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瞭望塔每天兩個人一班,八小時一班,三班換着來。
沒有計時器,只靠大概的估算是算不準時間的,族裏以前幹活時不需要知道精確的時間,基本都是看天色來。
但是生產力和社會發展一旦提升上來以後,準確計量和指示時間的工具就變得必不可少。
統一的時間標準可以協調各種社會活動,比如市場交易、行政管理。計時工具的使用有助於建立和維護這種時間秩序。
寒枝只好琢磨應該做個什麼東西計時。鐘錶這麼逆天的東西就不要想了,但東方先民們在鐘錶出現之前,早就運用自己的智慧做出計時工具了。
日晷,根據太陽光線投射在晷面的影子位置判斷時間;火鍾,利用火的燃燒來測量時間;流體鍾,刻漏、水運儀、和沙漏都是流體鐘的一種。
第一個日晷的缺點,受天氣影響大,太依賴太陽光的投影,所以陰天、雨天或者多雲的時候就沒法用。
它的時間顯示也不夠直觀,需要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才能準確讀取。
寒枝倒是知道日晷的製作和運行原理,但是這個讀取經驗她還真沒有。
火鐘的缺點就更明顯了,火的燃燒時間會受到燃料的種類、環境溫度、溼度各種影響,日晷只是沒太陽會罷工,火鍾則是隨時跑偏。
剩下的選擇就只有流體鍾了。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發明的黑科技,以刻漏水力驅動,主要用來當天文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不說族裏不需要這種黑科技,寒枝也沒那個能力造出來。
沙漏需要玻璃,玻璃可以做,但是做沙漏的玻璃器型做不出來,剩下的選擇就只剩刻漏了。
刻漏一開始的計算誤差也很大,因爲它是通過水的等時性滴漏原理來計時,誤差的原因來自水壓變化。
水位下降,播水壺底部受到的水壓減小,導致水流速度變慢,就會影響計時的準確性。
但是在蓮花漏出現之後,刻漏的精確度就已經達到了一天幾秒鐘。
蓮花漏利用“虹吸”的原理,把放水壺中的水,逐步放到受水壺中,受水壺裏水平面高度保持恆定。
相等時間內受水壺的水流速度恆定,測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保持相對較小的誤差。
這種誤差放到現在族裏日常幹活來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蓮花漏的結構很簡單,上匱、下匱、溢水口、節水小筒、竹注筒和減水盎。
還有兩根用來做虹吸的渴烏細管,可以直接用竹子來做。
最後就是箭壺,箭壺是蓮花漏的核心部分,其中裝有浮箭,浮箭上刻有時間刻度。
隨着受水壺中水位的上升,浮箭也會隨之上升,從而指示時間。
後世利用礦泉水瓶和吸管就可以直接復刻簡易版的。
寒枝做了兩臺蓮花漏,一臺放在瞭望塔屋裏,一臺放在外面空屋裏給其他人用。
蓮花漏在使用的時候是需要專門有人看管的,以確保正常運行和計時準確性。
族裏兩個四歲的娃接過此項大任,每天負責給蓮花漏加水維護運轉。
姜地該搭陰棚了。
族人們砍回新鮮的竹子,每隔三個小姜壟插一排竹子立柱,立柱間隔1.5至2米,竹竿在立柱上方距離畦面1.5至1.7米處橫擋紮好,形成平齊的棚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