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山地戰5
具體到山地作戰中,敵人會利用地形把戰場限定在一個或幾個很小的區域,大大限制了明軍的火力優勢。
比如在崎嶇山路上的某個地方修建預設陣地和炮臺,讓火炮射界比較大。而進攻方受限於地形,要掩體沒掩體,要射界沒射界,只能讓士兵拿命硬衝,損失必定很大。
現在局面改了,敵人在什麼地方預設陣地無所謂,除非遇到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極端情況,否則陸軍進攻的時候根本不走尋常路,凡是人能通過的地方都是進攻路線。
遇到敵人建在地形複雜區域的常備工事時先不強攻,而是在正面施加一定的壓力,然後從左右兩邊繞路迂迴包抄,找到合適的攻擊角度之後再從相對容易的方向突破。
那是不是熟悉掌握了這套戰術之後,再遇到山地作戰就萬無一失了呢?答案是不。任何戰術都有侷限性,取決於當地的地形地貌。
放在中國北方山區就適用,那裏的山地植被比較少,視野相對開闊,步槍的射程和精準都能發揮出來,還不用擔心一頭鑽進數倍之敵的包圍圈。
換成安南、呂宋或者樹林茂盛的山區就不適用了。士兵在密林環境當中根本看不出去多遠,步槍的威力也因爲樹木遮擋被減弱,太過分散的隊形反倒容易受到敵人攻擊。
所以戰術是死的,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之上的靈活指揮體系纔是重點。提前獲知戰鬥環境,做出正確估算,合理排兵佈陣,纔是高級指揮官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洪濤在做出御駕親征決定時,已經獲知了要戰鬥地區的大致氣候、地形等相關信息,所以力排衆議沒有選擇更適合遠航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都司,而是特意從北方几個都司中調派陸軍隨行,就是在等這一刻。
效果嘛,從發起進攻到中午的這段時間來看還是相當不錯的。奧斯曼人果然在山路附近提前佈設了大量防禦工事和火炮陣地,且把土工作業玩得相當熟練,不管用肉眼還是望遠鏡都很難發現其蹤跡。
若是按照常規方法沿山路推進,由於地形受限,明軍只能以小股部隊突前,然後遭到前、左、右,甚至還有上方的立體火力打擊。而己方的炮火卻施展不開,無法提供有效支援。
不是說這樣就一定攻不下來,只是傷亡會增高,以這幾千兵力不見得能走完幾十裏山路。一旦人員傷亡太大,還要面臨在撤退途中被騎兵突襲的風險。
但面對明軍的突然變陣,奧斯曼人的鐵桶陣立馬顯得有些笨拙了。山路上的推進是意料之中的緩慢,附近的的山坡、大石頭後面、山頭之上都是奧斯曼人的藏兵洞和火炮陣地,居高臨下佔盡優勢。
有的地方根本不用浪費槍彈,只需把碎石往下一推,山路上的明軍就得趕緊找地方藏,一個不小心被石頭砸中不死也得重傷。
這時候負責攻擊山路的明軍就會停止前進,找好掩體在相對遠的距離用步槍射擊,給防守方增加一些壓力。而從山坡攀爬的明軍則開始搶佔附近的山頭,向敵人預設陣地的兩側和後方迂迴。
預設陣地好就好在堅固、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但也有缺點,還是致命的。它不能移動,甚至無法轉身。只要兩側被突破,讓敵人繞到身後基本就廢了。
能不能把兩側也增加預設陣地防守呢?當然能,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和人力,因爲兩側的預設陣地照樣也有兩側的問題,如此延伸下去恐怕要修條長城,才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實際上長城也是有兩側的!
可惜奧斯曼人沒這麼多時間和人力,用20多天時間造出一條馬奇諾防線來。他們只是想在這幾十裏的山路上儘量給明軍造成殺傷,把戰鬥拖入對峙狀態。
依靠大馬士革城的補給,奧斯曼守軍能拖得起。明軍則需要從幾百公里外的幼發拉底河邊用駱駝運送給養彈藥,顯然拖不起。
只要明軍受損之後不得不撤退,西帕希騎兵就能展現出長距離奔襲的技能了,在沿途不分白天黑夜的騷擾,尋找弱點一擊致命。
可是面對漫山遍野零零散散的明軍士兵,奧斯曼守軍卻沒了應對辦法。遠了用火槍打不準,還容易暴露藏身地點;用火炮效率又太低,好幾發炮彈都不一定能消滅一個敵人,反倒是火炮得停火冷卻半天。
近衛軍團不愧爲奧斯曼軍隊主力,見此情景,馬上選擇了將明軍放近些再打,增加了命中率。可效果依舊不太理想,明軍太過分散,相互之間距離拉的很遠,很難同時攻擊好幾個人。
只要有一個明軍士兵受到攻擊,附近的明軍很快就全都發現藏兵洞所在位置,然後守軍就別想再露頭了。要是能這麼僵持下去也是不錯的結果,可惜明軍不答應。
他們會在槍口上裝個比雞蛋大些的東西,距離大幾十米瞄準藏兵洞口扣動扳機。也不知道施加了什麼法術,洞口附近會發生爆炸,運氣不好的直接在洞裏炸了。
藉着爆炸混亂的機會,明軍湊到洞口附近把一種比火藥罐小的鐵球扔進去,幾秒鐘之後又是更劇烈的爆炸。
到了這種距離,一洞的奧斯曼守軍就誰也別想活了,硬生生被堵在洞裏當老鼠。更悲哀的是此時想出洞投降都沒機會了,殘暴的明軍根本不受降,發現敵人不由分說直接射殺,連商量的餘地都不給。
其實想商量也沒法商量,雙方語言不通,誰會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冒着生命危險和敵人用手勢比劃半天。
就這樣,藏兵洞被逐一清除、一座座山頭被相繼佔領、一段段山路被打通。雖然進度不快卻很紮實,也很血腥。但凡沒在明軍抵達前逃離,洞裏的幾個、十幾個奧斯曼士兵全會戰死,一個也走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