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天夏航天聯盟 作者:未知 曾經人們非常期盼4718年,只是誰也沒想到它會那麼刺激。 好在,它過去了。 新的一年開始了。 新的一年,唐超自然有新的……大計劃! 去年年底的時候,他去了幾趟坎星,並且乘坐軌道穿梭機進入了坎星那邊的太空,見識了壯麗的太空景象之後,他的靈魂好像受到了洗禮,得到了昇華一樣。 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爲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感受。 長久以來,夢想家們都努力想象着天空之上的浩瀚宇宙,它那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總是令人神往。 後來,這種想象就實現了。 不過對於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來說,讓他最感動的似乎不是地球之外的浩瀚星空,而是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坐在飛船裏繞地球飛行時,我們這顆星球的美麗讓我驚歎不已,全世界人民,請保護、增進這種美麗,不要將它毀滅。” 返回地球之後,他這樣說道。 離開了熟悉的地球,進入了誰也沒有去過的太空,或許他只有看向地球的時候纔會安心。 在他之後的幾十年裏,又有數百位宇航員進入了太空,回來之後,不管是寫工作報告還是被媒體採訪,他們都會講述自己的太空之旅。 漸漸地,人們發現了一種規律。 相比於觀看浩瀚的星空,這些宇航員好像更喜歡回望地球。 雖然國籍、性別、年齡、職位、專業,甚至世界觀都不一樣,但宇航員們普遍反映,在太空回望地球的時候,他們都能體會到意識和情感上的深刻震撼。 那一刻,彷彿自己變得不一樣了。 人們經過研究,把這種現象稱爲“總觀效應”,也就是因爲“親眼在太空中看到地球”而產生的“認知轉變”。 身在太空時,地球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整體,上面的一切都相互聯繫的,宇航員可以用親身體驗的方式看到並領會到人類幾千年來努力想理解的東西,所有的東西,就在那顆完整的星球上。 “那顆美麗、溫暖的星球宛如生物,看着如此脆弱,如此精緻,彷彿用手指輕輕一碰,它就會分崩離析一樣。” “透過舷窗看去,大氣層是那麼的薄,我不禁想,我們竟生活在這樣一個脆弱的生命之球上。在走出地球之前,你很難有這樣的切身體會。” “讓我刻骨銘心的,是一種我從未見過的藍,” “親眼目睹地球所帶來的,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回望自己居住的星球,這種機會絕不常有。” 很多去過太空的宇航員這樣說道。 距離地球越遠,這種情感越強烈,尤其是當人類站在月亮上看地球的時候。 人們常常站在地球上看月亮,望它望了幾百萬年,而當人類去了月球,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的時候,那又是一種感觸。 “當我立足月球,第一次回頭看地球的時候,我哭了。” 一名登月宇航員這麼說,而他們同伴則說:“那一刻,你變了。” 這種發自肺腑的“變”不僅僅是一種視角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思想家認爲,總觀效應預示着人類進化中的下一個“巨大飛躍”。 隨着太空遙望地球的畫面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文化意識當中,人們逐漸明白,地球就像是一艘宇宙飛船,它承載的資源是有限的,船員們必須負責任地航行。 隨着這種宇宙意識的日漸豐滿,人們越來越清楚,人類文明要想長期生存下去,免不了要離開地球。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可人類不能在搖籃裏過一輩子。 然後人們就開始轉頭,看向更了遙遠的星空。 不過,地球始終是人類的家園。 而作爲地球搖籃裏最大的“孩子”,並且還去過別球家的星空裏昇華過自己,唐超已經不滿足於現在慢吞吞的進度了。 雖然因爲基建狂魔的屬性,又花錢開了倍速,可他還是感覺公司建設的太慢了,以前或許還能忍忍,但是現在絕對不行了。 哪怕加班加點的完成了一期工程,製造速度也趕不上他的需求,更別說他心心念唸的發射中心一點動靜有沒有。 在他的計劃中,江口市這邊的公司是總部,是研發中心,最南邊的北緯10度以內海島發射中心則是溝通地球與太空的交通樞紐。 他雖然要搞軌道穿梭機,之後更是要搞空天飛機,隨着技術的發展,它們的載重能力肯定會更好,可是哪怕能用最廉價的方式一次往太空運輸幾百噸物資,物資的大小也極其受限。 一般重型運輸機的貨倉高度都不超過五米,爲了更大程度的擴大貨倉直徑,人們開發出了造型極其怪異的“白鯨運輸機”,跟大頭兒子一樣。 它把貨倉直徑拓展到了七米以上,專門用來運輸重量不算大,但是尺寸超大的部件,比如未完工的國際空間站艙段和寬體飛機艙段等。 這種貨倉尺寸的飛機在大氣層內飛行都比較費勁,更別說讓它衝出大氣層了,除非把空天飛機造的非常巨大,讓機艙顯得不那麼臃腫。 可空天飛機的尺寸一大,各種數據也會急劇增加,能不能飛起來都是個問題。 在這方面,火箭就沒問題,目前最大的整流罩直徑可以造十米的,這已經不是問題了,而且人類還設計過更大的火箭。比如直徑12米的初稿“星艦”,還有傳說中直徑23米的“海龍”火箭。 本章尚未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