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嗯???
書販一般都是便宜打包處理。
楊良用了很少的錢,便換回來幾十本。
他挑着一個扁擔,前面是糧食,後面挑着書,都是沉甸甸的,壓着扁擔一晃一晃。
不過對於楊良來說,這也不算什麼。
“阿良,你挑的是什麼?”
剛剛進村,楊良便遇到了王二虎,他和一羣人聚在一起。
“書。”
“你挑書做什麼?”王二虎好奇道:“用來糊牆嘛,要我說,你那個破屋子早該收拾收拾了。”
“我要讀書,我要考狀元。”楊良堅定道。
“啊?”
王二虎愣了愣,周圍的村民都安靜下來,然後沉默了一會兒,同時大笑起來。
“阿良越來越會說笑了。”
“好,年輕人沒有被土匪嚇倒,還可以說笑,年輕人就該有這樣的朝氣。”
“我真的要考狀元。”
“哈哈哈。”
“不要再逗我了,我早上還沒喫飯。”
楊良搖搖頭,挑着扁擔往家走,他走出很遠,村民的笑聲都沒有停下。
在牛家村大家並沒有多少習文的風氣,甚至以讀書爲恥,其主要責任人便是牛得望。
牛得望實在太草包了,讀了這麼多年,連個童生都不是。而且一心讀書,家裏的所有事都不管,包括這次土匪鬧村,牛家快燒光了,他都沒露面,逃出來時還抱着一卷書。
所以村民經常拿他當榜樣,教育自己的子弟。
【讀書有屁用,還不如撿兩筐糞】
【再讀書,我就把你腦袋打掉】
楊良揹着藍布包袱回到家,先將黃米飯蒸上,再將藍布包袱打開,開始整理這次所購的書籍。
一、二、三……他仔細數了一遍,足足有56本,且薄厚適中,每本書的字數都比1000字多,但也不會多太多。
在楊良眼裏,這根本不是書,而是一座等待自己挖掘的礦山。
【知識就是財富】
楊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
黃米飯尚未蒸熟,他便迫不及待拿出一本書籍,大聲朗讀着。
對於讀書,系統也有嚴格要求,要中氣十足,要聲音洪亮,要感情充沛。
想要模模糊糊,矇混過關是不可以的。
“碧玉破瓜時,相爲情顛倒。”
嗯?
楊良意識到有些不對,轉而開始讀下一首:
“十八姑娘體似酥,腰懸長劍斬愚夫。”
嗯??
再換一首:
“一摸摸到髮絲邊,青雲遮蓋半邊天。”
嗯???
楊良攤開書籍封面,見上面寫着幾個娟秀的小字:
花夫人詩稿。
這時代有半開門的暗娼,也有附庸風雅,陪客人彈詞作曲的清倌人。
後者比前者要求更高,收費也更貴。
幹哪一行也是需要名氣的,往往結集出版,擡一擡自己的身價。
楊良翻過買來的書,封面上寫着《小庭芳記》《採蓮詩》《沁芳院佳人錄》……
糟糕!
楊良以手扶額,自己這是被書販騙了,當時只顧着便宜,卻忘了查一查這些書的原作者都是什麼人。
現在錢已經花光,以自己現在的經濟條件,也不能要求太多。
楊良攤開那本《花夫人詩集》,繼續硬着頭皮讀下去。
“你要讓我來,那個犢子纔不來,你們家牆又高,四處搭炮臺。”
隔壁,王二虎家。
一家人正圍桌喫飯。
飯不過是一鍋稀粥,菜不過一碟鹹菜。
隔壁朗朗讀書聲傳到了這裏,王引娣皺起眉頭,若有所思地感慨道:“良哥唸書真好聽。”
“去去去,你懂什麼。”
王二虎晃了晃夾着筷子的手,道:“二愣子突然抽什麼瘋,還讓不讓人喫飯了?”
“良哥在讀書啊。”王引娣道。
“沒事瞎念什麼書,地也不種了,草都長那麼老高了。”王二虎道。
“良哥想考狀元。”
“考狀元做什麼?”
王引娣看了王喚娣一眼,小聲嘟囔道:“他喜歡大姐,考中了狀元才能娶大姐。”
王喚娣眉頭緩緩皺起,半晌才吐出一個字:“他?”
“呸!”
王二虎狠狠啐了一口,道:“就他,還想考狀元,他連狀元兩個字怎麼寫的都不知道。”
“爹,你知道嘛?”最小的王招娣好奇道。
“我也不知道。”
“姓楊的,你還讓不讓人喫飯了,這還有孩子呢!”
不多時,隔壁已經響起王嬸子的罵街之聲。
“叫聲情郎你莫高聲,下地開開了門,笑臉把你往屋裏迎。”
“小王八羔子,你故意找茬是不是,有完沒完。”
讀書聲與罵街聲此起彼伏,相映成趣。
楊良打開好用的水壺,抿了一口,悄悄潤了潤喉嚨。
這好用的水壺果然好用,只不過裏面裝的不再是水,而是剛剛從城裏打的酒。
楊良最近心裏亂糟糟的,安靜下來時,總是會想起李橘紅,不得不喝一些酒排憂解悶。
酒存在好用的水壺中,涼絲絲的,楊良火燒火燎的喉嚨,也稍稍舒服了一些。
他沒有想過,這大聲唸書,也是一件蠻費力的事。
楊良不知不覺用上了插秧功,一口熱氣在五臟六腑間循環。
黑夜籠罩了牛家村,夜色之中,除了狗叫和蛙鳴,便是楊良朗朗讀書聲。
“獨坐書齋手作妻,此情不與外人知。”
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農人便揹着鋤頭下地去了,此時伴着雞叫,楊良的讀書聲也再次響起。
“楊二愣子這是發什麼瘋吶,大早上的,還讓不讓人睡覺。”
“聽說他想讀書考狀元?”
“啥?憑他還想考狀元,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樣子,這都不是祖墳冒青煙,得祖墳自己炸了。”
“大概是被土匪嚇着了,受了刺激。”
“咱村已經有個傻子了,怎麼又冒出一個傻子。”
對於村民的議論,楊良置若罔聞,依舊是我行我素,在家裏耐心刷着命運幣。
只是平時偶爾與村裏的人遇上,大家也總喜歡打趣他:“阿良,伱書讀得怎樣了,什麼時候才能中狀元?”
“等你中了狀元,可不要忘了我們。”
“到時候,咱村也富貴起來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