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出使(3)

作者:真難得糊塗
在參觀西鐵城鋼鐵廠時,巨大的鍊鐵轉爐吸引了石田三成的注意。當他詢問得知宋洲本土每年的鋼鐵產量超過百萬噸,轉換成倭國的重量單位後,其心態久久不能平靜。

  百萬噸鋼鐵產量其實根本不算啥,後世一個鳥巢體育場用鋼40萬噸,老式普通的6層住宅樓每平方米用鋼量就有30公斤,一棟住宅樓起碼得小兩百噸鋼鐵。宋洲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纔剛剛起步,每年百萬噸鋼鐵產量大頭其實是被內部消耗。

  不過這個數字在本土不算什麼,但放在倭國卻是一個天文數字,有足夠的鋼鐵就意味着宋洲能源源不斷製造各類兵器,石田三成一想到此,剛來宋洲本土時,那股還能與宋洲掰掰手腕的心氣,頃刻間便蕩然無存。

  對石田三成的打擊不止如此,在一處宋洲對外銷售的火炮兵工廠,亦讓他小刀劃屁股——開了眼。

  鑄造火炮所有的材料,可分爲銅與鐵。

  銅的熔點低,延展性能好,質地堅韌,不易炸膛,是鑄炮的優質材料,而且銅炮結實耐用,唯一的缺點就是造價高。

  鐵炮造價低,但對鍊鐵的要求頗爲嚴格,鐵水純度越高,炮管便更堅固。鑄造出來的炮彈也不會坑坑窪窪。但如果鐵水中含有太多雜質,表面就會產生許多氣泡,十分粗糙。這種情況下,極其容易出現炸膛。爲了避開這種危險,鐵炮往往會鑄造得極爲笨重,而且威力也不會太大。

  石田三成從李朝返回倭國後,曾向葡萄牙請教過火炮的鑄造辦法,葡萄牙人直接告訴他,用泥模鑄造法鑄銅炮最靠譜,爲此還收了他一大筆“諮詢費”。

  眼前宋洲所用的鑄造辦法似乎比泥模鑄造法更加便捷,並且接待者對石田三成的提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沒有任何藏私的意思,這讓他十分疑惑不解。

  宋洲使用的鑄造辦法爲鐵模鑄造法,造出的火炮皆是前裝滑膛炮,這些生產的火炮只有少部分在自己軍中使用,對於這樣的落後產品,宋洲自然沒有必要藏私,再說被人看一眼就能學去,這也只能證明實在沒啥技術含量。

  鐵模鑄造法其實很簡單,首先按鐵炮大小,分4-7節,作出泥炮。再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後烘乾備用。泥型內放入預製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隨後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乾後,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後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後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最後用鐵模鑄造鐵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然後箍緊鐵模,烘熱、裝配泥芯,澆入鐵水。待凝固後,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除淨泥芯,即可得到成品。

  提及鐵模鑄造法,在另一個時空還有一段故事。

  發明這種鑄造辦法的人名叫龔振麟,是淸嘉慶年間的艦船、火炮研製家。其未步入朝堂前,只是長洲縣一監生,好研習西學,對西方的算學、火器有一定研究。

  1841年,約翰牛侵擾浙江蛟門地區,淸軍作戰再次失利,遂添設炮局,趕鑄新炮,以備應急之需,於是委派龔振麟監製。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模。泥模製好後需長時間才能乾透,從開工到出炮,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模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其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模。泥模製好後需長時間才能乾透,從開工到出炮,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模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其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鐵模鑄造法比歐美流行的羅德曼鑽孔法,領先了整整三十年,不過再好的技術,當局者不重視也只能埋在故紙堆裏喫灰。

  就在石田三成一行人於西鐵城參觀時,李朝與琉球使團已乘坐上前往本土東岸的火車。

  火車上,寧海週刊的記者向李朝使團提出採訪申請,李朝正使李元翼得知記者的來意後,倒也沒拒絕,坦然接受了這次採訪。

  “請問李正使是第一次乘火車嗎?對於這種新式的交通工具,您有何看法?”火車包廂內,記者見李元翼與陪同人員坐定,隨即開口問道。

  李元翼聽通譯翻譯完,答道:“是的,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乘坐火車,而且還是如此漫長的距離,這正好證明了宋洲本土的遼闊。至於你所提及的對這種新式的交通工具的看法,我心中充滿新奇,這或許如同古人初乘馬車,初劃小舟時那般忐忑。我想你還尚不知曉,貴果已打算在我李朝修建一條鐵路,今後這種新式的交通工具,亦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請問李正使本次出使大宋本土,到目前爲止,什麼事讓你印象最深?”記者又問。

  李元翼毫無隱瞞,直言道:“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貴果的J察制度。”

  此次到訪,爲了使團衆人的安全,自然會有J察隨同,負責安保。對於J察,李元翼也感到好奇,曾興致勃勃地向隨行J員詳細詢問正府管理和J察管理方面的問題,並表示李朝現在還沒J察制度,希望今後能引進J察制度。

  記者的前兩個問題,不算尖銳,回答起來並不困難,待李元翼說完,他隨即話鋒一轉,問道:“華夏有秦漢,有魏晉,有隋唐,有宋元,李朝自比‘小中華’,可據我瞭解,李朝實行的是兩班制,等級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爲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爲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爲參下官。堂上、堂下、參下三者如同鴻溝,彼此不能越界,這與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類似,後者在隋唐時就已衰落,而李朝爲何卻要堅持?”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