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戰定會稽
高遷屯燃起熊熊烈火之後,會稽守軍的反應可以說幾乎與董襲所預料的一模一樣。
周昕焦急的第一時間抵達固陵城,向王朗諫言道:“府君,高遷屯若失,我等皆無遺骸之地矣!請速救之,我願率本部將士以爲前驅,請王府君切勿遲疑,盡發三軍,以重奪此重鎮。”
虞翻受傷,王朗手下能夠倚重的最知兵之人就是周昕了。
他雖然只是一位會稽郡豪強,但此前曾經擔任丹陽太守,統軍與吳景對峙過。
當然,周氏與孫家是世仇了。
從孫堅擔任豫州刺史時,周昕之弟周喁就在袁紹的表舉下也出任了豫州刺史。在孫堅攻破洛陽,繼續向西討伐董卓時,奪取了孫堅屯兵地陽城,斷絕了孫堅的糧草。氣的孫堅慨然而嘆:“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周昕另一個兄弟周昂則是九江太守,被袁術所攻打時,又與孫策激戰。周喁前往助之,軍敗,還鄉途中,爲許貢所害。
三兄弟中最大的周昕,則最有名望,少年時遊歷京城,拜太傅陳蕃爲師,又被太尉公府徵辟,舉爲高第!
而這個太尉府的太尉就是曹操的祖父曹騰。所以曹操舉兵,周昕直接派周喁率兵兩千前往助之。又前後發丹陽精兵萬餘人助曹操征戰。
可以說,周氏陣營天生就跟孫策站在了對立面。
這種一門三兄弟皆出任刺史、太守的公族,不僅與孫氏有血仇,還一直全力反對孫策。
毫無疑問,只要孫策大軍攻佔會稽,他們周氏絕對要面臨清算。
所以周昕比所有人都焦急,更比所有人都戰意堅定。
面對周昕,王朗本人也不得不予以敬重,這可不是一個偏僻的鄉下豪強,而是曾經擔任兩千石高官的公卿。周氏的支持,是他能夠站穩會稽的重要原因。
於是王朗客氣的回道:“我這就派人詢問虞功曹意下如何。”
周昕怒道:“這有何可問的?虞功曹身披數創,臥病在榻,不能視事,待詢問完,戰事都要耽誤了!難道沒有虞功曹,王府君就不能決斷了?”
王朗才氣是有的,只是並不在軍事方面。作爲一名經學大家,讓他講經釋義,治理地方,以儒雅之氣,服之下之民,他可以盡善其政。但要他跟孫策征戰沙場,決機於兩陣之間,那就實在太爲難他了。
倉促之間,面對周昕的強硬,他只能避讓,說道:“高遷屯的確不容有失,就由你統帥所有援軍前去救援。”
這一戰,王朗和周昕也是孤注一擲了,不僅固陵城中四千餘守軍盡發而出,周昕也在沿江塢堡裏匯聚了兩千餘名豪強部曲,合軍共七千餘人火速前往高遷亭支援。
但他們再焦急,高遷屯也在數十里之外,他們清晨開始支援,倍道兼行,也在下午才抵達高遷亭境內。
而此時,孫策大軍已經飽餐一頓,養精蓄銳完成。
孫策親自激勵全軍,做好了決戰部署。這一戰,吳郡大軍也未來得及立營,是背水一戰。若遇挫敗,所有將士都將被趕進江水之中,全軍傾覆。
不過,孫策還是戰意激昂。強軍勁旅就是要有敢於決戰的勇氣,相信自己能夠在野戰擊破敵軍。
日過正午,蔣欽一臉潮紅,興奮的跑到了坐在樹蔭中休息的孫策面前,聲音亢奮:“將軍,會稽守軍真的來了!看規模不下五千人。”
孫策從容的揮了揮手,說道:“那就傳令周泰,率部前去迎敵。”
查浦這裏,孫策的軍隊規模其實並不多,只有三千餘人。主要是查浦當地沒有多少船隻,靠幾十艘扁舟和竹筏運送部隊人馬,一上午能夠運輸過河的人員極其有限。
但即便只有這個規模,對孫策而言也是足夠了!
募兵制下的職業武夫,憑什麼不能以少勝多,實現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
李世民豪言我徒卒一千,可擊胡騎數萬。
孫策如今也要實現這種胸襟!
隨着旌旗一道道飄揚,硃紅的旗幟連綿成線,下方整齊的軍陣迅速排開,緩緩開赴向預定戰場。
孫策丟下手裏草杆,拍了拍手,從坐的石頭上起身,走到一旁丘陵上,帶着董襲一同遙望遠方几裏外的戰場。
會稽郡地形就遠沒有吳郡那般平坦了,這裏是著名的丘陵起伏。這片戰場,東南多山,而西北靠近錢塘江的地形則相對平坦。
所以會稽軍隊中負責探查地形的斥候也很快就發現了迎面開赴過來的敵軍。
步兵作戰,其徐如林,根本無法突襲。所以在看見周泰所部之後,會稽守軍也立即展開了陣型。
江岸之上,兩支軍隊排開陣勢,一支紅袍玄甲,朱旗飄揚,方陣巍巍。一方卻斑駁混亂,人頭攢動。
還未開戰,董襲便大爲氣壯,振奮說道:“戰場形勢,已然可見孫將軍治軍之嚴明!縱以寡擊衆,亦處上風。”
孫策看着戰場上,自己花費無數精力打造出來的精銳大軍,大笑說道:“衆未必勝寡,而強必能勝弱!”
與孫策的從容自若相比,統帥郡兵的周昕就心情極其沉重了。
敵軍竟然已經出現在了前往高遷屯的路上,莫非高遷屯已經失守?那形勢就危急了。
可無論如何,他都得擊破眼前敵軍,前去收回屯堡,重新穩固住沿江防線。
所以他策馬在全軍之前激勵道:“敵軍猝至,必衆寡而不整,只要我等奮勵,必能一戰破之!諸將士,奮勇向前!”
敵軍人數不多,是激勵所有士兵保持戰意的最後一道信念了。
這段時日以來,所有會稽郡將帥士卒都已經見識過了吳郡虎狼之師的驍烈。同等規模,江南守軍根本不堪一擊。若非佔着地利,會稽守軍這區區萬餘人早不知道被擊潰多少次了。
也只有己方佔着人數優勢,他們纔敢勉強向前。
但,很快他們就絕望的發現,這點人數優勢,根本毫無影響。
兩軍相交,會稽軍隊的方陣就被摧枯拉朽的擊潰,漫長的陣線上,全面土崩瓦解,方陣旌旗,紛紛披靡。周泰所部勢如破竹。
交戰這麼久,這是王朗軍隊與孫策軍隊第一次以堂堂之陣交戰。會稽守軍想過可能會處於下風,可是完全沒想過居然會被打的如此慘烈,毫無還手之力!
差距甚至堪比漢室精兵橫掃黃巾烏合之衆。
以至於周泰在迅速擊潰敵軍前陣之後,都有些猶豫了。敵軍這麼輕易的戰敗,不會是誘敵之計吧?
但戰局實在不容他多想,他麾下三屯將士已經在擊潰了敵軍前陣之後,又追着潰兵猛攻敵軍中軍,使敵軍十幾個方陣都直接崩潰,數以千計的潰兵在己方將士的鋒刃前轉身而逃,密密麻麻的潰兵如浪潮般逃在紅袍玄甲的軍陣之前。
孫策在遠處看的可比周泰清晰多了,敵軍就是被打的士氣崩潰了,根本不是什麼誘敵之計。因爲軍陣後面的方陣還陣型嚴整,正試圖全力阻止潰兵,重整軍心。
要是誘敵之計,那就算是退兵也是後面的方陣先退。
所以孫策立即翻身上馬,大吼一聲:“擊鼓!全軍出擊!”
雄壯的鼓聲響起,隱藏在丘陵後方的伏兵立即殺出。
孫策更是親自帶着具裝龍雀突騎爲全軍鋒銳。
能運送過江的部隊有限,孫策自然是優先將精銳運送了過來。
江岸的平原,正適合具裝龍雀突騎衝鋒陷陣。數十名精銳騎士,高大雄壯,衝鋒之勢簡直不可阻擋。
早已經軍心近乎崩潰的會稽守軍,忽然見到這麼多騎士驚天動地的衝過來,根本不等周昕下令,瞬間徹底膽寒,直接轉身而逃。
這麼寬廣的戰場上,軍令下達不及,邊緣士兵面對鐵騎,逃跑是本能反應。
孫策帶着具裝龍雀突騎直接鑿穿敵陣,殺至中軍旗下。
這風華絕代,睥睨衆軍的氣度,讓周昕一眼就認出了眼前之人便是他既恨又懼之人。
如今仇人就在眼前,他卻兵敗垂危,隨時可能淪爲階下囚。
周昕憤怒的雙眼通紅,甚至不願逃竄,直接怒吼一聲,挺槍迎着鐵騎衝了上去:“孫策,受死!”
下一刻一支長槊洞穿了他的咽喉,陳武直接將他從馬上挑落。
孫策一刀砍斷了主將大纛,然後轉頭看向身旁的蔣欽,問道:“我剛纔似乎聽到有人喊我名字?”
蔣欽詫異的問道:“有嗎?這人喊馬嘶的,我完全沒聽到啊。”
陳武已經甩落了周昕的屍骸,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剛纔陣斬的就是敵軍主將,仍護衛在孫策身邊,說道:“將軍聽錯了吧?這兵荒馬亂之中,誰能喊出將軍名字?”
孫策嘖舌,好吧有道理。這是戰場,又不是街頭,不能有懷春少女一直追着喊孫郎之名。
地上週昕的屍體仍在抽搐,口吐血沫,死不瞑目的盯着這三個無恥之徒。你們該死啊!你們都該死啊!
孫策的輕鬆心情正是此時戰場形勢甚至整個吳郡形勢的寫照。
隨着大纛被砍倒,敵軍徹底土崩瓦解,潰兵逃得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降兵跪滿了江畔平原。
而更重要的是,隨着敵軍主力崩潰,整個會稽郡再沒有任何勢力能夠抗拒孫策的征服!
就連會稽郡名義上最大的抵抗勢力,太守王朗此時部下也只剩下了寥寥十餘人。
他在得知兵敗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從固陵城登船,浮海亡走。
他也算仁義,在登船前跟所有官吏、士卒直言,願意追隨者可以一同浮海。
不願者亦不強求,可以在城中等候投降孫郎,以顧全家眷妻子。孫郎有仁義之名,若賓服順從,其必不加害。
願意追隨其者,只有士吏十餘人。
但這十餘人裏面,就包含了虞翻!
王朗因其身負創傷,欲留其在固陵城中休養,但虞翻主動要求,追隨營護。
等孫策率鐵騎踏入固陵城時,王朗的船隻也剛好啓程。
雙方在岸邊正好能遙遙相望,一方鐵騎列陣岸旁,朱旗飄揚,意氣風發。一方浮海逃亡,迷惘而又彷徨。
此時船頭之上,虞翻強撐着傷病之軀,同王朗一同看向身後岸邊朱旗飄揚的孫策軍隊。
王朗面容惆悵,說道:“孫郎應該就在這一行鐵騎之中。”
虞翻看着岸邊旌旗甲冑,光耀天地的具裝龍雀突騎,也頗有感觸,說道:“孫郎才氣,的確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府君,江東之地已然爲孫郎所有,我等難與之爭鋒。揚州不可再留,我送府君前往廣陵。”
揚州顯然王朗已經是呆不下去了,待孫郎進入郡治,代行太守事,整個會稽傳檄而定。各地的長吏對這位故會稽太守,恐怕都會避之不及,閉門不允許其進入城邑。
所以虞翻的意思很明確,江東逐鹿的事情就別想了,還是返回徐州故鄉吧,還能苟全性命於諸侯。
但王朗卻眉頭緊蹙,說道:“前往徐州?此事不妥。我在會稽便曾數聞讖語有言,疾來邀我,南嶽相求。”
“如今看來讖語不假,我與孫郎爭,的確會遇困厄。但只要南下,必能獲得南嶽相助!起義兵,擊破孫策。”
疾來邀我,南嶽相求。這條讖語,虞翻自然也是聽過的。出自《王方平記》,是著名的讖語之書。
王方平此人還與王朗是故交,都是東海郡人。
滄海桑田這個成語說的就是王方平此人。
如今天下,以讖語施政,絕不是一句虛談。
所以在王朗說完之後,虞翻凝眉思考了片刻,說道:“若如讖語所言,能爲府君起義兵的,只可能在東冶了。”
東冶即會稽郡最南端的一個縣。出了東冶,就要到交州了,復有誰會爲了王朗而起兵對抗孫郎?
王朗立即堅定的說道:“那我等這就去東冶。會稽郡,豪強跋扈,山越縱橫,我治郡三年亦不能平。孫郎入會稽,又豈會無叛亂之輩?”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