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 作者:未知 禮親王代善同鄭親王濟爾哈朗有擬過一份撤退名單,名單上九成都是在京滿蒙官員,只有一成是漢官,其中大半還是早在關外就降大清的漢官。 對名單上的官員,禮親王同鄭親王可是再三交待在京八旗左右兩翼,務必專門抽調人員負責這些官員及家眷的安危,絕不能遺漏任何一人。 所謂所右兩翼,其實就是入關後對駐守北京滿城的八旗兵通稱。 右翼四旗分別是駐德勝門的正黃旗,駐西直門的正紅旗,駐阜成門的鑲紅旗,駐宣武門的鑲藍旗。 左翼四旗是駐安定門、東直門的鑲黃旗,駐東直門的正白旗,駐朝陽門的鑲白旗,駐崇文門的正藍旗。 各旗駐地也是各旗家眷住所,現時滿城內的八旗家眷約有二十四萬餘人,將如此多的家眷連同官員、阿哈漢奴於兩日之日撤離出京,着實考較禮親王代善同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組織能力。 好在八旗乃軍民合一,各旗既是軍隊編制,也是民戶編制,所以只需要制定好各旗先後撤離順序,命令一下,各旗倒也能從上到下快速動員。 諸王會商的撤離順序是兩藍旗第一批出京,兩黃、兩紅第二批出京,兩白最後一批出京。 皇帝同太后車駕則與兩黃旗一同出發。 大體撤離事項同當初從盛京入關差不多,而負責將朝廷搬到北京來的正是鄭親王濟爾哈朗,所以其實整個離京出關過程於濟爾哈朗而言,也是輕車熟路。 受代善、濟爾哈朗所託,饒餘郡王阿巴泰已領一隊兵馬出城往山海關。 阿巴泰此去既是打頭站,也要確保沿途沒有順軍駐紮,並且還要在開平和永平二府部署接駕的相關安排。 順軍方面派出耿仲明之子耿繼茂同第六鎮將領李本深與阿巴泰一同往山海關,耿、李二位將領的主要目的除了督促沿線兵馬撤離外,對阿巴泰提出的相關問題也要做出答覆,並給出相應解決方案。 順軍方面的誠意真的很足,永平府城尚被清軍控制,但開平府城早被順軍攻破。爲了讓清方安心通過開平,原駐此城的千餘順軍早早就得到命令讓出開平,甚至還將繳獲的糧食都留在了城中。 遵化一帶也在清廷手中,順軍方面提出遵化城必須於北京撤離之後讓出,城內軍民願意歸順的可予接納,不願意歸順的可由巡撫宋權帶領由口外出關經漠南蒙古繞道返回盛京。 對此,阿巴泰卻表示反對,認爲即便要讓出遵化這座控制口內、口外的重鎮,也當由八旗主力盡數出關之後再行交接。 耿繼茂同李本深無法決定,便遣人將遵化問題快馬報於大營,二人繼續陪同阿巴泰往山海關。 到山海關後,阿巴泰提出清軍必須要駐紮此關城,否則難以安心出關,駐防兵馬最少要三千人。 李本深堅絕反對,稱山海關若交由你清軍駐防,萬一你們出關之後背信棄義不肯將山海關交出,我大順豈不是要同你清軍再來一次一片石大戰不成! 雙方爭執不下時,已經降順的盧龍知縣宋文治提出雙方都不駐兵,山海關城由盧龍縣地方予以管治,待大清出關之後大順軍再行駐紮。 李本深同耿繼茂商議之後,同意宋文治的提議。 阿巴泰也與左右商議此事,認爲只要順軍不在山海關附近出沒,清軍是否於此駐紮並不妨礙朝廷出關,因此並沒有再就是否于山海關駐軍同順軍方面爭執。 當下,一面派人查探順軍於京東駐兵情況,一面將北京撤離的相關事項通報盛京方面,以早作接應安排。 清軍探馬活動偵察的結果是順軍方面的確履行了和談條件,他們真的撤走了京東地區的順軍。 這讓阿巴泰始終懸着的心爲之一鬆,並暗歎此時北京可用旗兵實在太少,倘若能有一兩萬人,定可藉此機會給予順軍出奇不意的重創。 .......... 滿城,原先北京內城,是前明北京城最繁華所在,也是達官貴人、王公大臣所居。 清軍入北京後便強制將內城所有漢人趕到外城,繼而按八旗功勞大小依次劃分駐紮區域。爲了搶佔漢人的好房子,當時旗人與旗人之間大打出手的不在少數,爲此鬧到旗主那裏,鬧到攝政王那裏的也多的是。 正白旗參領剛阿塔老姓葉赫,太祖年間葉赫敗亡之後,年幼的剛阿塔便隨父親一同被編入建州,長大之後的剛阿塔自然也成了八旗勇士的一員,以戰功升任參領(甲喇章京)一職。 隨攝政王打進北京後,剛阿塔憑藉正白旗參領這一身份搶了一處不小的宅院,據說此宅是前明天啓年間閹黨“五虎”之首兵部尚書崔呈秀的宅子。 因爲當年崔呈秀就是在家中上吊死的,所以崔呈秀死後這處宅子一直沒人敢買,整個崇禎年間就一直空着,時日久了不僅宅子裏破敗異常,到處是灰和蜘蛛網,周圍人也都說鬧鬼。 漢人怕鬼,剛阿塔可不怕鬼。 要說世上有鬼的話,那他剛阿塔可是鬼祖宗。 別的不說,就說二十年前他剛阿塔隨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在永平屠城時,一人一把刀就砍了快上百個漢人首級。 漢人說人死了會變成鬼,那豈不是說他剛阿塔是“造鬼”的祖宗麼。 活着的漢人剛阿塔都不怕,況死了的漢鬼! 本章尚未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