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我與賭毒不公戴天

作者:楊氏良家子
第105章我與賭毒不公戴天

  如果只是說,孫策佔據江東獲得了丹陽郡世家大族,豪傑長吏的支持,平常人可能很難有直觀的感受。

  具體而言,這份支持是個什麼概念?

  丹陽頂級豪強徐逸直接率部投入了孫策麾下,在軍中爲孫策征戰。

  丹陽郡的長吏,比如石城縣縣令高承直接爲了意氣,而主動投效孫策,爲他招攬豪傑,直接唯孫策之命是從,郡府的政令在他眼中還如廁籌。

  而丹陽郡的百姓,更有數千戶要麼是丹陽精兵,被周尚送到了孫策軍中,要麼是軍中將士的家屬,跟軍中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家族更是數以萬計。

  在權威、利益之外,孫策統治丹陽郡北部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就是人情恩義了。

  所以對留下來的高承,孫策笑着說道:“雲章,你與這些豪強可不同。不僅僅是因爲你是自己人。更是因爲當初第一次見面,你的英氣傑濟和大志氣節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天下多熙熙攘攘之輩,而云章伱卻絕非凡俗,不慕錢財,而存救時濟難之志。”

  聽到孫郎這麼高的評價與稱讚,高承頗爲激動,意氣振奮,連忙拱手回道:“此皆因孫郎豪氣冠世,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我以微末之才,惟願追隨孫郎,掃平江東,重定宇內。”

  這個微末之才的評價,可就太謙虛了。

  孫策可是十分清楚的記得,他這位石城縣縣長,除了大志氣節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謀略才氣了。

  大軍大量的家眷就是在他的幫忙下安置的,桑田、養蠶也是他一手撐起來了發展的雛形。

  而石城縣境內,牛渚大營旁的上萬屯田士卒也正是由他後續接管,撫平的人心。

  故而孫策在寒暄之後,便說道:“雲章才幹,軍中向來稱讚。在石城,深得屯田士卒之心。這些屯田士卒目前情況如何?”

  說起政事,高承神色端重起來,回道:“正欲向孫郎匯稟此事,軍屯已經收穫,屯卒陸續增加,已有一萬六千餘人,共開墾良田二十五萬三千餘畝,除去消耗,官府共獲糧二十四萬石,正屯於牛渚大營的邸閣之中。”

  孫策笑着讚道:“雲章果然才幹不菲,治縣則使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不過雖然誇讚了高承,但孫策對這個屯田規模很不滿意。

  要知道曹操在許縣屯田,第一年就得糧百萬石。而鄧艾在淮南屯糧,四萬人且田且守,計除衆費,歲完也能得五百萬石以爲軍資。

  石城縣的屯田規模並不小,但農業水平就落後太多了,種的是粟,大部分畝產也就三石。只有劉由新修的長陂,使水利灌溉有所發展,糧食才略微提高。

  孫策在軍屯中的官、民分比,比例雖然較低,只有三成,這個最終的產糧數量也差距有些大。

  不過孫策也知道,這確實不能怨高承,主要歸咎於前期軍屯器械不足,另一方面江南的農業水平的確比不了中原腹地的許縣和水利設施發達的淮南。

  孫策於是吩咐道:“這些軍屯將士已經有了一定的收入和家財,若是他們願意,石城縣可以將他們設置爲編戶,安置在郡縣,我會讓北部都督協調,幫軍屯士卒落戶各縣。當然,如果他們感覺艱難,可以再待一年,等明年收穫,積存了更多財產,再勉勵其在江東安家置業。”

  高承點頭,說道:“將軍明鑑,今秋就已經有不少屯卒向官府請求離營安家,甚至有屯卒逃亡,我已經陸續將其安置。如今石城縣人口已經有一萬兩千餘戶。”

  “這麼多?”孫策驚訝的出聲:“我記得當初石城縣被戰亂波及,沿江各亭甚至十室九空,總人口才四千餘戶,怎麼不到一年,驟增了這麼多?”

  一萬兩千戶啊!這個規模已經堪比郡府手中六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郡府掌握的宛陵城加涇南五縣,總人口也就三四萬戶,而其中恐怕一半在宛陵城。涇南無縣地僻山險,又民風彪悍,在籍的總人口也不知道有沒有一萬五千戶。可能五個縣加起來也就堪堪比石城縣略多。

  高承解釋道:“除了因爲安置將士之外,一個重要的來援就是北方流民。將軍開倉放糧,吸引了大量北方流民流落江東,甚至許多山賊都挈黨連羣而來。”

  說到這裏,高承忽然咬牙切齒起來:“最重要的是,歷陽縣令邵卓,他源源不斷的將大量女眷送到石城!”

  邵卓?

  孫策忽然就無力起來,這是第一個他也沒辦法怒氣奮發的怪才。

  他滑溜的像個泥鰍一樣,你根本拿捏不住他。

  偏偏他還頗有些奇才,你還得倚靠着他。

  孫策心生一種不祥的預感,眉頭擰了起來:“他哪來那麼多女眷?”

  高承咬牙切齒的說道:“都是他從女閭里淘汰出來的。我縣中小吏曾向我確切無誤的匯稟了歷陽訊息,他在歷陽城中僅是女閭就開設了上百間!官府經營官妓,每有秀美女子被充入,便淘汰一批庸脂俗粉。他歷陽糧倉已經養不住這麼多閒人,他就每個月都往石城縣送一批!”

  孫策瞬間頭疼的手撫額頭,好傢伙,這奇葩果然能搞出特色來!

  揚州瘦馬,被他提前搞出來了!

  揚州瘦馬爲什麼出名,還不是因爲揚州是後世下江南的交通要道,水利樞紐?過了揚州就是繁花錦秀的江南。

  而當下,揚州還叫江都,在徐州並不怎麼繁華。

  反倒歷陽是如今進入江東的最重要水陸要道,尤其是北方戰亂,數萬甚至數十萬人的難民從兗州、豫州、淮南一帶流落南下,經過歷陽進入江東。

  這麼龐大的人流,自然催生了歷陽這個四方通衢的畸形繁華。

  官妓這種事情,自古皆有,孫策一位正正經經跟賭毒不共戴天的君子,所以對這件事倒沒有咬牙切齒。

  畢竟以官妓聞名的齊國和宋朝,那確實是富庶啊。

  理論上講,除了軍火貿易,好像這個時代確實沒有比這個來錢更快的途徑了……

  所以眼下這一幕,就是高承咬牙切齒,孫策一臉無奈。因爲他倆都管不太適合嚴苛去管邵卓,他這個歷陽太守還是孫策和九江太守陳紀之間的緩衝人!

  如果沒有他支持,孫策佔據着歷陽縣,於情於理,於任何角度,那都是不合適。

  不然丹陽太守袁胤或者紀靈駐軍在吳郡曲阿縣試試?孫策會毫不猶豫的就調集大軍圍上去。

  而且歷陽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重要了,將來如果跟袁術決裂,這裏就是最重要的防禦壁壘。哪怕現在沒有決裂,這裏也是江東對淮南招誘餘民,鳩合遺散的最重要橋頭堡。

  歷陽在江東手中,就能保證中原士族子弟、豪傑人才,以及流民、商隊源源不斷的進入江東。何夔、潘璋等人就是這樣流入江東的。

  可如果這裏被陳紀封鎖,那孫策至少要失去成百上千的人才以及數以萬計的流民、草莽。要知道,淮南之地草莽連雲,許多山上山賊就有數萬人。在孫策開倉放糧的影響下,源源不斷的有綠林草莽南奔。

  歷史上,小霸王可是把他從弟孫輔放在這裏鎮守這處要地。

  所以孫策雖然頭疼,還是無奈的問道:“他怎麼會做到糧倉已經不足用的程度?他對我們是何態度。”

  高承恨恨的說道:“他歷陽一縣人口據傳都已經有三萬戶,十餘萬人了,自然是糧價飆升,養不起閒人。江淮一帶,凡是流落南下的富貴之家,他就留下安置。凡是流落的難民,他就派船送到石城!他態度倒是好的很,爲了令我們接受難民,他送給校尉黃公覆三千金!又送給將軍八千金!”

  “嘶~”聞言,孫策深深的吸了口氣。

  高承說的這個可就太具衝擊力了。

  戶籍三萬,人口十萬餘!這個規模已經堪比漢室最富庶的郡國了。比如渤海郡,一郡八個縣,卻有人口一百一萬五零六千五百人。平均一下,一個縣接近十四萬人。當然汝南、潁川、南陽這種重郡的人口更密集。

  只是隨着董卓之亂以來,諸侯混戰,打的這些地方一片鬼蜮,數百里無人煙。

  大漢已經有一兩年沒出現這種一縣人口十餘萬的大縣了。

  更重要的是,歷陽縣不僅人口衆多,而且十分富庶!

  畢竟縣裏很多都是逃難而來的世家大族和豪強子弟,這些人不願渡江,又回不了家鄉,就只能徘徊在這裏。

  他們可沒什麼耕地,也沒什麼產業,全身上下,窮的就只剩下錢了。

  徵農稅肯定是徵不到他們身上。

  但孫策也沒想到,這個邵卓居然用女閭這種方式,從他們身上薅下來上萬斤黃金。

  不,確切的說,是數萬斤黃金。

  畢竟邵卓不可能把黃金都給孫策,雖然歷陽的繁華,主要是得益於孫策的軍紀森嚴和開倉放糧。可顯然郡府甚至州部那邊不可能這麼看。

  邵卓作爲一名歷陽縣令,必然得給壽春的州部以及陳紀的郡府都打點一份利益。

  當然,還有他和他的勢力小團體,也得分一份。

  可即便如此,送到江東的財富規模亦堪稱驚人了。合計一萬一千斤黃金啊,比孫策一路征伐,繳獲丹陽、吳郡兩郡所獲得的黃金還多。

  有了這麼多黃金,孫策的財政和府庫都將會進一步穩定。

  甚至,或許到了明年,孫策就可以嚴厲打擊私鑄貨幣了。

  私鑄貨幣這個事,孫策官府可從來沒有認可過。最多隻能算是還沒來得及嚴格打擊。

  而如果有了大量黃金,可以作爲江東通寶的錨定物,在明年禁止私鑄之後,江東通寶的價值也能在江東三郡得以認可。

  而高承也說到了此事:“另外邵卓也送來了上億小錢,以助將軍熔鑄通寶。”

  孫策眼中頓時精光閃過,望着高承鄭重的說道:“看來這個邵卓也是外放蕩而內精幹!他這番作爲,顯然是研究過江東之治。”

  要知道,孫策打下來吳郡這麼重大的事情,壽春也是過了大半年才姍姍得知。

  而邵卓居然關注到了江東發行通寶的這種小事。

  可見,要麼他一直在關注孫策,要麼內實十分精幹。

  小錢是董卓鑄的新幣,最惡劣的情況下,要五十多萬錢才能買到一石米。可以說這個東西價值幾乎略等於無,但作爲大漢朝廷發行的貨幣,甚至熔鑄了始皇金人,它材質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至少這上億錢,重新熔鑄三千萬甚至四千萬江東通寶不在話下。

  有了這個規模的通寶,也能極大緩解丹陽郡境內通寶不足的困境。

  高承則冷哼了一聲,說道:“我看未必,我看他就是想從江東買糧而已。”

  “哦?”孫策笑着問道:“爲何如此說?”

  高承說道:“歷陽人口十餘萬,這個規模顯然已經遠超歷陽能供應的極限。雖然自將軍率軍抵達歷陽,當地便逐漸恢復平寧。但此前歷陽只有萬餘戶,恢復生產的土地顯然養不了十萬餘萬人。尤其歷陽財富衆多,這使得歷陽糧價每日飆升。邵卓一直期望我等能從石城縣調糧運往歷陽。”

  原來還有這一重考慮。

  歷陽也是經歷了開倉放糧這一過程,招徠的流民數以萬計。他當初萬餘戶的人口,耕地也就堪堪養這五六萬人,哪怕略有剩餘,也養不了十萬餘人。

  糧價飆升也是合理之中。

  孫策思考了一下,說道:“給他。從牛渚營調五萬石糧食送往歷陽,以救其急。”

  不論怎麼說,慷慨相助,都是一份美名。這會使當地人才更多的流入江東,出仕於孫策麾下。

  更重要的是,邵卓這個人,不是個庸才。

  他不選擇向壽春求援,而選擇向江東求援,證明他絕對能看得清這雙方誰才更可能有所作爲。

  當然,這可是五萬石糧食,孫策也絕不可能就這樣無償白送:“讓他在歷陽爲我再徵兵一千五百人!”

  如果邵卓再徵募一千五百新兵,加上黃蓋此前在這裏訓練的士兵,歷陽這裏就駐紮了整整三千步騎!

  加上丹陽的五千大軍,進可攻,退可守。淮南,自己拿定了!或許,等袁術稱帝的時候,自己將是第一個攻入淮南境內的義軍,歷史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走向。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