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新項目
房子的事實在沒必要討論。
那裏也只是個過度。
這年代的專家、學者還是值得尊重的。
他們是有真本事,也幹實事的。
二十年後就不一定了。
相當一部分所謂的專家學者,完全是炒起來的,連用鹽炒菜能炒出氯氣都出來了。
提出的一些理論、觀點一個比一個奇葩。
真是爲了賺錢,臉都不要了。
居然還有專家提出一妻多夫制,也不知道他的教授是如何得來的。
當然,無論什麼年代,總有一些人是華夏的脊樑。
當初。
周教授說來臨東時,自己就承諾過在研發資金方面會大力支持。
自然不會言而無信。
他又不信那種造不如買的傻話。
農業這塊周教授是專家,他說了算。
掙錢幹什麼,不就是拿出來一部分研發一些新東西?
電子是科學,農業同樣也是科學。
周橋笑了,“那小易總放心,咱不可能弄些不切實際的項目。”
這不正是他來臨東的目的嗎。
只要易飛支持他的研究,別的都沒關係。
住房算個啥。
只要有張牀就可以。
當然,麗飛公司不是國營企業,那些華而不實的項目就沒必要搞了。
他來麗飛公司。
是爲了驗證、推廣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一些理論,又不是爲了出名。
易飛說道:“周教授,你對食用菌發酵技術精通嗎?”
他這段時間都在考慮這個問題。
三次發酵技術,對於提高食用菌的產量、質量非常重要。
蘑菇工廠其實現在就有引進,但一直二十年後都沒有真正推廣起來。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發酵技術。
後年,國外將推出這個技術,而國內卻是二十多年後才重視。
比國外整整落後了二十多年。
原因其實很簡單。
高昂的費用、複雜的工藝阻止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未來二十年。
大家都比較浮躁,都費勁心思去賺更多的錢,對種植這塊感興趣的人不多。
從年初,易飛就讓張老師研發這個項目。
靠張老師一個人的力量太薄弱。
儘管自己已經把三次發酵的工藝流程寫給張老師。
但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畢竟,自己前世只是見過,對這玩意不像自己對電器那麼精通。
如果周教授願意的話,倒是可以讓他把別的項目先停下來,麗飛公司全力搞這個項目,爭取在國外推出來之前推出來。
需要的設備買不來,可以自己加工出來。
機械廠、精機械廠都是做加工的。
三方集團是做重工的。
加工些設備還是沒難度的。
“還行吧。”
周橋說道:“雖然我主攻的不是這個方向,但因爲我一直在大學任教,對這方面也有涉獵,你是在說你寫給老張食用菌培養料一次、二次、三次發酵技術吧?”
他和張如泉探討過這個問題。
二次隧道發酵技術已經收入國內差不多十年。
雖然技術仍是不太成熟。
而且並沒有大面積推廣。
但是無論對張如泉還是他,對這種技術都有一些心得。
小易總寫的二次發酵技術。
更是對很多現有工藝進行了改進。
經過張如泉幾個月的實驗,事實證明,小易總對二次發酵技術的改進是正確的。
目前。
餘家嶺基地山洞的雙孢菇已經開始採用二次發酵的培養料。
不是簡單的建堆發酵。
張如泉已經在山洞西邊兩公里處的平地建一個小型的隧道式二次發酵技術工廠,一邊爲山洞裏的菇房提供培養料,一邊研發小易總提出的隧道式三次發酵技術。
雖然還沒有成功。
但從理論上講,小易總寫的技術是可行的。
周橋很想問易飛。
他是如何想到這種技術的。
其實想到也沒什麼。
易飛是一個奇人,他的奇思妙想太多了。
問題是易飛寫出了工藝過程。
至少從理論上講,他寫的工藝過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只是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難以控制的問題。
張如泉承認。
如果不是小易總提出來。
他是想不到這些的。
別說工藝,就是隧道三次發酵技術他也不會想。
易飛說道:“雙孢菇工廠化,如果不解決三次發酵問題就很難進行下去,產量太低,種值週期長,誰幹誰賠,引進雙孢菇工廠化的專家都是屁。”
隧道式三次發酵技術是90年荷國首先推出的。
易飛就不相信,自己在知道工藝的情況下研發不出來。
華夏在二十年後纔開始重視這項技術,真正推廣起來比西方晚了快三十年。
雙孢菇二次發酵每平米最高產量也就二十公斤,這是最好的情況。
三次發酵技術能讓雙孢菇達到三十多公斤每平米的產量,而二次發酵技術一年能種最多五茬,三次發酵最多能種9茬,幾乎多了一倍。
當然產量的高低還和覆土等技術有關。
但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兩人正說着,張如泉也從樓上下來。
周橋說道:“正好老張來了,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好好討論下。”
易飛看向趙麗麗。
趙麗麗說道:“你們去討論吧,我上去找謝楠她們。”
一樓也有休息間。
三人進了休息間。
張如泉把項目的進行情況說了一遍,“小易總,現在還是缺人,現在雖然在餘家嶺基地有十多名技術員,可他們的任務是帶着鄉親們種值香菇和雙孢菇,真正搞這個發酵技術研發的,就我和李志安、段孟賢,說實話,他倆目前幫不上大忙,我覺得你提出的三次發酵技術理論是沒問題的,但實現起來還是有些難度,人員是個問題,還有相關的設備,根據你寫的工藝,有些設備咱們買都買不來啊。”
小易總是厲害。
他不但改良了二次發酵技術。
還提出了三次發酵技術,關鍵是他還寫出了工藝。
張如泉算是理解了方凡把一張a4紙都喫下去了,他也想把小易總寫的那一小本資料喫下去。
反正據他了解。
目前,他還沒聽說過有這種技術。
真把這項目技術研發出來。
蘑菇工廠化就能真正的實現。
其實,他們在山洞裏菇房正是接近蘑菇工廠化種值。
易飛說道:“張老師,我的意思是讓周教授先暫停其它項目,加入到這個項目中,讓方凡和金向學也加入進來,務必在明年年底前把這個項目搞出來。我可以肯定的說,目前這個技術世界上還沒有,至少還沒有發佈。如果我們搶先搞出來,那對我們麗飛生物科技公司來說,意義非常大。”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發佈後。
雖然現在似乎進入沉寂。
但影響力還是巨大的。
省科院發的獎狀雖然沒啥用,但對公司的宣傳還是能起到關鍵作用。
當然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他們不相信剛纔立一年的麗飛公司能搞出來這個技術。
說他們瞎貓碰到死老鼠都是好的。
有的人乾脆說他們剽竊。
是剽竊不錯。
但是是剽竊的未來,或者另一個世界的技術。
說好也好,說壞也罷,麗飛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名氣一下子上去了。
如果把這項目技術和全自動控制溫室搞出來。
麗飛生物技術公司就是在全世界範圍也能站住角。
他這又不是科研機構。
搞一個項目,就束之高閣。
他這是真的應用到實處。
隧道式三次發酵技術又不是隻能應用到雙孢菇的種植。
應用到草菇種植上。
九天就可以一個種植週期
四個月就可以種植十二茬,產量也有所提高。
張如泉說道:“小易總,你這是傾公司之力來做這個項目了?”
把周教授、方凡、金向學都調過來。
基本上把目前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的高端人才都調了過來,就剩下孫普輝和老陳留守了。
艾教授和常欣欣是搞無土栽培的,是另一個全新的項目。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