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三王玩弄於手掌間 作者:未知 京畿形勢,實於大清極度不利。 自去年二月攝政王多爾袞諭令戶部滿尚書英俄爾岱主持京畿圈地事項,順天府所轄各縣及京東永平諸府便成圈地重災區。 朝廷諭令是說把近京各州縣無主荒田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實際圈地卻是不問有主無主,只要是良田一律圈爲旗有。爾後,更是連田主青壯、妻女美者皆圈,只老朽醜婦裹了鋪蓋卷背井離鄉,生死由天。 此惡政引得通州鄉民郝通賢等三十一人聯名上奏,稱奉旨分地滿洲大兵圈種,約圈三千餘傾。後又圈牧馬地五千餘頃,致使通州民衆無地播種矣。 “此處八旗莊,彼處高麗田,或滿洲、或蒙古,或朝鮮,獨無漢人存身之地!” 京畿百姓不是沒有反抗過,然而面對滿洲人的屠刀,百姓敢怒不敢言。 去年八月山東順軍高傑部入寇北直之後,便同往油鍋下塞了一把柴火。 不願被滿洲圈佔土地的漢民紛紛起事,或爲大軍提供情報,或羣起攻殺官吏,或於水井投毒,或扒拆橋樑,放火焚燬已成熟的莊稼,一時之間,京畿一帶又處處烽煙。 時因八旗主力不在京畿,遼東又有賊亂,清廷實是沒有能力圍剿流竄機動的高傑部,又見處處反抗,統治嚴重動搖,多爾袞不得不下令戶部傳諭各州縣有司,凡民間房產、土地爲滿洲圈佔、兌換它處者,俱視其田產美惡,速行補給,務令均平。 然而此諭冠冕堂皇,所謂均平仍是一句謊言。 順天巡撫傅景星奏稱:“田地被圈之地,俱兌撥劣地薄地。” 但謊言歸謊言,在一些地方這道諭令還是得到了一定的執行,遏制了濫圈惡政,一些滿洲圈佔者爲了做做樣子,也不情願的將前番所圈良田發還一些給被圈漢民,使得這些苦主對滿洲的怨恨極大減低。 利益雖沒能全部返還,但於大地主及士紳看來,這是清廷向他們的妥協,結果便不再支持附近的抗清義民,也不再同北寇的“順賊”聯絡,倒繼續心甘情願的又爲清廷賣起力來。 “今日你們能得還田地,能過安生日子,不是因爲韃子悔悟,起了善心要做那大慈大悲的菩薩,更不是你們這幫人有什麼本事,而是因我們這些不願做韃子奴隸的人來過!” 高傑部將、大順監國闖王的外甥李延宗在率軍攻打遵化城不果後東出山海關時,在撫寧對那幫一開始歡迎順軍,現在卻視順軍爲仇寇的被圈田主如此說道。 之後,李延宗下令所部斬盡有地者。 因爲,京東圈地最厲,貧民皆無地,而有能力讓滿洲發還一定土地的皆爲士紳大地主。 這些人,骨子裏更恨農民軍出身的大順。 與圈地相伴的另一惡政是緝拿逃人法。 所謂“逃人”是清廷的說法,實際就是當年清軍在遼東及隨後幾次入關戰役中俘虜的漢民。 僅崇禎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軍在畿輔、山東一帶就掠去漢民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餘人; 崇禎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軍再次深入畿輔、山東,俘獲漢民三十六萬九千口”。 入關攻佔北京之前,清軍前後擄去的漢民總數在兩百萬人左右,這些被驅迫爲奴的漢人本身既過着毫無自由的牛馬生活,子孫也被稱爲家生子兒難以擺脫世代受奴役的命運。 有很多漢人因爲忍受不了清軍的虐待和思鄉之苦,紛紛尋機逃亡。也有很多人因走投無路而悲憤自盡,僅前年遼東各處旗莊就奏報“八旗家丁每歲以自盡報部者不下二千人”。 也就是說清軍未入關前,在遼東每年有不下兩千名漢人爲奴者自殺。 此後清軍入關,在京畿同北直一帶又擄數十萬人爲奴,並將關外的大量漢奴往關內遷移,欲以這些人口充實京畿,爲滿洲征服中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錢糧支撐。 這一決策是英明的,因爲八旗兵不事生產,專伺征伐,如此就需要數以百萬計的漢民爲他們種地,提供戰爭所需的一切物資。 大規模圈地便是服務於此。 同樣,大量漢奴往關內遷移時,也出現大逃亡。 去年十一月,戶部奏報:“只此數月之間,逃人已達十萬之衆。” 旗下奴僕的大批逃亡直接影響到滿洲各級人等的生計,多爾袞爲維護清廷統治,嚴厲推行“緝捕逃人法”,嚴禁任何人等私藏逃人,一旦發現便以窩奴罪論處。 去年十二月,諭“有爲投充、逃人牽連二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本不許封進。” 隨着局勢對清廷越來越不利,緝捕逃人的力度便更嚴苛。 只是,已經率大軍行至涿州的多爾袞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的後方良鄉縣,大清懷順王耿仲明的軍營外卻跪了上千名逃人。 良鄉縣是順天府的直轄縣,位處保定同北京的交通官道之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多爾袞率軍南征後,良鄉便成了一處極爲重要的物資轉運地。 而懷順王耿仲明的軍營就在良鄉縣城以南二十里的李家莊。 之所以耿部反而落在大軍後面,原因就是耿部攜帶大量火炮,運輸速度不快。 多爾袞急於率軍趕到保定同順賊西路軍野戰一決高下,自是等不得炮車慢慢往前拉。 耿仲明是在喫晚飯時從部將梅勒章京陳紹宗那裏得知營外跪了上千逃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