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跳棋計劃(中)
這種權力平衡的小把戲被宋洲輕易識破,在與塔庫魯法努三兄弟談攏條件後,月港都督答應向其提供武器援助,並藉着租借島嶼的名頭,直接派遣士兵進駐流沙素丹國。
對宋洲人的突然攪局,葡萄牙人十分惱火,但流沙素丹國終究是個芝麻大的小國,島上除了椰子還是椰子,實在犯不着爲了一點蠅頭小利,與宋洲人撕破臉。
最後幾方保持住了剋制,暫時就這麼僵持了下來。
宋洲租借的島嶼名爲“上弦島”(後世波杜希蒂島),因形似上弦月而得名。
全島面積只有五公頃(還是退潮時),島上除了一個被海水侵蝕的小水池,與一片椰林外,啥都沒有。修建棧橋碼頭、倉庫、營房、炮臺等所需的建築材料都需從大月港調運,因此,這座“軍島”修築的工期十分漫長。
蕭家父子在島上呆了三天,待物資卸下後,父子倆帶着三個連隊的僕從工程兵登船,準備前往下一站。
出發時,父子倆還遇到了流沙素丹國派來“化緣”的使者。
見此情形,蕭大勇忍不住嘟囔:“沒想到竟給自己找了個爺!”
船隊藉着微弱的偏北風,向南航行,沿途小心躲避着海底的暗礁,最終於十天後抵達了“跳棋計劃”中的第二站——環礁島(後世迪戈加西亞島)。
環礁島既沒有高高的山峯,也沒有連成一片的陸地,整個島嶼只有一圈環形的礁石,圍住一片海水。環礁的北部有一個窄窄的開口,使裏外海水能夠相通。
人們通常把環礁圍起的地方叫做“瀉湖”。環礁島的這片瀉湖長24千米、寬9.4千米,面積達到了驚人的上百平方千米,而環礁島的陸地面積也不過28.5平方千米。
一邊是印度洋的咆哮無忌,巨浪滔天,一邊是瀉湖的風平浪靜,安詳從容,似乎環礁島本來就是一處天然的避風港。
船隊駛入瀉湖,下錨停泊,駐紮島上的士兵立即劃小船前來往返運輸物資。
駐守該島的魯連長見到蕭魚到來,開玩笑道:“蕭船長,有沒有興趣來我這養老?”
蕭魚打着哈哈道:“你這地方風景不錯,等我幹不動了,一定會好好考慮!”
聽聞隨船運來了僕從工程兵,魯連長喜上眉梢,拉着蕭家父子,爲兩人指點起該島未來的建設規劃。
“這海岸着力整修一番,就是上好的港口碼頭,將來就算有鐵甲艦來此停泊,也沒有任何問題。”魯連長滿懷憧憬道。
蕭魚打岔道:“要說海軍陸戰隊中,我最佩服誰,非魯連長莫屬,人家被打發到邊疆,滿腹怨言,只有魯連長你任勞任怨。”
“蕭船長,你這算是拍我馬屁嗎?恐怕曹喜那小子,沒少向你吐苦水吧?”魯連長笑了笑,話鋒一轉道,“我這哪算任勞任怨,不過是苦中作樂,想找些事做,以此打發時間罷了。”
夕陽西下,太陽就要落入海平線。
魯連長擺了一桌極具島上特色的全魚宴,宴請三位不辭辛苦的船長。
酒過三巡,魯連長忽然提起一件事:“我上個月向團部提交了士兵家眷的遷移申請,現在指望中樞向這邊移民,暫時不抱希望,只能靠我們自己在此紮根了。屆時,如果申請得到批准,諸位還請幫忙照顧一二。”
“好說好說,都是份內之事!”
幾個船長拍着胸脯保證。
“魯連長,你可想清楚了,這裏啥都沒有,老婆孩子來此,不得跟着你們受苦。”蕭魚有些喫驚道。
“蕭船長,環礁島沒你說得這麼差,如果團部同意士兵家眷遷移,配套的設施與人員,團部擠着牙也會供給的。”魯連長胸有成竹道。
聽魯連長如此講,蕭魚也就不再多言。
在環礁島,將糧食、藥品、武器彈藥、生活物資等卸下後,蕭家父子不敢耽擱,繼續率船啓程。
“跳棋計劃”中的第三站爲宋洲北島(後世毛里求斯),該島相距環礁島大約2200公里,船隊航行半個來月才安全抵達當地。……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跳棋計劃”中的第三站爲宋洲北島(後世毛里求斯),該島相距環礁島大約2200公里,船隊航行半個來月才安全抵達當地。
宋洲北島是一座火山島,四周被珊瑚礁環繞,島上地貌千姿百態,沿海是狹窄平原,中部是高原山地,有多座山脈和孤立的山峯。
最早發現此島的,是葡萄牙航海者馬斯克林,當他登島時,發現島上荒無人煙,只有一羣撲撲棱棱地蝙蝠,於是乾脆將小島取名爲“蝙蝠島”。
蝙蝠島被宋洲佔據後,立即改名宋洲北島,並將島上西北部的天然良港,命名爲女皇港(後世路易港)。
相比前面的上弦島與環礁島,宋洲北島的自然條件無疑要優越許多。
島上熔岩廣佈,多火山口。南北長61km,東西寬47km,面積達到1865平方千米。沿海有平原,適宜耕作,東岸較寬,西岸較窄,周圍有珊瑚礁和溩湖環繞,巖線曲折,多有優良港灣。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0℃以上,年降水量東南部多於西北部,一般在1500mm以上,東南部多達3400mm。這樣的雨熱條件,非常適宜甘蔗、茶葉、菸草、花生、蔬菜及瓜果的種植。
與上弦島與環礁島要麼啃椰子,要麼撈海魚,連糧食都不能自己的苦逼生活一比,宋洲北島簡直不要幸福太多。
宋洲北島與姊妹島宋洲南島(後世留尼汪),除了軍事用途外,還是本土迎日城大學選定的島嶼生物物種研究基地。
該島目前駐紮着三個連的僕從軍兵力,此外,迎日城大學生物系也派遣了一個小組來此,對島上特有鳥類渡渡島與紅秧雞,進行追蹤研究。
後世毛里求斯曾是世界上唯一住有渡渡鳥的地方,但可惜該鳥已於17世紀末絕種,而紅秧雞的命運更爲悲慘,從發現並命名這個物種,再到滅絕,只用了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