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南巡與北巡(10)
對照歷史,你會發現李朝中宗李懌與嘉靖帝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都是兄終弟及,上位之初,朝中都有權臣當道……
中宗李懌自比朱厚熜,只覺兩人同命相憐,因此對其一直密切關注。
明武宗賓天、朱厚熜繼位之際,李朝按慣例先派出陳慰、進香等使弔唁武宗駕崩,後派出慶賀、登極使慶祝朱厚熜繼位,既表達事大恭敬之禮,又趁機蒐集明廷情報。
朱厚熜即位不到兩個月,李朝已通過赴明進香使、陳慰使、謝恩使發回的最新情報,包括世宗登極詔書及宣佈大行皇帝武宗尊號、廟號的詔書。
承政院將詔書和禮部諮文謄抄中宗李懌,中宗命令“掌事大交鄰文書”的承文院參校崔世珍解讀登極詔書,初步瞭解武宗弊政和朱厚熜即位後的改革舉措。中宗對明帝威權印象深刻,曾問及錦衣衛情況,崔世珍解釋說相當於朝鮮義禁府,但威權更盛。
此後數月,朝鮮陸續派出名目繁多的使臣如尊諡使、登極使、正朝使、進香使、陳慰使、謝恩使、聖節使等入明,並反饋明廷最新動態,“大禮議”逐漸進入朝鮮君臣視野。
李朝在燕山君當政期間諸多失儀之事有悖於儒家帝王形象,中宗反正之後,李朝王廷急需整頓被燕山君破壞的統治秩序,並迅速確立新國王的合法身份,因此,明廷“大禮議”成了中宗李懌的學習樣板。
李懌通過通事(譯員)直接與明朝人交流,蒐集明朝各種通報、題本等政府文件,搜訪明朝公佈的“大禮議”文獻等手段,時刻了解着朱厚熜在“大禮議”中的操作,
每當禮議過程中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李懌都會直呼“這是高手”,並遣使恭賀,對待嘉靖帝那是格外恭順!
李朝在對外事活動中的敏感與謹慎,及時把握機會贏得了嘉靖帝及禮部等官員的認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朝獲得了“謄黃”待遇,即明廷“凡有詔告,天下之事,皆通諭”。朝貢禮治範疇內,李朝“內服”身份已經確立。嘉靖後期,朱厚熜唸經致齋,不事朝政,也對明/朝關係影響甚微。
嘉靖八年九月,李懌得知嘉靖帝要重修《大明會典》,便趁機進行宗系辯誣,希望在會典中改正關於李成桂宗系及殺四王的記載。因之前李懌堅持不斷慶賀,給嘉靖帝留下了好印象,李懌的請求得到嘉靖皇帝的同意。
李朝在“宗系辯誣”中取得重大突破,一時成了李朝對明的重要外交事件。嘉靖時期,李朝因辯誣獲得明廷“素號知禮”、“恪守藩職”、“忠孝恭順”等稱讚,果家聲譽不斷提升。
這樣可喜的成績,在朝中士林派儒臣的借題發揮下,李懌不但樹立了國王的權威,還進一步鞏固了對明宗藩關係,可謂押對寶。
作爲中宗李懌的枕邊人,中宗如何鞏固的權威,小尹怎能不知。
自幼兄妹幾人由母親獨自拉扯長大,培養出小尹的倔強性格,她心裏始終覺得自己不比男兒差,只可惜託了女兒身。
如今,中宗李懌身體欠安,自己又掌握着世子李峼與親子李峘兩張王牌,所謂的大尹與小尹之爭,無論是哪一方獲勝,都無法撼動自己在後宮的地位。因此,小尹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自己呂后做不得,難道連竇太后都做不得嗎?
當小尹聽說宋洲是女王當權時,她立即有了效中宗之舊事,引宋洲爲外援的謀劃,這便是小尹派自己兄長尹元衡專程趕來濟州,謁見女王周依煒的原因。
中秋晚會結束,第二天,在乘火車前往濟州城的途中,尹元衡依舊死皮賴臉地跟着周依煒一行人出發。
聽顧問團彙報完接下來的行程,周依煒命人請來還在火車上好奇參觀的尹元衡。
“李朝使者尹元衡,見過宋洲女王殿下!”尹元衡被人領進車廂,隨即拱手長揖。
“請坐!”周依煒示意道。
待尹元衡坐定,周依煒開門見山的問:“尹特使千里迢迢前來謁見,恐怕不只是爲了恭賀這麼簡單?”
尹元衡聽完翻譯,笑着答道:“除公事之外,還有一點私事,不知殿下方不方便單獨一敘!”……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尹元衡聽完翻譯,笑着答道:“除公事之外,還有一點私事,不知殿下方不方便單獨一敘!”
周依煒看向王室總顧問童山,見其點頭,於是屏退了車廂裏的閒雜人等。
尹元衡見此,這才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恭敬呈上。
周依煒接過書信,打開一看,發現字跡娟秀,是一女士的筆跡,磕磕絆絆讀完內容,終於明白了尹元衡前來謁見的真正目的。
李朝之前採用紙幣與棉布並行的體制,但到中宗10年(1515年),由於紙鈔的濫發,百姓商賈皆不認同紙幣的價值,“楮貨只收月稅,藏之國庫,徵贖、價買,並不行用,專用綿布。”
更要命的是燕山君時代大肆搜刮民財,致使百姓織不起五升布,“以衣絮引繅”織造二三升的劣布應付,導致市場上流通大量粗布。
面對這種情況,中宗一方面下令,區分劣布與正布(即標準的五升布)的價值,降低劣布市價;另一方面給各道、府下發紙幣,通過公貿易回收劣布,做成衣服發給士兵。並且立下限期,自次年三月起禁止以劣布爲貨幣使用。
但是現實給了中宗當頭一棒,因爲織造劣布的原因不僅僅如他們所想是燕山君的橫徵暴斂,而是另一個原因——朝鮮棉花歉收。
好不容易熬過了最艱難的一陣,宋洲的工業布又攻來,這一次不管是劣布與正布,通通不斷貶值,李朝的財政到了崩潰的邊緣。
小尹在信中懇請宋洲能協助李朝完成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的改革,進而幫助尹元衡掌握李朝財權,作爲回報,李朝會以幾座大型礦山的開採權用以抵扣。
李朝自立果以來,貨幣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到中宗時期,朝中君臣更是常爲幾千兩銀子而長嘆無計。
中宗20年(1525年),小尹想造幾件銀器,結果發現需要三十幾兩白銀,工曹和尚衣院統統沒有。尚衣院上書請求去市場上買白銀,但是中宗李懌擔心會變相給私採白銀開口子,便讓尚衣院去工曹看看有沒有破舊的銀器,熔了暫且用着,採銀等明年秋天以後再說。諷刺的是,三年後,李朝查處了一個勾結燕行使的走私團伙,共繳獲“黃金三十九兩、銀七十四兩九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