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煽風點火
“好了好了。”
玉漱公主語氣一緩,花廳內的氣氛也稍稍緩和了一些。
“本宮就是說幾句玩笑話,看你的樣子,竟然還當真了。”
楊良眼前一亮,道:“公主答應出面了?”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我能不出面嘛。只不過,這件事並不如你想得那麼容易。”玉漱公主嘆了一聲,“在伱想來,我身爲公主,遞上一張條子,便能把人救出來,可正因爲本宮是公主,所以纔不好輕易出面。”
楊良道:“公主是說,這件事很是麻煩?”
“麻煩當然是麻煩,可若是值得的話,也算不上麻煩。”
楊良有些聽不懂玉漱公主的話,他忽然心有所感,擡起頭來,發現玉漱公主正脈脈含情地看着自己,目光頗有侵略性。
呃……
楊良忽然明白過來,玉漱公主是趁機要挾自己。
他內心對玉漱公主的反感到了極點,他有些想不明白,這玉漱公主什麼男人得不到,憑啥一直不放過自己。
玉漱公主情絲上涌,視線也變得炙熱起來,只感覺一陣陣口乾舌燥。兩腿並在一起,不安地扭動。
“你考慮清楚了嗎?”玉漱公主循循善誘。
“學生想明白了。”楊良道:“我再去想辦法,不讓公主爲難。”
說罷,楊良深施一禮,轉身離開。
呃……
玉漱公主一怔,只聽啪的一聲,推倒了桌上的青釉水淨瓶,如玉的瓷片在地板上摔得粉碎。
她萬萬沒有想到,都到這個時候了,楊良竟然還是拒絕了自己。
看他在京城拈花惹草,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可爲何偏偏到了自己這裏,拒人於千里之外。
屋外的丫鬟聽到廳中的聲響,急匆匆跑進來,瞧見玉漱公主白慘慘一張臉,頓時嚇得不敢作聲。
忽地,玉漱公主又笑出聲來。
她流連於牀笫之間,也算花叢翹楚,可以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到如今這個境界,頗有種閱盡人間春色,而無動於衷的感覺。
這來自萍州的野小子,卻又重新激起她的好勝心,一顆麻木的心,重新躍動起來。
好小子,在我的手掌心,我還能讓你走掉不成。
咱們就走着瞧!
楊良無奈地從公主府離開,又來到了後院。
此時,李天霸並喜娘子已經離開,但周萍英還候在這裏。
一見到楊良回來,他便立刻迎了上去,急切道:“李公子,公主怎麼說,肯答應救人了嗎?”
“這……”
楊良猶豫了片刻,道:“公主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這件事比你想得還要麻煩。”
“麻煩什麼,她身爲長公主,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想要救人,不過憑一張二寸長的紙條。無非是自持身份,想要喫魚,又不肯髒了鞋子。”
楊良心中所思所想,和周萍英差不多,但此時此刻,他還要幫長公主往圓全了說。
“淺了,這就是你想得淺了。正因爲公主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所以纔不能輕易出面。這個道理,你現在還不明白,以後你慢慢會明白的。”
“那我們該怎麼辦?”周萍英道:“他們也不過是一羣孩子,大的也才十三四歲,小的才八九歲,如今落入大牢,稍有閃失,怕就有性命之憂。”
“公主讓我們自己想辦法。”楊良道。
“那麼,李公子,你有辦法嗎?”
“這……”
楊良無可奈何,坐在門檻上仔細思考。周萍英也在院中走來走去,不停地繞着圈子。
“好了,你莫要走了,把我的心都攪亂了。”
“我是心裏着急,不知該如何是好。”周萍英道:“李公子,你是足智多謀之人,你快想個辦法吶。”
“本公子當然有些謀略,可是這辦法,也不是說想就能想出來的。”
“我只是擔心,再拖下去,他們會死在牢中。”
楊良眼珠一轉,道:“我心裏有個主意,只是不知道行與不行。”
“行與不行,公子先說出來再是?”
楊良沉思片刻,道:“如今我們掌握着悠悠衆口,讓他們閒着也是閒着,不如將它們利用起來。如今的京城,可是有一羣最愛沒事找事的人。”
周萍英頓了頓,道:“你是說,京城趕考的舉子。”
楊良點了點頭。
“可是……”
周萍英猶豫了片刻道:“要怎麼能將他們利用起來。”
楊良道:“我們可以再印一些小冊子,在京城之中傳播,這件事越快越好。”
“李公子,你這個主意是不錯,但現在平陽書局已經被封了,工匠也被趕走,我們想印書也找不到人。”
“既然找不到人,那就只能靠我們自己。”
楊良站起身來,開始活動着筋骨。
周萍英隱隱發現,一貫彬彬有禮的李公子,提起這件事,竟然有一絲藏不住的興奮。
楊良花了一些功夫,寫了一篇文章,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地寫了一遍。
類似於有識之士不可袖手旁觀,慷慨男兒皆義憤填膺的話。
周萍英看了一遍,也覺得怒氣上涌,不得不暗暗欽佩,李公子當真寫得好文章。
“可現在,平陽書局已經被封了,我們怎麼進去?”
“我們可以偷偷地去。”楊良道。
說着,楊良從小院內取出兩件夜行衣,周萍英一見不由得愣住,李公子爲何表現得如此專業。
“先生,先生,我也要去。”陸圓圓道。
“唉,我們是在做正事,你好好留在這裏,先生天亮之前就會回來。”
楊良換上了夜行衣,趁着夜色漆黑,隨着周萍英溜到了大街上。
本來周萍英還有些擔憂,平陽書局已經被官府封了,二人根本沒辦法混進去。
楊良卻表現得專業得很,不費吹灰之力,就敲開了門上掛着的鐵鎖。
現在周萍英有理由懷疑,楊良會不會是某個被官府通緝的要犯。
否則,他怎麼可以這麼熟練。
二人悄悄潛入平陽書局,只點了一根蠟燭。趁着這星星之火,周萍英開始雕版印刷,楊良在一旁協助。
“本來這是十幾個工人做的事,只憑我們兩個,怕是沒辦法完成。”
“我們可以少印一些,只發給在京城的舉子便好。”楊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