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皇太極! 作者:未知 “調兵?” “沒錯——”多爾袞就是堅定的道:“我在信中對皇帝詳細的寫了這次入關的戰事,並且懇請他調兵!” “因爲現在是消滅玄甲軍的最好機會!如果錯過這次機會的話,以後我大清再不可能聚起如此多的兵力!玄甲軍也再不會有如此疲弱的時候!我軍困難,敵人更加困難!所以錯過這次機會,我們會遺憾終生!” “有道理啊……”阿巴泰聽了就是連連點頭,在歷史上,阿巴泰也並不是一個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在滿人中也算是有些腦漿的,並且經過這些天和玄甲軍的交手,也深深感覺到對方的可怕!所以能趁着現在對方大傷元氣的情況下,消滅掉玄甲軍,那的確是最好的機會! “只是大將軍,那你想要調多少兵馬呢?”阿巴泰就是問道。 “最少要調4萬兵馬!實在不行,3萬也可以。”多爾袞就是毫不猶豫的道,畢竟想要徹底解決玄甲軍,兵力不足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有了充分的兵力,才能夠堆死他! “什麼,這不可能!皇上不會同意的!”只是阿巴泰聽了之後,卻像是被火燒屁股似的直接跳了起來! 畢竟他身爲饒餘貝勒這樣的高層(王爺一級下來就是貝勒),可是很清楚如今大清國的真正情況的!別看如今大清已經立國,可是所有的兵馬相加起來,不過是十二三萬(這還包括全部的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而這次入關就整整派了10萬大軍!這要是再調三萬兵馬入關的話,那都要動搖國本了! 而且兵都派光了,國內怎麼辦?沒有兵馬壓制,那些已經臣服的蒙古八旗會不會又生出異心,這都是很難說的。 “哎——”多爾袞聽了就是嘆了一口氣,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這些呢,可是拼着再死掉三萬勇士,也一定要消滅玄甲軍啊!不然的話這次不下手殲滅,以後再任其發展,我大清說不定就會斷送此人之手! 而且多爾袞提出這個建議,其實還是有過考慮的,所以看着阿巴泰震驚的樣子,多爾袞就是說道:“其實還是有辦法的,今年我八旗不是又快到徵兵的季節了嗎,可以把徵兵的條件下調一點嘛……原來身高需要達到五尺(一米六五),纔可以應徵入伍,現在身高可以下調到四尺半嘛(約一米五),這樣上萬兵源不就是有了嗎?” (滿洲八旗在徵收自家子弟兵的時候,就是弄根標杆,達到這個身高的,就應徵入伍,達不到的等下一年) “啊!這更不可以了!這是飲鴆止渴啊……而且那種娃娃兵就算招進來(一米五的很多還是十四五歲的小孩子),又有什麼用呢?純粹是給明軍送人頭啊!而且最關鍵的是,這樣一來今年招的兵是多了,可是明後年又該怎麼辦呢?”阿巴泰就是着急的說道。 “哎——”多爾袞又是一嘆,他何嘗不明白這些道理呢,可是有些喪氣話他都不能對阿巴泰說呀……我大清人口太少,這本身就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啊! 和明國相比,土地面積僅有對方的約二十分之一,人口更是隻有百分之一!(我大清人口百萬,可是我大明人口上億!)所以想要對抗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本來就是兔子搏獅!是在冒險走鋼絲啊!再加上又出了玄甲軍這個異數,所以現在不下狠心的話,拼着國力大損也要幹掉玄甲軍!不然以後真的沒機會了。 當然,對此他和阿巴泰都無法做出最終決定,決定權在皇太極手裏。 所以他在信中已經寫的很詳細了,並且把此番大戰中玄甲軍造成的危害,都詳盡的描述了出來!甚至都有誇大之嫌!他本人是萬分希望調兵的!至於最後會不會如願,就看皇太極的決斷吧! 要知道多爾袞都已經有了一個瘋狂的作戰計劃,只要能有三萬雄兵在手,這樣他就能逼得玄甲軍再次和他決戰的——因爲到時候他會直接攻打京城!明國皇帝所在的地方!看到時候楊山蘆會不會來救!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多爾袞也知道現在大清國處境艱難……國內還能調動的八旗精兵,差不多也只剩下皇帝親領的兩黃旗了(約二萬精兵),可這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的立身之本!(皇太極就是依靠着兩黃旗,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的,不然早就被多爾袞給掀翻了) 所以最後如何取捨,還是由皇太極來決斷吧,而多爾袞唯一期盼的是,他這位同樣算得上是才智之士的皇兄,能夠發揮出他爭奪皇位時的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吧…… 其實多爾袞還不知道,皇太極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遠遠要比他想象中的還要艱難!因爲此刻我大清國內部,也並不太平!一支敵後武工隊,一支海上游擊隊,正活躍在遼闊的白山黑水之間! 而且這支楊山蘆早就埋下的棋子,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他們還有具體分工! 具體來說,以李定國爲首的敵後武工隊(都是清一色的馬軍),就是負責在內陸燒殺!例如看見小的韃子部族(千人左右的那種),那就直接上去掀翻他! 殺光他們的牛羊!燒光他們的糧食!乃至那種能夠應徵入伍的滿人也不放過!(砍掉一隻手!但留下一條命,不可否認手段略有殘酷!但是在民族危亡,國家大義面前,李定國、劉文秀等人願意揹負起這個罵名!) 如果遇到大的部族,上萬人的那種,那就繞過去(不論敵後武工隊還是海上游擊隊,都有接近二千人的實力),而在韃子境內,依然還是以小部族爲主的,所以在敵後武工隊出擊的短短几天以來,已經有三個滿人的小部族滅亡,把個皇太極弄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啊…… 而以老將金日觀組成的海上游擊隊呢,則是依託渤海灣這個沿海,頻頻向韃子靠海的堡寨發動攻擊!(就像目前被韃子控制的塔山,杏山,松山等諸地堡寨,例如有名的大淩河堡等等) 作戰方式則同樣是欺小擾大(好保證自身的兵力不遭到削弱),對於那些弱小的,駐軍只有數百的軍堡,那就毫不客氣的直接拿下,然後解放出更多的阿哈(也就是奴隸,大多是歷次入關之戰中,被韃子掠到關外的漢人,還有朝鮮人等),一起來造反! 而對於那些實力強大的軍堡,則是以騷擾爲主,反正我大清‘陸戰無敵’,海戰狗屁!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的,真要是惹得韃子急眼了,派兵來追,俺就拍拍屁股走也!你能奈我何! 所以這樣一來,兩路奇兵發動之後,我廣袤的大清國境內,那是處處烽火,硝煙遍地啊……那些求援的文書,都要把皇太極的御案給堆滿了! 而更要命的是,儘管意識到了事態的嚴峻,可是皇太極卻根本沒有兵力可派的……十萬大軍已經去征戰明國,哪裏還有兵力可派呢?就算是他手中僅存的兩黃旗兵馬,很是精銳,可那是要拱衛盛京(韃子的僞都,等同於大明的京城),確保絕對安全的呀…… 所以說,眼下皇太極已經焦頭爛額,在接到了多爾袞的求援信,要求增兵三萬之後,他腦袋都大了一圈,將面臨的是同樣兩難的考驗…… 不派兵,維持現狀,現在能過下去,但是日後嘛,我大清國堪憂啊!派兵,消滅掉玄甲軍這個心腹大患,但是我大清同樣也將打殘,男人都絕種了!日後也同樣堪憂啊…… ******* 遼東,盛京。 盛京原來是大明的瀋陽,崇禎七年被後金攻佔後,這裏就作爲了大清國的僞都,並修建了不錯的皇宮,皇太極就在這裏登基稱帝。 在這裏不得不提一句,皇太極這個人物還是相當厲害,有謀略,和他的老爹努爾哈赤相比,他調整了對於漢人的政策,不再大肆屠殺,而是相對柔和許多,從某個方面來說,緩和了國內的民族矛盾,讓遼人的起義不再變得那麼頻繁。 又例如他重視農耕,他稱帝后把保護土地牲畜作爲法典確立下來,他規定地裏莊稼不準偷損,母豬,母牛不許殺,並且幾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種作爲重要活動,滿清入關前一般不缺糧食,和他的這種努力有直接的關係。 另外皇太極還改進了國家的機構設置,後金時代是沒有監察機關的,皇太極登基後就成立了都察院,監察百官,進一步加強了對於整個大清國的控制,除此之外,在他統治期間,滿清的鑄造工藝水平也有所提高,例如盛京城中著名的實勝寺,就有一口重達千斤的大鐘,顯示了冶鑄業的發達。 不過就算這樣,此時在皇宮內,這位被後世滿遺鼓吹爲千年一出聖宗的皇太極,心情卻是很不好的……因爲從今年開始的這場特大旱災,不僅對於大明,對於滿清來說,同樣是一場大災難!草原退化,牲畜掉膘乃至不斷死亡…… 所以皇太極在面臨這種困局之下,他又按照慣例打起了身邊那個老大帝國的主意……派出10萬大軍前去薅羊毛!反正這已經成爲了這幾年來的常態……喫穿不夠,就去明國搶上一把! 只是,以往的數次入關,都是滿載而歸,可是這一次呢,派了重兵入關,得到的消息卻是不太好的……北路大軍居然一上來就吃了一個大敗仗!不僅被消滅萬餘勇士,就連堂堂的貝勒爺都被人家生擒活捉了!(也就是杜度,還是老奴的長子長孫) 所以等到皇太極收到這個戰報之後,氣的都是當場掀了桌子……混蛋!什麼時候我大清居然會喫這樣大的敗仗了!這都是和明國交手以來,近二十年都從未有過的! 只是在暴怒之後,皇太極卻還是隻能平靜下來,進而把希望寄託在南路大軍上面!畢竟那裏的領兵大將,可是他的親兄弟多爾袞!雖然他這個兄弟因爲才能出衆,都對他這個皇位產生威脅的!不過眼下既然是在對付明軍方面,他倒是希望他這個睿親王兄弟,能夠斬獲大捷的! 只是,等到皇太極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南路大軍的戰報之後,也就是多爾袞的親筆信,卻是嗓子一甜,直接一口鮮血噴了出來!(皇太極的身體也不太好,在原本的歷史中四年後就死了,享年只有五十一歲) 因爲這上面寫的內容實在是令他太過驚駭……甚至要不是送信的信使是如假包換的滿人,信上還蓋着多爾袞的親王大印,他都要懷疑這是不是明軍使的奸計了! 只見上面清清楚楚的寫着,南路大軍入關之後,同樣是損失慘重!5萬大軍戰到現在,只剩下了2萬都不到了!因爲要突出消滅玄甲軍的重要性,所以多爾袞不敢有絲毫隱瞞,只能把實情全部告知。 可是這樣的實情,卻是讓皇太極痛徹心扉的……天哪,他寄予厚望的睿親王,卻是敗得還要慘!整整3萬大清勇士就這樣沒了嗎?要知道我大清國一共纔有多少勇士,可是現在呢?整整三萬勇士就這樣沒了? 如果再加上北路大軍損失的1萬人,這次入關的10萬大軍,都差不多戰死一半了呀……這種巨大的損失…… 不過正因爲損失如此巨大,所以多爾袞在信中反覆強調的一點,皇太極還是認同的……那就是無論是北路大軍或者南路大軍,給他們造成重大損失的,都是這個玄甲軍!然後再觀看他的成長性,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禍根給剷除掉! 只是,真的有兵可調嗎?皇太極開始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中……不過皇太極畢竟是皇太極,這樣長考之後,最終決定,要給予多爾袞最大的支持! 決定之後,皇太極接着就是一招手,叫來了他的貼身大臣,噶布什賢噶喇昂邦,吳拜(十六大臣之一,也就是噶布什賢超哈營的頭領,而所謂的噶布什賢超哈營,就是從白甲兵中再精選出來的,屬於皇太極的御林軍), 接着皇太極就是說道:“傳朕的旨意,去朕的兩黃旗中調四個甲喇出來(一個甲嘞一千五百人),再去蒙古八旗中調四個甲喇,朝鮮僕從軍中調三千人,這樣湊成一萬五千人,號稱三萬,出關去支援睿親王作戰吧。” “什麼?”吳拜聽了卻是大喫一驚,連聲道:“皇上此事萬萬不可!如今我大軍出征在外,國內兵力本來就不足,這要是再調走這麼多兵力,我大清國內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呢?” “哎——”皇太極就是嘆了一口氣,吳拜所說的他又何嘗不知道!畢竟他這段時間以來,接到了十幾起關於明軍敵寇的報告,也就是什麼自稱海上游擊隊和敵後武工隊的賊寇!這些明賊到處燒殺搶掠,還攻破了十幾個堡寨,令他頭疼無比的,可是,還能怎麼辦呢? 吳拜既然親領噶布什賢超哈營,自然是他的心腹,所以皇太極乾脆就把多爾袞送來的那份密信,遞給吳拜觀看,而等到吳拜看過之後,那纔是真的大喫一驚……此次戰局居然惡化如此?難道明國那隻小白兔,變成了一頭大老虎嗎?既然這樣的話,看來還真的需要調兵增援了! 只是雖然這樣,吳拜想了想之後,還是有所擔心:“皇上啊,既然這樣的話,國內我們倒還可以堅持一下,只是繼續抽調蒙古八旗的人馬,這個妥當嗎?本來這次對明國作戰,蒙古幾位王爺就已經派出2萬人馬參戰的,並且現在也已經傷亡慘重,這要是繼續抽調他們的兵馬,恐怕會有所怨言啊……” “是嗎?”皇太極的眼中卻是射出了兩道寒光:“呵呵,這就由不得他們了!之前明國懦弱,他們隨同我大軍征戰,喫酒喝肉的時候,怎麼沒聽見他們抱怨呢!而現在受到了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怯弱避戰了嗎!你就吩咐下去,就由我兩黃旗勇士看着他們,必須要派出兵馬的!” “是!”看見皇太極主意已定,吳拜也只能不再多說,雖然這樣一來,這些蒙古八旗的旗主們心裏肯定會有怨言,乃至更進一步的話,會和我大清國離德離心,只是現在形勢堪憂,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而等到吳拜下去之後,皇太極鼻子裏卻輕輕哼了一聲:“上了我的船,現在可就別想下來了!”甚至他這麼做,還有一層用意……對於這個蒙古八旗的盟友,他一向是既使用又提防的(防止尾大不掉),所以現在明擺着前去增援,會傷亡很大,所以必須要拉着這位盟友一起去啊…… 而除此之外,皇太極覺得多爾袞的作戰策略,還可以有所改變……既然這個玄甲軍這麼能打,那麼可不可以收買他呢?畢竟我大清立國以來,投降過來的漢人還少嗎? 於是這樣想着,皇太極就開始給多爾袞斟酌起回覆,而他在回覆中是這樣說的:“征戰之道,不應一味用強!睿親王吾弟(寫到這裏的時候,莫名想起了後世的蔣校長,他在寫給胡宗/南的信中,同樣稱呼爲‘宗南吾弟’盡顯梟雄之手段)” “下次再看見玄甲軍主帥楊山蘆,你可以這樣告訴他,明國已經日暮西山,而我大清求賢若渴!只要他願意歸順,朕保證他可以封王!並且爲了凸顯他的地位榮耀,朕還可以和他結爲結拜兄弟!(來提高他的身份,有些類似於前朝的一字並肩王)” “什麼?”此時吳拜又已經回來,在知道這封信的內容之後,那就是目瞪口呆!甚至懷疑皇太極是不是癔症了! 雖然他以前也聽說過這個楊山蘆的名頭,知道他很能打仗,可是再怎麼說,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遊擊將軍嗎?值得這麼大的付出?畢竟和皇太極結爲結拜兄弟後,最起碼也是親王的待遇啊!讓一個漢人當上八旗的親王?這種封賞…… 而看着吳拜震驚的模樣,皇太極卻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吳拜啊,你雖然對朕忠心耿耿,可是謀略方面就不行了,你只要知道……只要能把這個楊山蘆拉過來,就能抵得上10萬大軍!所以就按照我說的去辦吧。” “是!”吳拜雖然想不通,一個人如何能抵得上十萬大軍?只是這既然是皇太極的吩咐,他也只能去照辦了,甚至滿清最近,越來越像一個正規的國家了,所以皇太極的口諭下來之後,當即就有專門的書記官謄寫成聖旨之後,立即給多爾袞送去了。 一般來說,大軍出動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牽扯事情衆多,不過這次是皇太極親自關注的,所以動作還是非常快。 僅僅三天之後,就由他的兩黃旗,派出了四個甲喇,又逼着不情不願的蒙古八旗出了四個甲喇,包括又是拉上了新近歸附的朝鮮僕從軍,出了三千人,這樣總共組成一路一萬五千人的大軍,從長城喜峯口入關,前來增援多爾袞來了。 雖然皇太極也知道,這一萬五千人馬,其實實力並不怎麼樣,他的兩黃旗當然是絕對的強悍,可是蒙古八旗就不用說了,精銳都被之前的10萬大軍抽調空了,所以這次派出的,已經絕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 至於朝鮮的3000僕從軍,那就更不用說了,估計等到戰鬥打起來的時候,不要當場逃跑就算不錯了! 只是還能怎麼辦呢?仗打到這裏,他大清國兵源窘迫的困境,已經進一步凸顯出來,所以這也就是他無奈招降楊山蘆的原因,並且還開出這麼高的價碼來…… 當然,他同樣是做了兩手準備,因爲那位睿親王在信中說得明白,現在玄甲軍從原來的一萬五千人,打的只剩下了四千人,是歷史最弱的時期,所以相信派給他這麼多兵馬之後,應該能徹底消滅他了吧…… 反正不管哪種結果,招降也好,剿滅也好,總之要把明國的這支最強力量,徹底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