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超越時代的鋼產量

作者:坤琳嬸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緻是蒸汽機的發明,但是工業化的前提是裝備製造業的大發展,是國家工業化的根本所在,沒有裝備製造,僅僅只有蒸汽機這個動力源,是形成不了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而工業的裝備製造,是以鋼產量和煤炭產量的數據爲支撐的。

  後世的建國初期,我們經常拿一些通用指標跟西方發達國家作對比,比如年鋼產量,煤炭產量,發電量等。

  工業化的一個個的機械,不管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機械,全都是依靠大量的鋼鐵來堆積出來的。中國的鋼鐵產量一直處於世界前列,到大明巔峯時期,年鋼鐵產量約爲十五萬噸,這個數據比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英帝國還高。但是到了清朝,鋼鐵產量反而嚴重下降,一直到19世紀後半葉,捱了揍之後才又重視起來。

  大明萊蕪鋼鐵公司的二期擴建工程是大明今年在北方的重點項目,第一期工程就是對原來傳統冶煉工坊的新技術改造,所謂的二期工程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擴建,達到年產五十萬噸鋼鐵的設計要求。

  年產五十萬噸鋼鐵,這如果放在後世也就是一個小廠的水平,後世的萊蕪鋼鐵年產兩三千萬噸,比都不能比。不過,在原礦開採沒使用機械化之前,這五十萬噸已經算是這個時代萊蕪鋼鐵生產的極限了。

  朱由檢的打算就是讓每一個鋼鐵基地先達到這個生產極限再說,不管是馬鋼還是萊蕪鋼鐵,從勞動力的使用率上,最多也就是這個規模了。秦始皇修陵墓動用了七十萬人,折騰那麼多年也就是一個封土堆而已,如果是後世,恐怕兩千人修一年都能搞定。

  萊蕪鋼鐵二期,已經完全摒棄了土高爐的技術進入到小高爐時代。因爲條件所限,這兒的爐體只有區區可憐的十立方米。而且因爲沒有選礦設備,入爐礦石品位也不高,暫時的生產水平也就比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要高一點,但是因爲可以大量生產,所有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朱由檢這是第三次來萊蕪,這裏已經大變樣了,巨大的廠房已經顯現出了工業化的跡象,生產區和生活區的有序排列顯示這裏已經是一座像模像樣的企業。

  生產車間的溫度很高,雖然朱由檢離得還很遠,但是熱浪依舊撲面而來。宋應星站在車間內,睜開這乾澀的眼睛瞅着鐵水的顏色。他的眼睛已經變的很小了,眼睛泛着淡淡的血絲紅色,除了眼珠裏面能看到有些溼潤,眼睛周圍都快乾得裂縫了。

  “老宋,你能不能把工作交給學生自己出休息一個月?”朱由檢擔心地看着宋應星,他很害怕這個老頭一下子離開大明,雖然歷史上宋應星能活到1666年,可朱由檢覺得自己用他用的有點狠。

  “皇上,這鍊鋼之法是大明最需要的技法,臣一刻都鬆懈不得。等我老得幹不動了,臣就求皇上賞一座小院,回江西養老去可好?”宋應星咧嘴笑了小。

  “鋼的技術發展是需要長期投入的,朕可拿不出那麼多錢來持續研究了。以後對鍊鋼技術的研發,需要鋼鐵公司自己投入資金。

  倒是配套的大型製造設備需要納入研究項目了,比如說扎鋼設備,拉絲設備,運送礦石原料的軌道交通等等……”

  朱由檢一口氣列舉了十幾個大型裝備的名稱,把宋應星聽得一愣愣的。《天工開物》本身就是一本帶有營造方法的書,宋應星實際上對機械製造也不陌生。

  如果不是手上沒有合適的人,不是爲了培養年輕人,朱由檢也不會把蒸汽機和一些基礎機械設計項目交給年輕的搞。

  說真的,蒸汽機在有原理圖紙的指導下真的算不上什麼高難度的東西,倒是鍊鋼是實打實需要一步步研究的。現在基本的鋼材出來了,當然要對重工業立項了。

  重工業的發展是團隊合作的產物,某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幹不了這事的,朱由檢有意想把宋應星調離鍊鋼的危險崗位,讓其步入管理研發團隊的高級別層次中。

  “皇上,您需要什麼樣的機器?”宋應星因爲年齡的原因,對朱由檢新文化的接受其實是最慢的,他對一些新詞彙適應不夠,在他看來,皇帝無非就是要他製造一些新機器而已。

  “南京到松江的官道上需要架設三座大型橋樑,可是工程隊一直沒有辦法解決橋樑的設計工作。朕打算營造三座鐵橋來解決這個問題。”朱由檢說。

  “什麼?鐵橋,那得多少鐵啊。”宋應星一驚,古人可想象不出來一座完全有鐵做的橋是個什麼概念。

  朱由檢拿出紙筆,然後畫了一座鐵橋的大概樣子。

  “就是這樣的。這樣的橋肯定不是鐵條一大塊,它是有許多規制的部件組合完成。朕需要的就是有一種機械能營造這種標準的部件。比如:三角形的角鋼、工字型的工字鋼、槽鋼、槽鋼、C型鋼、方鋼、魚尾板......”

  朱由檢說的吐沫橫飛、滔滔不絕,一直到把整個型材的作用都解釋了一遍。宋應星是何須人也,他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之後立刻就明白這東西跟螺母、螺帽一樣,是屬於可以大量標配的物件。只要形成一定的標準,以後許多機械的製造都可以通用。大明在這種事物上幾乎是完全沒有統一標準的,這個時代又沒有國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處於一個慢慢摸索的狀態。

  “這件事臣的幾個學生可做不了,那得需要很多人。”宋應星完全想得到這是一項多麼大的工程,哪怕不暫時不制定對應的標準,光是研究製造這些型材的機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沒關係。第一屆優秀專科生任由宋卿挑選,朕給你五百個人的名額,如何?”一下子給五百名南京那邊畢業的專科生,朱由檢可算是大手筆了。要知道這批學生可是學足了兩年的,說是專科生也不爲過,一大明的生源素質來定,絕對比後世某些三流專科學校畢業的技校生要牛多了。

  “請問皇上,這個部門叫什麼名字?”宋應星問。

  “第一設計研究院,駐地中都鳳陽西郊。”朱由檢脫口而出,大明要發展工業,以後自然要成立工業部,那麼律屬工業部下的設計研究院肯定不止一個,而且宋應星這樣的人其實不適合去教育崗位,他這一類最適合的就是劃一個獨立的研究院出來,讓他輕鬆點地去折騰他自己的學術研究最好。

  (蚌埠,正是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的駐地。)

  材料的研製成功並不等於立刻就能大規模的投入使用,它必須要能適應大規模的生產,然後再經過二次加工變成一件真正的商品,才能達到工業化的要求。同理,當各種材料完成二次加工之後,再配合動力組合成新的機械,爲更多的商品生產服務。雞才最終能夠下蛋,蛋又孵化更多的小雞。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