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開糧庫
工部侍郎謙遜地笑了笑,說道:“這皆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非本官一人之功,可不敢獨攬功勞。”
“大人,草民就認您,要不是您我們都被淹死了,哪裏還能以後不愁洪災和旱災,只管安心種地,以後不缺水了,他們種地也更加方便,這一切都是這位大人帶來的。
“大人,您是我們這些草民的活菩薩,所以我們商量好了,給您塑像立碑,讓草民等人的子孫後代,銘記大人您的恩德。”
工部侍郎聞言大爲感動,沒想到他竟然能得到百姓如此厚待,同時明白這真算不上他的功勞。
“不,還是別立爲好,勞民傷財……”
那老人家固執的道:“大人,這您就別阻攔了,喫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能忘了您的恩德。”
工部侍郎很是感動,便解釋道:“鄉親們,之所以本官來此修渠,是因爲朝中一位大人的建議。臨出發前,那位大人更是給了本官一個錦囊妙計,其中一條正是修渠。如果你們真要感激,還是感激他更好。”
“大人,那您提的這位大人,姓什麼,草民等人也好給他供奉生祠。”老人家有點好奇,這位大人沒來竟然能如此清楚。
工部侍郎見此就告訴他們,“是監察史顧大人。”
“不知這顧大人是何模樣,竟有如此遠見卓識。”又有人好奇地問道。
工部侍郎微微仰頭,思緒彷彿回到了出發前與顧大人的會面。他緩緩說道:“顧大人爲人清正,目光長遠。他心繫百姓,對各地的民生疾苦了如指掌。此次修渠之議,正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多方考察之後提出的。”
衆人紛紛點頭,對這位未曾謀面的顧大人充滿了敬佩與感激。
那固執的老人家說道:“既然如此,那咱們也得給顧大人塑像立碑,不能讓好人的功績被埋沒。”
工部侍郎連忙擺手:“鄉親們的心意我等心領了,只是立碑塑像之事,確實不必。能讓大家過上安穩日子,免受洪災旱災之苦,便是我等爲官者最大的心願。顧大人若是知曉,想必也不願如此興師動衆。”
然而,百姓們的熱情難以阻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一邊繼續辛勤勞作,一邊籌備着感恩之事。
而在京城之中,顧大人聽聞了此事,也是感慨萬千。他深知這一切皆是工部侍郎和衆多百姓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己不過是提出了一個建議。於是,他修書一封,快馬加鞭送往修渠之地。
信中寫道:“吾聞諸位欲爲吾塑像立碑,實感惶恐。修渠之功,當歸於工部侍郎及諸位鄉親。吾之所爲,乃職責所在,無需掛懷。望諸位專心農事,共創美好生活。”
工部侍郎收到信件後,當衆宣讀。百姓們聽後,對顧大人的謙遜與無私更是欽佩不已。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回京述職的日子。
工部侍郎帶着隨從,踏上了回京之路。一路上,他心中既有對京城的期待,也有對災區未來的牽掛。
終於,抵達京城。宣德帝親自在宮中設宴,爲工部侍郎等人接風。
宴會上,宣德帝龍顏大悅,對工部侍郎說道:“愛卿在災區的功績,朕早有耳聞。此番工程順利完成,災區得以重建,百姓安居樂業,皆是愛卿的功勞。”
工部侍郎連忙起身,恭敬地說道:“陛下謬讚,若非陛下信任,給予臣全力支持,又豈能有今日之成果。且災區百姓齊心協力,官員鄉紳出謀劃策,工匠們不辭辛勞,這一切皆非臣一人之功。”
宣德帝微笑着點頭,說道:“愛卿不必過謙,朕自有定奪。”隨後,
宣德帝宣佈對工部賞賜三千兩白銀。一同參與災區的官員們,也都得到了相應的封賞,有的晉升官職,有的獲得豐厚的財物賞賜。
宴會結束後,工部侍郎回到府中。他並沒有沉浸在賞賜喜悅中,而是開始整理在災區的所見所聞,希望能夠整改全國水利。
宣德帝聽後,對工部侍郎的遠見卓識深表讚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