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知道了,你們辦

作者:未知
順軍方面堅持去清室帝號,降稱國主,若清廷不同意,則雙方立即停止議和,刀槍見真章。 爲了防止清廷拖延時間,順軍方面隨後又正式向城中射書,告之於申時三刻之前必須給出答覆,屆時若無答覆,順軍便將攻城。 與此同時,反正的耿仲明下令其子耿繼茂、右營總兵徐得功等將領集中紅衣炮至廣渠門,若清廷拒絕去皇帝號,則立時轟塌廣渠城門,再由淮軍第一鎮由此突進。 耿仲明並不擔心滿洲人有膽殺害他部下的家眷,因爲那樣做的話一來和談肯定破裂,二來也必將遭到順軍的殘酷報復。 以北京城現有的實際守衛力量,縱是能給予大順軍一定殺傷,但終將避免不了破城的命運。 北京城中除了耿仲明部家眷外,其實還有平西王吳三桂部的家眷,他們原本是被清廷安置在京東永平諸府的。 去年淮軍高傑部突入京畿,吸取尚可喜部家眷被淮軍擄走教訓的清廷爲防萬一,便將吳三桂部的家眷都遷到北京城中居住,其中包括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兩個兒子吳應熊、吳應麟。 除了平西藩外,在山東戰死的恭順藩孔有德部漢軍的家眷也在城中。不過因爲恭順藩全軍覆沒,這些原藩軍家眷的重要性急劇降低,已經被視爲普通漢民,而非是八旗子民看待。 倘若順軍方面提出索要吳三桂部的家眷,清廷是絕不可能答應的,因爲那樣做的話等於將吳三桂拱手“讓”給大順。 但要是順軍索要孔有德的家眷,清廷恐怕想都不想就將人交出,這上萬恭順藩家眷如今在清廷眼裏都是累贅,本就不會帶出關。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中。 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從順營回到城中後,紫禁城中沒有敲響百官上朝的鐘聲,因兩宮太后已降諭由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等滿洲王公大臣全權交涉議和之事,諸王達成一致意見後只須報知宮中知曉就可。 國主福晉哲哲自太宗時期就不問朝政,現在又一心想回關外保存大清骨血,巴不得趕緊和談成功纔好。 聖母太后布木布泰雖有心思,但畢竟是一婦人,在沒有多爾袞給其撐腰的情形下,對國事的影響力也是不足。因此清廷的權力隨着兩宮太后的降諭實際已轉移到諸王之長的代善手中。 爲了方便與諸王貝勒共商國事,也方便與宮中聯繫,代善便暫時在從前多爾袞攝理國政所在的武英殿主持朝政。 聽說鄭親王回來,聞訊趕到武英殿的大小官員怕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多半都是滿洲人。 議和之事現在已是徹底公開,誠如首倡議和的漢人大學士馮銓私下裏對順軍方面的“提醒”,議和消息一出,在京八旗便將人心瓦解,根本不可能再有死戰之心。便是議和不成,順軍方面也可利用政治手段分化八旗,從而事半功倍。 已經發生的就是大量前明降官神奇的“消失”,朝鐘敲得再響,這幫降官也跟聾子一樣裝作沒聽見。 而城中少量的漢軍八旗也似乎開始心照不宣起來,知道養子祖可法降順的祖大壽,更是大門不出一步,可每日悄悄往他府上的漢軍官員卻是不少。 大清出關雖不是大廈將傾,但對祖大壽這些前明降清將領而言,基本上也是考慮重投明主的時候了。 祖大壽對於大順方面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不僅是因爲養子祖可法如今在大順闖王麾下效力,更因爲他還有個外甥叫吳三桂。 只要大順那新任陸闖王志在問鼎,有一統中國之心,那肯定會善待及重用他祖大壽。 在京漢軍官校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有意識的“團結”在祖大壽身邊,可他們以及祖大壽都不知道的是,祖大壽的親生兒子祖澤潤已在滄州被順軍殺害。 對於京中的局面,內弘文院大學士,精通滿、漢、蒙三種文字的希福看在眼裏,曾於議政王公大臣會議後入慈寧宮叩見國主福晉,痛心疾首道:“自議和以來,滿洲人心瓦解,皆以出關回國爲望,無論固山還是甲喇亦或佐領披甲人,都不欲死戰。” 希福的話便是如今北京的現實寫照,既然可以讓出北京爲代價安全出關,那八千滿洲將士又哪個還願意爲大清流盡最後一滴血! ........ 武英殿中發生激烈的爭執。 爭執原因自是關於是否去帝號。 豫親王多鐸迫於局勢不得不違心同意議和,但骨子裏卻是不願議和的,因此一聽順軍方面竟敢咄咄逼人,要大清皇帝降稱國主,忍不住又說起堅守以待多爾袞、阿濟格趕回的話來,甚至叫囂於北京共存亡。 代善沉吟不語,順軍方面執着於要大清皇帝去帝號,甚至不去帝號就不和談,讓這位一心想要出關的老王爺有些喫不準,生怕弄巧成拙因此壞了議和,導致北京被人家攻破,那時可就真是因小失大,連後悔藥都沒的喫。 寧完我提出了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其認爲順軍方面雖然欺人太甚,但也可從此事看出順軍確是願意同大清和談,否則何必執着帝號之事。 衆人紛紛點頭,都覺順賊是小聰明而大糊塗。 大清此時勢弱可以降稱國主,但一等出了關聚攏了兵馬,再稱皇帝你順賊還能打過來不成。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