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沈安就是禍害 作者:未知 大宋重商,最初的開頭便是趙匡義,是他派出使者出海,熱情邀請外藩商人來大宋經商,這就是大宋和海外貿易的開端,並在以後不斷髮展,成爲大宋商業的有力補充。 而大宋本土的商業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堪稱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任何時期,任何國家,一旦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那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後世無數例子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努力保證經濟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整體國力的不斷增強。 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越久,國力就會越強盛。 一旦持續數十年,基本上都能讓一個弱國變成一個強國。 大宋人口不缺,疆域也不差,天生就具備了這個條件。 可大宋君臣卻不懂經濟,近乎於粗放式的管理,以及貨幣的缺乏,讓大宋經濟面臨着錢荒的危機。 若是不解決掉這個危機,經濟發展就會自動減速。 大宋要強盛,經濟發展必須要保持高速增長,如此纔有財力去改革軍隊,去幹大事。 “……大宋的銅錢不夠用,臣在這裏說一句,再多的銅錢也不會夠用!” 沈安的聲音迴盪在殿內,趙曙在認真的聽着,司馬光也在認真的聽着,然後感覺到了一道目光,偏頭看去,卻是包拯。 老包的眼神中多了些不滿,大抵是你既然要彈劾沈安,那就先弄清楚大宋的經濟情況再說。 什麼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諫院還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着,聲音巨大,開始人們會覺得是喧囂,可一旦習慣了這個喧囂之後,就會慢慢的適應,若是某一日聽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會覺得悵然若失。 司馬光微微頷首,然後專心聽着沈安對大宋經濟的分析。 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有淵博的學識,而好學就是通往淵博的唯一途徑。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錯,所以聲音中就多了些許歡喜,“貨幣供給是經濟發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應當要學會控制這些,可……” 他無奈的道:“可臣爲官數年,卻從未聽聞有人說過這些事。” 趙曙覺得這不是自己的鍋。 原先的宰輔們不錯,但目光和見識卻不及擁有千年優勢的沈安,所以一談到經濟,沈安嘴裏蹦出來的名詞他們壓根就不懂。 這只是偶爾,彼時沈安並未全面闡述對大宋經濟的看法。因爲趙禎的革新意志不強,若是提前發動,肯定會被拒絕,而且容易引發反對情緒堆積。 趙曙登基,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爲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爲了動力,恨不能一夜之間成爲大宋有史以來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書裏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鬱氣。 這是機會,沈安絕不會錯過,於是藉着司馬光彈劾的機會,他順勢出擊。 “大宋每年經濟增長都不少,這需要相應投入貨幣進去,否則就會出現錢荒……” 這是經濟規律,蛋糕做大了,卻悲劇的發現奶油不夠…… 趙曙微微點頭,覺得這樣的說法通俗易懂。 這個沈安果真是人才難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夠的貨幣儲存,那麼就能通過貨幣的投放數量來控制經濟的發展。比如說經濟發展過快,有失控的危險,這時候就需要減少貨幣投放的數量,讓市場缺錢……所謂市場,可以理解爲需要用錢的地方。市場缺錢,增長就會減慢,失控的危險就會消滅在萌芽狀態……” 這是一個很新鮮的理論。 趙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專家,需要結合大宋的現狀給他一個解說。 “官家,大宋缺錢,比如說某個商人想進貨,但卻受困於手中無錢……怎麼辦?他只能停止此次進貨。”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對經濟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認真,在三司幾年的時間裏對大宋經濟有了深入瞭解,知道缺錢的弊端,但卻找不到解決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進貨,那麼本來該賣出這批貨物的那個商人就損失了這筆生意,而更上面的……製造這些貨物的工匠或是百姓,他們就少了這批收入……一直算上去,大宋就會損失了這筆賦稅,無數人就會損失了收入……官家,沈安說的經濟增長,臣的理解就是多出了無數筆生意,這樣無數人就會多了收入,朝中也會多了賦稅……這便是經濟。” 啪啪啪…… 趙曙正在思索這番話,被這個聲音打斷了思路,等他板着臉看去時,卻是沈安在鼓掌。 沈安沒法不鼓掌,他沒想到包拯在三司幾年之後,竟然能說出這番話來。 誰敢說老包是庸人,此刻的沈安就敢和他拼命。 沈安尷尬的停住了鼓掌,趙曙沒好氣的道:“如此說來,實則就是……一筆筆的生意往來會給各行各業增加收入,而缺錢會導致這些生意停滯或是減少……後果就是那些人的收入減少,朝中的賦稅減少……也就說,百姓和朝中的富裕需要商業不斷增長……” “是的,陛下。”沈安的歡喜之情連趙曙都感受到了。 這小子是覺得朕竟然不愚笨,所以才歡喜的嗎? 趙曙有些糾結這種歡喜。 “銅錢不可爲!” 沈安首先就給銅錢下了爛藥:“官家,銅錢的價值太低,而大宋的經濟體量卻太大,若是全數用銅錢,怎麼弄都不夠,而且還會很麻煩。銅礦的開採和冶煉很麻煩,這不符合朝中的利益。” 這就好比後世只發行一元的鋼鏰,可在龐大的經濟體量之下,攜帶大量的鋼鏰就成了一個大麻煩。 而且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銅錢的鑄造成本不低,這就讓朝中發行貨幣成了不賺錢的買賣…… 換做後世的任何人來,都會說發行銅錢不划算。 可此刻的大宋能用什麼去替代銅錢? “金銀太少,不可爲。” 這一點大宋君臣都知道,所以才糾結。 金銀無法作爲貨幣出現,那麼還有什麼? 就只有銅錢了啊! 頭痛! “臣以爲唯一的出路就是紙鈔。” 金銀要想作爲貨幣,量大是必須的。 可大宋本土的量卻不夠,按照沈安的瞭解,若是想用金銀作爲貨幣,大宋本土的儲備沒希望。 只有更東邊的倭國,還有大洋的彼岸纔有豐富的金銀礦儲備。 鼓動遠航吧,可這個時代即便是去了也是開荒,想找到金銀礦得耗費不少時間,目前的大宋並無這個精力。 目前的大宋內部改革纔是王道,不好分心。 “你這番說了,我也懂了。”趙曙這個人至少不是那等不懂裝懂之輩,“可紙鈔如何控制?百姓不信又如何?” 這是個現實問題。 沈安說道:“這需要保證。需要朝中的信譽,可這個卻有些艱難。” 老百姓可不會管你什麼信譽,真金白銀纔是王道。 “所以需要用真金白銀來讓他們相信,朝中發行的紙鈔不是廢紙,而是能交換銅錢或是金銀的東西。” “可朝中哪有那麼多金銀銅?” 包拯最頭痛的就是這個。 趙曙也覺得這個問題無解。 “可商人們有啊!” 沈安的話就像是一記炸雷,一下就炸醒了趙曙和包拯,而已經變成小透明的司馬光也懵逼了。 “你的意思是說……把商人拉進來,讓他們先用紙鈔?” 包拯第一個反應過來,趙曙隨即醒悟,“商人們可願意嗎?” “當然會願意。”沈安想此事已經想了許久,此刻自信十足的道:“商人飽受缺錢之苦,此事他們受益最多,只要好好同他們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想來他們會答應的。” 包拯的眼皮子跳了一下。 沈安所謂的講道理,大抵就是沒道理。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就是威脅。 這樣不妥吧? “金銀銅收集多有不便,所以最好的開端就是用紙鈔去換取他們手中的金銀銅,這是最好的積累方式。” “商人之間流通起來了,剩下的事就好辦了。” 沈安一本正經的道:“隨後就是官員,比如說他們的俸祿全部發紙鈔如何?作爲官員,要爲國分憂,想來他們是同意的。” 包拯覺得沈安就是個禍害! “官員不穩,牢騷滿腹,這紙鈔如何能順利的發下去?” 包拯正色道:“最多一半紙鈔,另一半還得要銅錢。” 趙曙見他們兩個一唱一和的,彷彿發行紙鈔已成定局,不禁失笑道:“此事還得要宰輔們商議。” 隨後宰輔們就被叫來了。 “發行紙鈔?” 韓琦一聽就搖頭道:“這是個好主意,可太難,臣擔心後患無窮。” “是啊!”曾公亮說道:“若是發下去了,百姓突然不願意用,鼓譟起來,那可是燎原之勢。” 大宋的百姓有造反的習慣,十幾個人也敢稱自己要造反。 若是紙鈔的信用出了問題,那真的是遍地烽煙。 “不管怎麼樣都不能坐視吧?總得要試試。” 沈安覺得他們的態度有問題,太消極:“從商人和官員們開始,就算是出了問題也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