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日子越來越舒服
就是山裏的氣溫要比官道那邊低一些,再加上如今已是八月下旬,早晚的溫差比較大,所以走了山路沒幾天,隊伍裏就陸續有人病倒。
幸好隊伍到現在,已經走了差不多一千里路,離北方邊境也遠了。
雖說這裏依舊沒什麼雨水,可旱災也沒那麼嚴重,山裏的物資漸漸多了起來。
再加上有多多在,找點草藥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一旦誰病倒了,安小暖和大寶就煎藥給對方服下,問題不大。
至於口糧?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沒人走過的山路,久不久就能找到一些野菜,還有人挖到了野淮山。
二寶更厲害。
不對,應該說是多多厲害。
在多多的帶領下,二寶和大狗二狗他們總能找到一些鵪鶉蛋或野雞蛋。
由於是孩子們找到的,所以隊伍裏的大人們也不眼紅,只是開玩笑說,以後二寶和多多去哪裏,他們也跟着去哪裏,肯定能找到好東西。
但真等到二寶和多多去尋寶時,沒一個大人會跟上,甚至也不讓自家孩子去湊熱鬧,除非二寶主動邀請。
這樣的分寸感,在莊稼人中是很難得的。
因此,安小暖也不小氣。
平時孩子們若得的東西多,她也會拿一小部分出來,分給隊伍中比較困難的一些家庭。
就這樣,大家夥兒雖然走了山路,可日子卻過得越發舒服了。
這一日,安小暖剛剛睡醒,便覺得小腹有些不舒服。
躲到灌木叢中瞧了瞧,才發現是親戚又來看她了!
“呵呵。”
安小暖無奈:“每個月一次,還真準時啊。”
吐槽完,身子突然一頓:“不對,我親戚來了,那就說明現在是八月底了!”
一邊想着,一邊從空間裏取出一個小布袋。
小布袋裏有一小把的精米,安小暖捧着精米到一旁,一粒一粒數了起來。
沒有手機,沒有日曆,日子過得也不安穩,每天都在逃命,在趕路。
漸漸地,很多人都忘了現在是幾月幾日。
趙里正他們雖然會記一記日子,但也只是記個大概。
前幾天聊起時間時,還說現在應該是八月下旬,但具體是八月幾日,沒人說得清楚。
那時候,安小暖還提醒自己,一定別忘了大寶的生辰,因爲大寶的生辰就在八月底。
可後來一忙起來,她又給忘了。
直到今日親戚來了,才又給她提了個醒。
她一邊數着米粒,一邊祈禱:“別過啊,千萬別過啊!我還要給我好大兒過生辰的!”
事情一多,記性就不好。
之前爲了不錯過大寶和劉氏的生辰,安小暖每過一天,就會往小布袋裏丟一粒米。
等到日子差不多時,數一數小布袋的米,就知道當天是幾月幾了。
“離開上饒村那天,是六月十六……”
安小暖把那小小一捧的米給數完,小聲嘀咕道:“六月十六……我手中的米一共有……
哎呀!今天是八月二十六!大寶的生辰就是八月二十六!”
捋清楚以後,安小暖便把精米裝回小布袋,高高興興回去找好大兒了。
見好大兒無時無刻不在看書背書,她一把就將好大兒手中的書拿走:“喜歡讀書是好事,但也得勞逸結合。
成日什麼事情都不幹光看書背書,仔細以後變成書呆子。”
說着,不等大寶反駁,她便將那本《千家詩》收了起來。
“娘,要不要到山背那邊看看?就當陪大寶去走走,省得他總在這裏看書,把眼睛都看瞎了。”
言畢,又喊上二寶和三丫:“你倆帶着多多一起去,順便看看能不能找點好東西回來。
翠花嫂子,大狗二狗,麻煩你們幫忙看一下東西,我們很快就回來。”
一旁的大狗二狗本來也想跟着去的。
尋寶啊,他們最願意了。
但聽見安小暖的話後,他們立馬點頭。
大狗:“好,嬸子你們放心去,我們守在這裏咧。”
二狗:“嬸子,記得帶點寶貝回來喲!”
張翠花瞪了二狗一眼:“天天就帶寶貝,哪裏有這麼多寶貝?”
說完,又衝安小暖笑道:“去吧,注意安全,早點回來。”
安小暖點頭,背起劉氏,領着孩子們走了。
一路繞到山背,見四周無人,才停了下來,把劉氏放到地上。
劉氏見安小暖鬼鬼祟祟的樣子,多少有些好笑:“要不咱們就跟村裏的人一樣,喫點大毛薯和芋頭就行了。
這幾天二寶不是也找到一些鵪鶉蛋和野雞蛋嗎?營養足夠了,不用偷偷摸摸出來喫拌飯。”
安小暖聽了,笑道:“別的時候可以喫大毛薯和芋頭,今天不行。”
說罷,直接從空間取出六個饅頭:“今天咱們也不喫拌飯,喫饅頭。
這是最後六個饅頭了,喫完了這六個饅頭,明天咱們就喫大毛薯。”
安小暖說完,便開始分饅頭。
劉氏一個,三丫一個,她自己一個,二寶兩個,多多一個,唯獨大寶沒有。
二寶見狀,還以爲安小暖分錯了,趕緊把一個饅頭塞給大寶。
結果,那饅頭剛塞到大寶手裏,轉眼就被安小暖塞了回來:“你飯量大,喫兩個,你大哥不喫饅頭。”
二寶一臉問號。
他看了看大寶,又看了看手中的兩個饅頭,覺得那饅頭格外燙手。
小心翼翼問:“阿孃,我大哥犯錯誤啦?您爲什麼不讓他喫飯?”
就連大寶自己,也以爲自己犯了錯誤,耷拉着腦袋道:“阿孃,我以後一定勞逸結合,不當書呆子。”
而三丫呢?趕緊過來撒嬌:“阿孃~大哥知道錯啦,您就原諒他吧?餓肚肚很難受的,三丫不想大哥餓肚肚!”
安小暖被幾個孩子逗得不行,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傻孩子,瞧把你們嚇的,我何時說過大寶犯錯誤了?我們大寶啊,今天不喫饅頭,喫別的東西。”
說着,安小暖便看向大寶,神神祕祕道:“閉上眼睛,阿孃給你個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