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一項成果兩個諾獎
打開電腦建了個文檔,將今的一些安排和規劃,以及在項目基地上了解到的一些情況記錄了下來。
雖然他記憶力很不錯,一般看過了解過的東西基本不會忘記。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要負責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忙起來忘記一些東西也正常。
這個時候,他就需要一份文檔來輔助自己了。
而且每一年,徐川都會重新建一個規劃,除了對過去一年完成的目標做一個整理外,還有新的方向與目標也會重新添加進去。
在別人眼中,他幾乎每年都能拿出諾獎級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喫老本而已。
除了數學方面的成就外,無論是人工ei薄膜還是惰性中微子,亦或者核廢料發電技術,都是重生帶回來的東西而已。
當然,這一世在數學上的學習,同樣帶給了他很大的收穫。
單純數學領域的成就就不多了,徐-霍奇定理和n方程的階段性成果都是最頂級的。
但對於他來,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將數學物理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領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利用數學來深入研究物理粒子的程度。
此外,還有計算化學模型方面東西,也是他這輩子重新開闢出來的道路。
儘管纔剛剛開始,但徐川相信,這條路絕對不會讓他失望。計算化學的潛力,絕對遠超出世饒想象。
老實,現在這個狀態,他還是挺滿意的,至少達到了一開始選擇數學當做主修的目標。
數學與其他學科的完美融合,助力其他學科特別是物理更進一步,是他的夢想。
處理完這些事情後,徐川打開了郵箱,清理一下里面的郵件。
每給他發郵件的人很多,一週不清理就能直接堆滿,所以他幾乎每隔一兩就要看一下郵箱。
好在大部分的郵件掃視一圈直接丟垃圾箱就行了,剩下感興趣的才留下來或者回復一下,耗費的時間倒也不算多。
日常瀏覽了一下郵件中的郵件,沒用刪,有用的回,徐川的目光最終落在了昨的郵件上。
在他去可控核聚變基地的時候,華科院和工程院均給他發送了一封郵件。
徐川點開看了看,是有關於今年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評選的,在郵件裏面,華科院和工程院都告知了他今年有參與院士的評選。
俗稱“院士候選!”
當然,能不能評上,這還是未知數。
郵件中也不可能做出保證,只是告知了他進入了院士候選名單。
畢竟每年參與院士評選的人那麼多,名額每個學部都只有寥寥數個,競爭肯定很大。
對於院士評選,要想法,他肯定是有的。
畢竟諾獎和菲獎都拿到手了,國內的院士,至少科學院的院士肯定能摸一下的,哪怕他這麼年輕。
至於能不能穩拿,老實拿一個院士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畢竟諾獎和菲獎的加成還是挺大的,年輕再輕,也不能忽視這兩個,而且國內的民聲和學術圈的聲音再怎麼也要考慮一下是不。
諾獎和菲獎得主都拿不到院士,輿論肯定會爆炸的。
只是讓徐川有些沒想到的是,工程院那邊也有人推薦了他。
畢竟他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前來基本都在理論方面,哪怕是核廢料重新利用技術,也是今年六七月份才驗收的。
按理來,應該要等到下一期的院士評選才會有人推薦。
這些倒好,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候選都上了。
至於兩院院士同時拿到,徐川雖然也幻想了一下,不過心裏倒是覺得可能性不大。
雖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兩院院士並不是沒有,但都是在不同年份拿到的,同一年還是第一年就同時拿到兩院院士,這也太逆了一點。
所以徐川想了想後,也就沒再做夢了。
今年他應該能拿到科學院的院士,等可控核聚變工程完成後,或者核廢料重新利用技術發酵一段時間後,他應該就能拿到工程院的院士了。
時間估摸着能在三十歲之前。
老實,這也足夠驚人了。
不到三十歲,直接飛昇兩院院士,傳出去名聲能嚇死一大片人。
美滋滋的想了一會後,徐川發郵件感謝了一下兩院和推薦人,然後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郵件處理上。
花費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他總算是將這幾堆積起來的郵件處理掉了。
身體靠在椅背上,徐川盯着花板看着。
目前可控核聚變工程已經展開了,雖有國家的全力支持,但要從一無所有開始完成建造也沒那麼容易。
而相對比工程的基礎建造,核心聚變堆纔是真正的難點。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