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大膽的想法
“是朕批准的,咱們的戰艦數量太少,不足以全面封鎖羣島水道,只能試試水雷的作用。你對此有看法?”
“學生以爲可以試試勸降,如果陛下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再許諾一些好處,說不定可以兵不血刃。”塞特爾果然有想法。
“嗯,想法沒有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好。不過光想沒用,要有依據。此刻正好閒着,把你的依據給朕仔細說說。”
對於勸降的建議洪濤當然不反對,炮彈也是錢,能花費最少的代價換取勝利何樂而不爲呢。但戰爭不是兒戲,沒玩好還可以推倒重來,更不是誰的想而然之,每個計劃和行動都必須有充分的理由和可操作性。
爲了避免在軍隊裏形成上官一言九鼎的習慣才設立了各級參謀部,沒有他們的集體決策任何指揮官也不能在計劃外獨斷專行。想說服參謀們同意,真不是一兩句話能奏效的,必須拿出點乾貨。
“如果沒有這次誘餌行動,學生也不會有此想法。通過這些日子朝夕相處,以及親身去過幾個沿海市鎮,接觸到了不少當地人,讓我對西班牙朝廷在美洲大陸上的統治有了更深認識。
海盜裏罪犯的比例很低,大多都是被逼無奈。除了他們之外,內陸也有不少被通緝的人屬於此類情況。另外還有很多西班牙將領和士兵也對總督的政策不滿,只是迫於生計不得不繼續喫兵飯。
針對這些情況學生做了份調查報告,據此得出一些結論。陛下請看,勸降的論據就在這上面,學生能想到的都做了詳細註解。”
見到皇帝沒一口回絕自己的建議,還願意花時間探討,塞特爾趕緊從兜裏掏出個小本子,打開之後恭恭敬敬擺在桌上。
本子上都是他這一個多月裏的見聞和思考,主要途徑是通過海盜們的言傳以及自己的見聞,比較深入的瞭解到美洲各地的普遍生活狀態。
怎麼說呢,這片新開發的土地確實很富饒,而且地廣人稀,有點像當年對呂宋島的大開發,屬於機會與風險並存的狀態。
和當年下南洋闖呂宋的大明百姓一樣,歐洲人裏也有膽子大的,紛紛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創業,這些人主要分成了四大類。
第一種是歐洲貴族,他們本人不見得會來,但可以派手下人或者家裏人過來經營各種產業,比如礦產、種植園、馬場。
這類人是新大陸上最大的投資者,包括歐洲各國王室在內,佔據了新大陸上絕大多數自然和人力資源。
第二種是僱傭兵,既然是殖民地,肯定有本地土著。有些被打服了,有些仍舊在抗爭,所以想站穩腳跟謀求發展軍隊是必不可少的。
按照歐洲人的傳統,國王只有少量軍隊,再想多徵召就得花錢僱。這類人通常在新大陸上擔任中下層軍官和官員,屬於靠本事喫飯的,不會大富大貴也不會挨餓受凍,安全上比較有保障。
第三種是冒險者,他們的成分太複雜了,什麼人都有。比如歐洲的囚犯、破產者、退役士兵、逃兵、小偷、海盜等等。
這類人都是賤命一條,本着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初衷離開家鄉不遠萬里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大陸,目標只有一個,活下去,然後找機會發財。爲了達到目標,幾乎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只要錢給夠了什麼都肯幹。
第四種是平民,他們都是歐洲各國的農戶、工匠,由於戰亂、疾病、災荒等諸多原因在家鄉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攜妻帶子、背井離鄉,到新大陸尋找機會。
這類人在歐洲被人欺壓,到了新大陸也一樣。有些淪爲了白奴、有些繼續爲種植園主、礦主打工,還有的乾脆成了罪犯。
從總體上講他們在新大陸的收入確實比歐洲多一些,但也僅是勉強維持溫飽,沒能力應對未來很可能發生的意外,且再往上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這四種人裏,論數量第四種最多,第一種最少;論財富第四種最少,第一種最多;論破壞力第二種和第三種最強,第四種最弱。
當然了,除了這四種人之外,數量最多的應該是本地土著。不過很少有人真把他們當做人來看待,即便是歐洲來的白奴也不願意與當地土著平起平坐。從骨子裏就認爲他們是野蠻人,活該被欺負。
根據馬瑟的講述和自己的觀察,塞特爾發現西班牙人在新大陸上實施的管理方式不僅粗枝大葉,還很原始,除了用宗教忽悠人之外一點都不高明。
大明帝國若是想在新大陸上佔據一席之地,除了必要的武力威懾之外,只需要爭取一部分人的支持就能事半功倍。
這部分人肯定不是第一種人,他們控制着新大陸的所有產出,誰來分杯羹都是從其碗裏奪食,不光不會支持,還是最堅決反對的一小撮。
也不是第三種人,他們的生活狀態與大明帝國的政策互相沖突,想融入必須做出大改變。人性裏都有個毛病,在舒適圈裏不願意改變,本能對破壞舒適圈的人產生恨。
只有第四種人符合大明帝國同化的標準,同時他們也不會產生太大牴觸情緒,哪怕在宗教方面格格不入。
人在生存都無法保障的時候就沒那麼多要求了,誰能提供穩定的生活和收入,誰能讓他們比較輕鬆的養活一家人,後代還有點上升空間,誰就是這些人的上帝。
那第三種人屬於哪一邊呢?塞特爾認爲他們屬於哪邊都成。誰佔據了上風他們就跟誰混,談不上支持誰,也談不上反對誰,標準的牆頭草。
西班牙士兵也被他歸入了牆頭草的範疇,別看他們是爲國王和政府服務的,但拿到的待遇和所幹的工作真談不上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