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收穫季?
“如果你堅持的話,好吧,杜根先生,我懇求你幫助我處理我走之後的一些事情。”
這讓洛特·杜根突然覺得很沒意思,說道:“其實我開玩笑的。”
“我知道,但接下來我們要聊的事情就不是開玩笑了……”
接下來便開始了認真的談話。
像愛德華·威騰這樣的大佬想要換個地方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必然是有許多事情要提前交代好的,這方面兩人還是有默契的。畢竟在當前的環境下,這個決定肯定是不能公開的,不能讓更多人知道。
也就是說走之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洛特·杜根幫着安排。
不過對於一位心思縝密的數學物理學家而言,當心頭有了這個念頭之後,便已經將所有事都想得很清楚了。
所以談話進行了半個小時,他便將接下來的安排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洛特·杜根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幫他執行到位就好了。
涉及到的人跟事,都沒有洛特·杜根的資歷,也不難解決。主要壓力其實還在愛德華·威騰身上。
說完了正事,洛特·杜根才問道:“好吧,你打算以什麼理由留在華夏?”
“學術會議之後,西林會邀請我去參加一個課題的研究,然後我會去西林,並接受聘請,然後申請長期居留。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我相信喬澤會幫我安排好的。”愛德華·威騰笑着說道。
洛特·杜根也笑了,好吧,他也說了句蠢話。
大概沒有哪個現代化國家會拒絕愛德華·威騰這種純理論向的學術大佬,更別提還有喬澤那樣的逆天存在。
於是這位數學院院長立刻岔開了話題,說道:“對了,今年諾貝爾獎馬上要揭曉了。現在瑞典科學院怕是很糾結呢。”
“嗯,但你覺得該怪誰呢?”愛德華·威騰摸了摸下巴,頗有深意的說道。
“額?”洛特·杜根愣了愣,隨後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其實他跟愛德華·威騰一樣,都不喜歡聊關於政治方面的東西。
哪怕學院跟研究院裏總會有人臭罵1900號的是是非非,兩人也很少會參與其中。高智商的人羣只會看最本質的東西,對於那些虛擬的許諾從來不會當真。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決定意識。
對於一個身背數十萬億的債務,還有無數寄生蟲趴在上面吸血的龐然大物而言,誰在那個位置都一樣,無非是帶着鐐銬熱舞。
最可怕的是,不管誰住在那棟樓裏,首先都必須要滿足那些寄生蟲的營養。
同時爲了那一張張選票,還得給出足夠的福利。
這不管是在數學還是物理上,都是一個悖論,物質不可能憑空產生跟消失。
卻沒人敢於喊出,讓兩代人多喫點苦,多幹點,少要點,還清債務再次輕裝上陣……
當然就算髮出了這樣的吶喊大概率也沒人搭理。憑啥福克斯排行榜上那些大富豪們不把資產拿出來還債,讓普通人花兩代人來喫苦?
社會已經過了磨滅個性,追求共性的時代,跟無數追求個性的人講集體主義跟犧牲精神,無異於癡人說夢,對牛彈琴。
具體到喬澤跟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恩怨,無非是蘭利一次失敗的嘗試。
所以怪誰呢?
最終兩人的對話以一聲長嘆結束。
“哎……”
……
對於洛特·杜根來說,談到這個問題,嘆口氣便也過去了。
但對於瑞典皇家科學院來說,這卻是要面對一個真實的且不可避免的難題。
歷史上從沒有過,一個世界級科學獎項的發起者,同時也是另一個世界級科學獎項有力競爭者的情況。更別提喬澤成立的科學獎還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最讓評審委員會糾結的還是,喬澤已經公開宣佈過未來不會去領取任何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的獎項,當然也包括諾貝爾獎,但他們還是得硬着頭皮認真的是否該把今年的物理學諾獎頒發給他。
即便如此,喬澤依然是今年物理學獎最熱門的人選。
那些有推薦資格的物理學家跟科研機構可不會管評審委員會是個什麼想法。評審委員會收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推薦信都是寫着喬澤的名字。
當然這也不能怪這些科學家跟機構。
畢竟喬澤前一年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太過輝煌了。
解決了楊米爾斯方程跟質量間隙問題,爲量子物理奠定了數學基礎。
順手提出的蘊含量子理論,讓人類首次找到了引力子存在的間接證據。
根據諾貝爾獎的評審規則,如果這兩個成就不是在同一年度內做出的,足夠拿兩次物理學獎了。如果推薦信寫的別人的名字,最後得獎者不是喬澤的話,那曾經還在世的物理學諾獎人選,也會覺得臉上無光。
這樣都不能拿獎,那他們之前拿的獎算什麼?
而今年的物理學獎最終得主如果不是喬澤的話,換成誰大概都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如果說克拉福德數學獎,還會因爲關注的人太少,影響不會那麼顯着的話,那麼諾獎可是全世界都會關注的。除了喬澤外不管選了誰上去,大概都要被人拿上顯微鏡去找亮點。
親,你獲得了啥成就比搞定質量間隙問題以及給出發現引力子的方法更牛逼?你是今年評審委員會主席的親兒子麼?
最可悲的是,如果今年的物理學諾獎得主不是喬澤的話,怕是其他獎項也會順帶着被質疑。
此時擺在物理學諾獎評審委員會面前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已經陷入了,即便喬澤明說了我看不上這些獎項,但他們卻不得不選喬澤的地步。
對於評審委員會來說,這多少是有些憋屈的。
曾經他們可是能決定一個科學家前途的人,現在成了等待他們評審的科學家能決定他們的前途。在諾獎的百年曆史上,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真不多,愛因斯坦勉強能算一個。
最誇張的是走到即將十月的時候,人選即將出爐的時候,甚至有候選者主動想辦法給評委會帶話,如果最終走到最後兩個人選是他跟喬澤的話,請務必不要選擇他。
這也可以理解,真正的學者沒人願意被無數普通人拿着顯微鏡去探究。對於這種黑紅不以爲恥反以爲榮的科學家,大概率也不可能走到最後這一步,否則諾獎早就沒救了。
所以在這個十月,物理評審委員會竟然發現,他們其實已經沒了選擇。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