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隊友的限制和新目標 作者:未知 人造衛星的重生或新生,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因爲有領航者航天公司的參與,人們可以直觀的看到科研工程師造衛星的過程,看起來彷彿很簡單,就是把一些提前準備好的東西安裝到位就可以了。 其實這只是被看到的,展現在鏡頭前的,而在鏡頭之後,工程師們有大量的事要做,甚至僅僅鏡頭前的這些工程師根本就不夠,還有大量的人員、設施和資源在圍着這顆人造衛星運轉。 不過人類首次在外太空對人造衛星進行升級改造,看起來並不難,也給了更多的人信心。 面對宇宙,面對人類未來的信心! 甚至還有思考的,以後人類製造衛星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太空製造? 直接在太空從零開始製造,那當然是有難度的,畢竟現在太空裏的製造設備只有天庭空間站的這個製造中心,它的整體大小也才三十多米乘以十幾米,這個大小可能還沒有地面的一臺生產設備大呢。 月球基地裏也有一些製造設備,但是大小比製造中心還小,一個製造中心可以抵得上好幾個月球艙了。 對了,還有國際空間站和天宮裏的幾個小3d打印機,那就更小了。 事實上人們思考的是,零件生產階段依然在地面進行,畢竟地面有完善的生產體系,拋棄不用纔是犯傻。 人們說的在太空製造衛星,是在地面把零件製造好,然後打包運到太空,最後在維修艙裏組裝完成。 如果整體的衛星從地面運到太空,那要考慮的東西都太多了,多到一大部分都不是人造衛星在太空運行時必須的,但是爲了整體從地面運到太空,那些東西又是必須的。 如果只是零件,單體的零件結構強度肯定遠大於人造衛星,只要打包好,那麼完全可以暴力送上太空。 在太空裏進行衛星組裝,那些與“暴力運輸”有關的輔助結構肯定就不需要了,所以相同的平臺就可以加裝更多的設備,讓衛星的實用功能佔比提升到最高。 不過這得重新設計,一時半會可能出不來。 但是直接在太空進行測試,而且測試物品還是報廢、半報廢的衛星平臺,代價好像也不大,完全可以進行! 是個很好的未來走向! 不久,領航者和天夏這次的第一顆太空升級組裝衛星從維修艙運出,並且運行正常之後,所有人都感覺非常高興,人類的航天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新聞上說地球怎麼怎麼危險,環境多麼多麼惡劣,但是對一般人類來說,地球的環境在怎麼惡劣,其實地球相對於太陽系其他的星球,那簡直就是天堂,好像發展航天技術不怎麼重要一樣。 可是人類又是喜歡看熱鬧的種族,所以當航天技術不斷向前邁進的時候,他們同樣非常興奮。 他們也想看看神祕的太空裏到底有什麼。 比如隔壁的三體星系,到底有沒有三體人? 因爲隔壁恆星系距離太陽系最近,所以人類對它的遐想也最多。 畢竟哪怕是最近的這個恆星系,人們分析過,以人類的航天科技水平飛過去最起碼也得幾百年。 幾百年…… 那時候還真不敢想象人類世界是個什麼狀態。 最起碼從現在來說,地球軌道上的資源回收已經開始了。 不過因爲溝通問題,所以領航者目前還是跟天夏合作,打撈天夏的衛星,讓它們復甦,爲它們升級。 他們的工作速度相當快,半個月就修好了四顆衛星。 這裏邊包括第一顆重新從零開始設計升級的衛星,它足足用了十天時間。 之所以半個月能搞四顆衛星,是因爲有些衛星不需要像它那樣大費周章,有的衛星就是需要加註一次燃料。 目前的燃料問題已經可以被月球基地接管了,畢竟剛開始,僅僅是給衛星和“工蜂”飛船提供燃料補給,日常消耗不算高,月球基地供給沒什麼問題。 別看這些燃料需要奔月飛船從月球運過來,但是它的運送消耗遠比“近在咫尺”的地球小多了。 這說到底還是重力和大氣層的問題。 有充足的燃料,工程飛船就可以天天的出去浪,它們,嗯,就是它們,因爲沒隔幾天,另一個維修艙就升空了,所以兩艘工程飛船就湊齊了。 它們除了可以運送完整的衛星之外,還會在軌道上對太空垃圾進行打撈,然後運回來。 兩個維修艙可以運轉的大部分基礎都來自制造中心,畢竟不能老是從地面往太空上運,既然要探索人類在太空生存的可能,那麼製造中心的就要自給自足。 太空垃圾也不能隨意往回運,因爲這些垃圾都是有主的,地球上每一次航天器的發射都有記錄,所以不能亂找。 目前天夏這邊是沒問題的,簽了協議,完全報廢的航天設備直接回收,拆解沒用的物品直接丟進電熔爐過一遍就可以了,還正好測試一下微重力熔鍊項目。 有的太空垃圾不行,因爲那是完整的,權限非常清晰,屬於哪個國家就是屬於哪個國家,但是一些被撞碎的東西,那可就不好說了。 比如一塊太陽能跟電池板的碎片,上邊沒有任何身份標識,那麼他們就可以拉回來回收再利用。 哪怕是有標識的殘骸,其實也沒多大問題,搞回來之後直接丟進熔爐,出來的就是材料。 本章尚未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