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文廟之事 華夷認識
“公主何以肯定陳明遇已經答應了許用?”龔鼎孳問道,望向顧橫的眼裏是止不住的溫柔與深情。
顧橫無視龔鼎孳的臉上表情,偏頭看向君山校場上擁擠不堪的人羣,淡淡地說道:“除了洪武皇帝託的夢,從今日君山之事也可以看出,這許用不簡單!”
“他若真的能做到心有大明,心有百姓,倒也可以試試能不能爲我們所用。”
聽顧橫這麼說,龔鼎孳馬上道:“公主說的是,我先和仙舟派人觀察他一段時間,如果他與我們志同道合,我會想辦法讓他歸附公主。”
“嗯。聽你說,今日君山校場之事,與前幾天的文廟之事有很大關係,那麼當日文廟之事具體是怎樣的?”顧橫問道。
“文廟之事,是方亨遵從大明禮制,來到江陰文廟明倫堂孔子塑像前行香,以示對孔聖人的敬重。”
聽龔鼎孳這麼說,顧橫皺起了眉頭,一臉不可思議地道:“可是他已經是在建虜爲官,爲什麼還要去文廟行香?”
“公主有所不知,因爲自我大明萬曆四十二年蘇鬆學政駐節江陰後,不僅歷任學政、歷任知縣要到此處燒香祭祀孔子,而且當年的六府一州來江陰趕考的考生在考試前也都會來到此處朝聖,祈求功名。”
“同時還常出現“鄰縣問禮來者踵相接”的盛況。這說明江陰文廟及儒學在我大明南直隸具有顯著重要地位。”
“方亨去文廟進香祭拜孔子,不僅說明江陰文廟地位重要,也說明這位曾經的大明進士滿腹還都是儒學,滿腦子還都是儒家思想。”
見龔鼎孳笑着娓娓道來,彷彿方亨這種做法很是尋常,顧橫知道,看來江南如方亨這樣投降建虜卻又遵循明制和儒學的人還有很多。
龔鼎孳見顧橫聽得認真,又繼續道:“之後,見方亨的轎子停在江陰文廟門前,早在那裏等候的士紳、耆老一百多人,跟在方亨後面,來到文廟明倫堂,依次進香祭拜孔子。”
“方亨行香結束後,鄉紳馮敦厚問方亨江陰既然早已歸順清朝,以後應該不會有什麼其他事吧?”
“當時方亨面對衆人,臉色鐵青,雙眼血紅,只是冷冷地跟衆人說只有剃髮一件事。”
“在場的人卻七嘴八舌、急忙慌亂地問頭髮是否一定要剃掉。方亨當時肯定地說,這是朝廷的法令,必須剃,不得違抗。”
“說完,在侍從的護衛下,方亨也不管衆人反應,只管坐進轎子回縣衙門去了。”
“方亨走後,上了年歲的士紳們嘆息着離開了文廟。”
“都走了,那又如何會有今日君山校場之事?”顧橫皺着好看的眉頭問道。
而龔鼎孳見此,忍不住淺笑道:“從前讀詩詞,讀到“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總覺得難以在這世間找到這般女子!如今,見橫波蹙眉,便知這詩中女子就在眼前了!”
顧橫白了一眼龔鼎孳,單手扶額,有些無奈地道:“芝麓,你不會不知道那是形容顧影自憐的思婦的,爲何還如此打趣?”
龔鼎孳卻堅持道:“我知橫波此刻沒有男女之情,但我可以當橫波思念我時就是這般!”
“你……”
顧橫正在想該如何回懟眼前又開始放肆大膽的龔鼎孳時,龔鼎孳卻又低下了頭,挑起眉,妖冶的笑,婉轉着華光的眼眸,宛如琥珀一般。
然後在顧橫耳邊低聲說道:“橫波,我若認定了,就絕不會放手!”
聲音說不出的風流魅惑,卻又令人不容拒絕!
龔鼎孳這突如其來的話語傳到顧橫耳中,顧橫眼中閃過輕微的詫色,隨即恢復平靜,道:“繼續說正事吧!”
見顧橫不爲所動,一臉平靜,龔鼎孳立即收斂,恭敬答道:“如果當初所有士紳都散了回家去了,也許就沒事了。”
“但數十個年輕的秀才就是不肯散去,仍待在明倫堂裏議論紛紛。見數十個秀才沒有走,在場的十幾位耆老也沒有走。”
“他們要看看這些年輕的秀才們接下來會怎麼幹。”
“這時,一位秀才情緒激動地說,自周朝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只有“用夏變夷”,怎麼允許“以夷變夏”呢?這不是反天了嗎?天底下哪有低賤的夷狄之人壓迫高貴的漢人之道理?”
“當時在場的人都脫口而出地附和,說這秀才說得好!說得有道理!而且都表示大家決不剃髮,決不做低賤野蠻的滿人的順民,就算是死,亦斷然不剃髮。”
顧橫聽到這裏,陷入了沉思,從秀才們的激烈的言語中可以看出,糾結於他們心中難解的一個結,就是千餘年來深深地植根於儒家民族思想之中的“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是儒家民族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漢人基於華夏(漢族)和夷狄(少數民族)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而產生的一種認識。
這種認識是偏頗的,是錯誤的,但有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千百年來,由於漢族一直處於世界文明的先進行列,因而漢族士人中產生“華貴夷賤”的偏見,是可以理解的。
顧橫記得上輩子在現代時,查閱各種歷史資料時,發現“華夷之辨”源自於北魏,首次強烈敵對於元朝。
元朝建立後,蒙古族統治者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按民族把人分爲“四等人”:
一等人爲“國人”,即蒙古族人;
二等人爲從西北地區隨同蒙古統治者一起進佔中原的各少數民族,爲“色目人”;
三等人爲原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主要包括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爲“漢人”;
四等人爲居住在江南地區的人,爲“南人”。
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的時代的侷限性,但這樣的讀書人,若結合目前的情況,或許可以幫助自己堅定地守住江陰。
畢竟蒙古人爲什麼會如此敵視“漢人”特別是“南人”?
是因爲自遼、金以來的數百年間,朝廷爲少數民族首領把持,所以北方地區民族矛盾要相對緩和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