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七章:宮變(上)
也就是宋、倭、李朝三方準備在濟州互換和約的前幾日。
李朝君臣就關於漢城的恢復問題,進行了廷議。
倭軍在撤離時,將崇禮門大街以北的閣殿館舍皆焚蕩一空,王族宗廟也被宇喜多秀家放火燒燬。隨着王公與兩班大臣的陸續返回,現在連住的地方都成了一個問題,想迅速恢復,必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可如今李朝朝堂窮得叮噹響,於是有人打起了倭國賠款的主意。
弘文館兼禮文館大提學李山海提議移用部分銀兩,用於王宮修繕。
柳成龍堅決反對:“這筆賠款,王世子與宋洲早已簽下條約,用以後續糧食等物質的購買,怎能出爾反爾?”
事情既然已經敲定,李昖強忍着不悅,並無多言。
戶曹參議柳永慶趁機又提議增發紙鈔,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柳成龍再次出聲反對,目前李朝紙鈔能獲得穩定,那都是尹元衡時期不濫發,能有效兌換的結果。現在若是不管不顧隨意增發紙鈔,將來必定信譽掃地。
見柳成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對,李昖心中惱怒,卻還是沒有發作。
李山海瞧着李昖陰沉的臉色,知道自己的目的已達成,退朝後,他與柳永慶、鄭仁弘兩人找上金公諒,密謀起接下來的計劃。
李山海是李朝前期死六臣之一——白玉軒李塏的從四代孫、倭軍沒打來前就擔任領議政。原爲東人讜首領,1580年,東人讜在西人鄭澈如何處罰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東人讜由此分裂爲南人與北人讜,李山海因此又成爲北人讜的首領。壬辰倭亂時,李山海因提議播遷,又揣摩李昖的心意,提出“內附大明”,遭其他官員彈劾,被免職,返回漢城後,才獲任弘文館兼禮文館大提學。
柳永慶於1572年春塘臺試中登第,歷任承文院正字、成均館典籍、司諫院正言、司憲府監察等職。加入東人讜後,柳永慶在西人攻擊下被貶爲高山察訪,後獲任咸鏡道暗行御史。東人讜後來分裂爲對西人態度強硬的北人讜和態度緩和的南人讜。柳永慶因憤於好友李潑在己丑獄事中被西人害死,故加入了北人讜。壬辰倭亂時,他又任招諭御史,赴黃海道募集義兵,殲滅倭軍六百餘人,因功授戶曹參議。
鄭仁弘比李山海還要年長。少年時師從著名儒學家曹植(號南冥),與崔永慶、吳健、金宇顒、郭再祐等同爲南冥學派的代表人物。考取生員功名後,鄭仁弘一直與東人讜親近,屢次與西人沈義謙、鄭澈等人針鋒相對。東人讜分裂後,他加入北人讜,與柳成龍的關係水火不容。
這三人之外,北人讜裏還有一個李爾瞻(前往濟州城互換和約,不在王京),其是燕山君時期引發戊午士禍的勳舊大臣李克墩的五世孫,取得生員和進士的功名後,蔭補爲光陵參奉,負責看守李朝世祖的陵寢。壬辰倭亂時,李爾瞻在倭軍焚燬臨時安置世祖御真的奉先寺之前將世祖御真帶出,使世祖御真和太祖御真成爲亂後僅存的兩幅先王御真,因此功,獲任成均館典籍。李爾瞻官雖不大,卻是北人讜的干將,彈劾柳成龍在全羅道私自給一些公私奴婢脫離賤籍的事,就是他率先發/難。
以柳成龍爲首的王世子一系大臣,要對付的明面上的敵人就是這“四大金剛”,除了這四人,還有一條毒蛇一直不顯山不露水,此人便是金公諒。
金公諒是後宮仁嬪金氏的弟弟,信誠君的舅舅,出身兩班,其父金漢佑官至司憲府監察。金公諒與李山海過從甚密,鬥倒西人讜,就有他的一份功勞(誣告鄭澈擾亂後宮)。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李山海等三人來到金公諒的住處,支開旁人,隨即談論起和談結束後的朝堂局勢變化。
北人讜雖然在朝堂上輿論佔優,但在軍中並沒有優勢。信城君李珝娶了申砬的遺女,以此能獲得武將的一些好感,可惜申砬在忠州之戰中戰敗身死,失去了撐得起檯面的人物,不像柳成龍那邊有權慄、李舜臣等顯赫武將。
“此次匡扶社稷,王世子終究有功,在軍中的威望非信城君能及,一旦各路勤王兵馬返回王京,柳成龍一派只怕會如虎添翼。”柳永慶擔憂道。
鄭仁弘冷笑道:“功高震主,可不是什麼好事!”
柳永慶又道:“駐紮在近郊的宋洲兵馬遲遲不肯撤走,始終是個隱患,李大人可否與你那賢婿(李德馨)說一說?”
“他與宋洲人向來親近,只怕這事難辦!”李山海無奈道。
“本以爲彈劾了柳成龍,李大人能官復原職,卻不想讓你那好女婿撿了便宜。”金公諒笑道。
李山海面露慍色道:“現在還不是說笑的時候,外有宋洲窺視,內有王世子橫阻,你這個果舅可八字還沒一撇了!”
金公諒聽此,立馬收斂了笑容。
鄭仁弘捋了捋山羊鬚,說道:“權慄、李舜臣之輩不難對付,來個明升暗降就能讓這些人毫無作用,只是現在我們在拔除柳成龍這顆尖刺的同時,還得儘快將王宮的防衛掌握在手中,以防萬一。”
“朝中有何人值得我們信賴,去統領王宮禁衛?”柳永慶接話道。
鄭仁弘盯向金公諒,李山海與柳永慶也順勢將目光移來。
“我?”金公諒疑惑道。
鄭仁弘點頭道:“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你現在閒職在身,正好!”
李山海附和道:“鄭大人所言極是,如今王上對王世子一派亦有警惕,你只需讓仁嬪吹吹枕邊風,此事就能達成。”
“可這事該如何開口?”金公諒猶豫道。
“你難道忘了定州之事?”李山海提醒。
聽言,金公諒眼睛一亮,隨即想到了一個藉口。
此事商定,衆人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攻訐柳成龍,一路從王宮下手,斷絕王世子兵行險招。
另一邊,退朝後,由司諫院司諫升任禮曹參議的李幼澄向柳成龍勸道:“今日大人兩次阻攔王宮修繕,恐引王上不悅。”
柳成龍解釋道:“我非是要阻攔王宮修繕,只是認爲眼下時節,不易興師動衆,一切都該緩一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