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長短之爭
也許這個時代不懂軍事的人會有種印象即:馬其頓方陣不如羅馬方陣,因爲就是打輸了,但其實每一次他們都不是因爲方陣兵輸的。
羅馬人這種方陣,優勢在於沒有明顯短板而且靈活機動,每百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作戰單位,而且幾乎是完全不喫地形,這讓羅馬軍隊非常有韌性。
像在帕爾菲打的幾場仗,部隊崩潰後撤之後還能重新在戰場上就組織起來打反擊戰,這就得益於他們這種組織模式,靈活而且好復原。這並不是孤例,訓練優秀的羅馬軍隊就常有這種戰場上重新組織復原的戰例,這是馬其頓方陣這種略顯笨重的組織模式難以想象的,他們一旦崩潰就是真崩潰了,不可能重新在戰場上就恢復陣型,超長槍兵沒有抱團面對訓練有素的劍盾步兵就是屠殺。
但相對應的,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在地中海也適用,短劍再怎麼着也夠不到超長槍後面的人,羅馬人打一開始就不想正面衝方陣,他們每一次贏要麼是藉助地形優勢,讓這種非常喫環境的超長槍方陣沒辦法正常展開,要麼是對側翼和後方的薄弱位置進行打擊,最後讓孤立無援的步兵方陣不戰自潰。
要真是正面衝這種人造刺蝟,結果可想而知,沒人是白癡。
在亞歷山大之後的將近兩千年,超長槍方陣都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證明這種戰術還是很有價值的。
馬其頓方陣沒打過羅馬方陣不代表這種戰術就弱,只是因爲這種戰術對將軍指揮藝術的要求更高,對地形的要求也更苛刻,不是所有將軍都能駕馭得了的,相比較之下羅馬的軍隊體系還不是那麼喫將軍能力,更多需求的是士兵們的軍事素養。
在奧維爾看來,那些亞歷山大的“繼承者們”要麼是眼高手低,要麼是沒能力一比一復刻,他們大多隻復刻了馬其頓軍隊中最簡單的那部分,也就是手持超長槍的方陣步兵。至於剩下那些輕步兵、重裝劍盾步兵、騎兵和槍盾兵之間的複雜協調配合,那些繼承者沒幾個掌握神髓的,全是拙劣的模仿者。
亞歷山大確實是將騎兵和多兵種配合作戰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這是他的繼任者們一直以來都做不到的事情。
使用長槍方陣的前提是保證側翼和後方的安全,奧維爾相信現在的羅馬軍隊能做到這點,這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且他們未來作戰的位置確實適合方陣。
法國南部現在已經基本上被羅馬人同化了,叛亂的主要位置在法國北部的平原,這裏地勢非常平坦,和東南部多山地丘陵的情況不一樣。
而且這個世界的開發程度比原世界高好多,也就意味着森林比原來更少,地形阻礙少,長槍方陣其實是在這裏喫香的,特別是在高盧人缺少先進弓弩的情況下,他們相對來說不好破方陣。
確認了訓練模式和裝備之後,奧維爾就開始讓手下高強度訓練了。五百套鎖甲和配套武器裝備一時半會兒湊不齊,但不妨礙士兵們練習,按部就班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