。

  事實上孫策所瞭解的農業水平,甚至要遠超當世大部分勸課農桑的官員!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從北方南下,沒有接觸過真實農耕的士人被想象中的農業給固定了認知。

  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爲什麼江南尤其是吳縣這一帶會被稱爲玉米之鄉。

  很多人都以爲引水灌溉,就是修一條溝渠把水灌溉一遍土地就行了,這種旱田自然是畝產只有兩三石,也就是一畝地產糧只有五十斤到七十斤之間。而後世人一年的食物攝入量是每年四百斤。就說這個時代的百姓,怎麼可能不面黃肌瘦?

  可如果興修水利這麼簡單,那些修水利的官員會被無數百姓世代供奉、紀念?

  事實上,真正的修渠堰是吳縣這種,將水利灌溉區內的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建起田埂將田壟圍起來,築堤捍水,勸以耕牧。水田既修,其利兼倍。

  就是這個時代的大學者傅玄考察了地利,總結出來“旱田命懸於天,人力雖修,可一旦水旱不時,則一年之功棄矣。”而“水田則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所以“自近魏以來白田收至十餘石,水田收數十石。”

  這也是爲什麼修建水利之後,農田可以不患水旱。淮南那裏因爲有芍陂,更是形成了一處百里不望天區。

  顧雍此時也說道:“旱田和水田差距極大,縣中勸農官員已經按《氾勝之書》指導百姓調節水田水溫,水溫得時,早稻晚稻合計產糧十石完全不在話下。”

  孫策微微點頭,要發展水田必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水源充足,二建設溝渠。

  前者魚米之鄉,這片土地已經滿足。

  但後者建設溝渠,你指望一羣小農經濟的小民自己去幹這個?就算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幹一百輩人,甚至一千輩人,能不能挖出一座湖陂,然後修出來一條溝渠,灌溉上自己那二十畝地?

  包括後世很多人一提發展農業,精耕細作,也只是知道這個概念,對具體內容一無所知。就以爲是給百姓分十畝地,讓他們自己去守着自己那十畝田,拿着耒耜、鋤頭埋頭在地裏精細耕耘。以爲這就是小農經濟,這就是發展生產。

  其實這不叫小農經濟,按照這種思路,水平最多叫刀耕火種。對農業的理解水平上限也就是井田制那種級別了。每個人挑水灌溉自己田壟內這九分地。以爲這就叫精耕細作。

  事實上,農耕的士大夫們見識都比這些後世普通人更高。他們還知道,要發展農業,必須讓百姓目光從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裏超脫出來,集結人力才能發展農業,使田地不再靠天喫飯。

  而中原農業經濟之所以在宋朝進入騰飛,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宋朝不立田制,大莊主、大員外們能夠集結大量的佃農興修水利,改造良田。所以纔能有歲入百萬石的恢宏場景。

  其實只要沒有戰亂,沒有人爲干預,中原的農業經濟一直是在向這個方向發展。

  孫策才穿越半年,基本上對國家政治、經濟、選拔制度沒有任何改變,就連軍事方面,都是糾正了小霸王的歷史偏差,重新迴歸正軌,按照當下東漢朝廷的模式施行的募兵制。

  尤其是在最重要的農業經濟方面,他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只是承認了當下客觀存在的莊園經濟模式。

  若是沒有戰亂,按客觀規律發展下去,江南的這些豪強會跟永嘉南渡以後的士大夫們一樣,帶着部曲將江南開發出來。

  而衆所周知,江南的第一次開發,就是因爲衣冠南渡。在大世族部曲和宗族血親的抱團開發下,江南大量農田被開墾,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升。

  反倒是北面的鮮卑人剛剛入主中原,治國的想法跟後世普通人一樣,完全靠着純真和想象。

  看到均田制,頓時一拍手,這不是完美的農業制度嗎?每個人都守着幾十畝農田,有田可耕,那我大魏江山還不是千秋永固?至於均田結束,後面發生的事情,就算後世普通人也能倒背如流了。

  可中原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可以給諸夏民族一次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國家大亂,兵戈四起,王朝進入更迭,重新洗牌,經濟秩序被打破,可以重新設計經濟制度。

  這時候該怎麼選?封建王朝的帝王將相怎麼選還不好說,但這要是個普通穿越者,絕對已經開始大喊大叫:平均授田,禁止土地交易,精耕細作!

  孫策嘆了口氣,自己要發展江南,任重而道遠啊,怎麼打破很多人,尤其是普通小農的觀念,絕對是重中之重。

  他凝重的問道:“徵募徭役可還順利?一共徵募了多少百姓?”

  顧雍立即回道:“徵募過程倒還順利,之所以渠堰選在東陵鄉就是因爲本鄉三老極力促成此事,說動本鄉大戶朱氏。朱氏宗族子弟千人,皆主動參與,要將自家良田造成水田,並行善舉,許諾幫百姓將溝渠沿途的土地亦修建水田。三老、里正等遂順利募有數百戶人家,挖通溝渠。”

  孫策眉頭一挑:“這朱氏倒是會藉機刷名聲。明明是他們想召集百姓幫他們修溝渠,卻說是幫沿途百姓修水利。沒有沿途百姓,他們這溝渠不還是得修?”

  顧雍笑着點頭,說道:“的確如此,不過不論如何,朱氏這次都要收鄉里之盛讚了,東陵鄉百姓必然會傳其仁義之名。若將來水田豐收,朱氏更可能名揚郡縣。”

  很顯然這種會在鄉里刷仁義之名的大族不會是普通人家。

  孫策問道:“是校尉朱桓宗族?”

  “將軍慧眼如炬。”

  朱氏果然不愧是吳郡大族啊,宗族子弟居然有上千人。

  這個規模恐怕足夠湊成兩三個裏了。

  再加上部曲,人數接近兩千人。可以說籠絡了朱氏,就等於籠絡了整個東陵鄉的民心。

  而整個吳縣也就十個鄉,算上新設的崑山鄉也才十一個鄉。

  這個大族裏面,孫策記得朱桓還有個非常有才華的弟弟朱據,不過朱桓纔剛弱冠,朱據應該還年幼。

  孫策說道:“若是朱氏的話,朱桓輕財仗義,說不定還真不是爲了名聲,只單純想幫沿途百姓修建水田。稍後派人從府庫裏面取駿馬一匹,布帛一千匹,錢十萬賜給朱桓,以嘉其忠義。”

  嘉獎這麼豐厚的一個原因就是,朱桓他不在意錢財,得到俸祿、賞賜就分給族人和部曲了。

  事實上等於孫策不方便直接賞賜朱氏,卻間接將財富賜給了朱氏子弟。

  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策發現按顧雍所說的這種募役方法,其實沒有消耗多少人力!

  有本地大族支持,不僅他的政令得到貫徹,且消耗極小,主要的成本都由朱氏承擔了。

  所以孫策接着說道:“依我所見,水利負擔極輕,似乎並不耽誤我們再興一項土木。”

  何夔鄭重的說道:“故平定亂世乃重中之重,只要兵戈平息,民生財力未用於軍事,而是用於墾殖發展,堪用之衆矣。”

  孫策點頭,這是至理名言。

  社會的財富就那麼多,用於軍事征伐,那就民生凋敝。

  就像朱氏這上千子弟、部曲,若是在戰亂之下,就只能成爲朱桓部隊,跟隨他到處征伐。又怎麼會有上千人在這裏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孫策見過一條黑白影像,記錄的是民國時期一位北大教授,一家十口人進餐的全過程。

  北大教授,這絕對是中產以上的階層了。但桌面上四菜一飯,全是最普通的鹹菜,唯一一個熱菜是炒蘿蔔絲,沒有一點葷腥。

  主食也不是白米飯,而是粗糧窩窩頭。僅有的一枚雞蛋,本應由年長的父母分喫,但這枚分開的雞蛋卻都給了最小的孫子,後來這位小孫子成爲開國之後一代著名演員。

  不論如何這頓飯都算是寒酸了。

  要知道,在大明就已經實現了白米飯自由。而隋唐就已經有了朱門酒肉臭的說法。

  戰亂對民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大量資源投入到軍事中,會導致民生異常凋敝。

  後世人對古代糧食不足的印象,多是誕生於戰亂時代。也就是一個王朝特定的十幾年甚至幾年當中。

  但在承平歲月的其他兩百多年裏,中產之家絕不至於連一點肉食都喫不到。

  而何夔也是相同的見解,說道:“將軍若想再興一處土木,則無論如何軍事征伐都需暫止。但即便如此,若同時建道路,修城邑亦負擔極重,最好是隻選一處重點推行。或者將軍允許上萬軍隊參與興修土木。”

  “絕無可能!軍隊絕不會參與力役,組織生產。”孫策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絕。

  軍隊可以去參與救災,可以去修建工事,但孫策絕不允許軍隊去幹這些勞役做的事情。

  一旦募兵制的軍隊變成大宋廂軍的模樣,那戰鬥力就再也無法保證了。

  朱治說道:“那就只能在建道路和修城邑之間擇一了。”

  這時候就顯示出郡府和縣衙兩處各不相同的利益了。

  朱治說道:“我以爲當先修道路,尤其是溝通南北的道路,南方各縣貧乏,而北方各縣富庶,如今道路曲折泥濘,通商極爲不便。一旦新路修成,北部之財貨可以南下,能收回大量儲糧。”

  說到這裏,朱治態度極爲端重:“吳郡畢竟平寧,縱曾有烽煙,也只是因我舉兵於錢。,然而一戰即破許貢,只旬日間便兵戈消弭,吳郡實力並未損耗多少。所以吳郡絕不止如今郡府這些錢糧。嚴白虎能聚衆萬人而虎嘯山林,所依仗的便是吳郡此前存糧。”

  “只要錢貨通行,道路安寧,必然能收穫郡南大量糧食。央央大郡,戶籍十萬,焉能連十萬石糧食尚且不存?”

  這話就很有道理。

  吳郡怎麼說也是有着近十萬戶籍,一家一戶出一石糧食,那也足矣足兵足食。

  關鍵是,這個一石糧食,是吳郡百姓能夠拿出來的。

  畢竟吳郡沒有遭受太大的戰亂影響,孫策乾脆利落的擊敗了劉繇,整個戰事存續時間僅一個月左右,朱治又代行太守事,很快就穩定了局勢。百姓其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孫策問道:“朱公以爲興修道路需多少人手?”

  朱治不假思索的說道:“多則快修,少則慢行。從吳縣到餘杭到錢塘,共經吳縣、郵拳、餘杭、錢塘四縣。其中餘杭、錢塘連爲一體,幾乎可以等同。故而出了吳縣只要經過郵拳就可溝通南方。我以爲從這四縣各募百姓千餘,南北相向修路,無需多久便可完工。”

  其實朱治的提議非常具備戰略眼光,後世就在他說的這條道路上修建了最重要的江南運河,溝通吳縣和錢塘江。

  這完全是一條黃金水道!

  只要在南北渡口設立市尉司,那簡直是躺在黃金水道上徵稅,每一艘駛過的商船,那都是叮叮噹噹的錢幣落入府庫的聲音。

  有這條航道,南北的貨物運輸會大爲便利,財富源源不絕送到吳縣。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