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 作者:未知 等安玉玄回到軍營時,從京城裏來的特使居然早早就到了,正在幾位參將的陪同下,視察着軍營,居然是太后的親弟弟,當今的太尉白軒成。 安玉玄見來者竟然是堂堂國舅爺,便猜到來者不善。 不過同朝中幾次咄咄逼人的裁軍聖旨相比,這次國舅爺的語氣和善得很。 言語裏盛讚了攝政王治軍嚴禁,調度有方,乃大燕國的棟樑,社稷安穩不可缺少的帥才。 安玉玄含笑聽着,心內卻有些不好的感覺,只怕這位特使來者不善,所求要強人所難了。 果不其然,待到了宴會之上,國舅爺三杯過後,便提起了邊關的蠻人動亂。直言朝中已經無良將可派。 而近幾年來,朝中常年爲戰,富有經驗的帥纔不多,攝政王當首屈一指,若是此番攝政王肯爲國出戰,定然成就不世之功,載入千秋史冊,傳唱萬代。 安玉玄真沒想到朝廷打的竟然是這樣的主意。 這朝中想要削藩異姓王不說,還想用他的子弟兵去前線爲戰?簡直是癡人說夢。 可是白軒成此來卻是準備了充分的。 西北危急,銀嶺關也支撐不了太久了,朝中先後派了三路援兵,想要奪回失守的郡州,可惜那些個兵將不堪一用,被蠻兵用詭計陣法誘進包圍圈,糧草都斷絕了。 無奈之下,朝臣哥太后勢力,包括小皇帝,幾個老派臣子商量之後都想讓剿匪戰績無數的安玉玄奔赴前線禦敵。 一來,看他能不能幫助鎮守銀嶺關,緩解前線的燃眉之急;二來,就算他不能勝,可是他手下的兵卒也要損失大半,根本損失不到朝廷真正的兵力。 對於朝廷來說,有利無弊!不過白軒成此來,已經做了完全的安排。當初先帝爺也是生怕同族做大,所以京都的周遭皆有重兵。 若是王爺郡王感念皇恩,安守本分就好。如若不然,就是酒桶裏的耗子,只等洪水包圍,絕對無生路可還。 事實上,在先帝時期,同族王爺的屯兵數量都要收到相當的管制。這安玉玄藉着剿匪的機會壯大兵馬,其實都逾越了祖制。 他若老老實實奔赴前線,倒也罷了。 若是不肯,這等貪生怕死的事情宣揚開來,民間也會罵慘了這不保家衛國的攝政王,到時候朝廷師出有名。又都下了保書,絕不叫這王爺日子好過就是了。 所以看安玉玄不接話,這白軒成倒也不怕他翻臉,只笑裏藏刀,撿着厲害的說給他此地一草一木,都是皇家上下兩代人的心血,怎麼能忍心看着方圓百里陷入火海。 可是朝廷如今拿他當待宰的肥豬,恨不能立時殺了分肉。 今日宴會之上,白軒成笑裏藏刀,刀刀見血。如果可以,安玉玄當時想掀翻了桌子,屠了白軒成那老賊。 可是他知道,自己的時機不到。 一旦他與朝廷翻臉,無論是前朝的太子遺孤,還是那浪子安仁城,都會踩着他的屍骨上位,自己腹背受敵,沒有一點勝算可言。 而且,如果繼續留在這,勢必也要捲入太子遺孤與梁湘王安仁城王勾結謀反的內亂中。 如果他告知白家,那反賊的真相,說不定能留下來,被白家利用着剿滅仰山太子遺孤。 可是一旦那吳錚真的身份泄露出去,他安玉玄就成了妖妃奸黨,殘害前太子嫡親的骨肉…… 一時間,安玉玄倒是將各種可能都演繹了一邊,突然發現,也許領兵征討西北並不是最壞的狀況。看着天邊的一點繁星。 安玉玄想起了前些日子與閣老恩師密談時,他老人家之言,亂世成就梟雄。 現在“亂世”倒是初見苗頭,可是這本事該如何彰顯……就只能看他的選擇了。 白軒成直言,任命他安玉玄奔赴西北剿滅蠻人的聖旨不日就到,現在京都附近小範圍地區四周已經是風雲涌動,端看他能否順從接旨…… 安玉玄就是這般一定不動地立在運河岸邊,直到天漸露白,才下了萬全的決心。 兩天以後,聖旨到達了攝政王府。 王府上下人等一起跪下接旨。 當宮內來使宣讀聖旨,任命安玉玄爲徵西主帥。 宮內的太妃聽到兒子將奔赴西北戰場的消息,驚厥得身子微微一歪,若不是一旁的嬤嬤扶持,差一點就栽倒在地了。 不過安玉玄倒是寵辱不驚,從容接旨叩謝隆恩。然後吩咐高管事給公公們分發紅封賞錢,該有的禮數一樣不落。 這次來傳旨的公公將安玉玄的反應看在眼裏,很是滿意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