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湖平風靜,暗藏危機 作者:未知 但是孫承宗卻還沒有說完,接下來的話,更加讓整個朝堂震驚。 “我軍於二十六日遭遇奴酋阿濟格所部鑲紅旗…” 崇禎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蕭亦督軍三萬,以永安軍爲前鋒,與阿濟格所部鑲紅旗與漢軍數萬發生激戰。 與此同時,祖大壽、何可綱、張存仁三將率萬餘班軍由大淩河城內衝出,欲突破圍困。 “遊擊將軍蕭亦與永安軍士卒狂呼酣戰,遊擊將軍孟西平亦是身先士卒,率家丁隊死戰不退…” 兩方殺的昏天黑地,炮銃的轟鳴聲一刻不停,喊殺聲更是持續了一整日才逐漸消退。 兩軍血水匯聚成潺潺小溪,淩河與長山兩地方圓十里屍橫遍野,最終以明軍大勝,後金從大淩河撤兵而告終。 ‘長山之戰’與‘大淩河城之戰’,後來被統一稱爲“淩河大捷”。 看着朝臣目瞪口呆的樣子,孫承宗清了清嗓子,繼續道:“此爲淩河大捷,我軍兩戰兩捷,共斬首後金兩千八百餘級,漢軍、蒙古軍等無計,繳獲重挑刀一千四百餘柄,重甲一千二百餘頂副…壯碩馬匹八百餘匹…” “這,這可是真的?” “…督師所言,哪還會有假?” “這…這簡直太過震撼…” 孫承宗報奏戰損與得失,還未說完,但聽到這裏的朝臣已經按捺不了自己心中的驚訝,由最初的竊竊私語,變成滿堂的驚異不可置信之聲。 由於昨日已經先得知此事,崇禎便只是一直坐在那裏,神色淡然的看向大殿之上,見到這些朝臣的反應,冷哼一聲。 “果然不出朕所料。” 這一日朝堂過後,明軍‘淩河大捷’的消息風一樣的傳遍了京城,大街小巷、酒肆茶樓之內,盡是議論此事之人。 更有人言,此次大捷乃是自寧錦大捷以來,大明取得最爲輝煌的一次戰果,斬首後金近三千餘級。 以致內外轟動,一時間,大明朝廷聲威大振。 崇禎四年九月三日,在重兵保護下,近三千顆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的韃子首級在重兵保護下運抵西市。 崇禎皇帝下詔,將這些首級就放到原來那些蒙古韃子首級旁邊堆疊成觀。 自此,京師幾乎日日夜夜大街小巷都被圍的水泄不通,人來人往,許多來到京師的商人都要看過一眼後纔會離開。 在京師西市一側名爲‘萬和軒’的酒樓雅間,窗戶邊露着幾個身着綢袍便服的文雅之士。 若是你不仔細看,或許還真就以爲這幾個人只是那些來觀賞奴賊首級的老爺們之一,其實不然。 這些人皆是朝堂上有明的清廉、正直官員,但現在他們身上穿着的,有昂貴的華麗綢袍,大多數人腰間的玉墜皆是價值連城,足夠一戶普通百姓半年乃至一年所用。 從左到右,分別是當今禮部尚書溫體仁、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都察院左都副御史施邦曜、戶部侍郎蔡中正等十幾人,在場的幾乎盡是東林士人。 這些人身後,一個人並不顯眼,卻是禮部右侍郎周延儒,此人將是繼成基命後的大明內閣首輔,現在並不是太受歡迎。 看着樓外人山人海的景象,雖然已至傍晚,人流卻絲毫不見少,周延儒輕聲讚歎道:“這等景象,倒還真是令人懷念。” 但是這輕聲讚歎也被左都御史李邦華聽見,看了一眼周延儒,李邦華也沒什麼反應。 只是皺眉對身側幾人道:“不能讓這個蕭亦再這樣下去了。” 禮部尚書溫體仁聞言,卻是緩緩搖了搖頭:“那個蕭亦終究還只是個卑劣武夫,最多是有些運氣罷了,倒是孫承宗,不能讓他再待在遼東了。” 聽到這話,周延儒一臉驚訝的看向李邦華幾人,卻很快又移開目光,隻字不說。 這時兵部侍郎蔡中正說道:“不若就讓我去參他一本,試探一下皇帝的心思?若是能換成自己人,才最爲妥當。” 冷笑一聲,溫體仁擺手道:“不必,試探還是隨便找幾個人就行了,看看皇上到底是如何想的。” 幾個人紛紛點頭,看向前面不遠處成堆的韃子首級,表情仍是有些驚愕。 大捷過後,京師並不像表面上那樣歌舞昇平,一場新的政治危機慢慢浮出水面。 但崇禎皇帝卻仍然沉浸在淩河大捷的喜悅中,衆臣的隱瞞,使得崇禎對這場危機絲毫不知情。 …… 但蕭亦可不管京師到底如何了,此時的蕭亦正帶着永安軍兵士高高興興的往蔚州而去。 距離離開遵化又已經過去了四五日,雖然不如來時那般趕路急促,但將士們多是歸鄉心切,比起來時的行軍速度倒也無大差別。 路上永安軍遇到的流民也不少,見到這樣一支軍紀嚴明、衣甲嚴整的官軍,驚訝之餘,流民、潰兵等紛紛前來投奔。 見到這種場面,永安軍兵士也沒有犯難,仍是用在蔚州處理此事的老方法。 對於那些單打獨鬥的小混子、潰兵向來是理都不理,只是有原則有要求的收攏那些拖家帶口的窮苦百姓。 那些被拒絕的混子不服不忿之下,整日遊蕩在大軍附近,不斷前來騷擾。 一日,蕭亦終於忍無可忍,一聲令下。 王大勇帶着幾百人的夜不收隊衝出營寨,追的那些混子哭爹喊娘,再也不敢來招惹永安軍。 即便如此篩選,等到大軍進入宣鎮境內時,這一來二去便也已經收攏了幾百餘的流民,算算也要小有幾十戶人家了。 這可是多了幾百張嘴,不得已蕭亦只好下令減少一些永安軍兵士的軍糧,每日一頓肉食改成每兩日一頓,希望能堅持到蔚州境內。 但即便如此,幾日後也基本喫的精光。 而此時大軍距離大同境內起碼還要有四五日的光景,這可是讓蕭亦犯了難,眼下大軍正到了保安州城外想要進城修整。 但保安州城的操守官凌不屈見到這支軍隊後可是嚇了一跳,不但沒有收留永安軍入城,反倒是立刻封閉四門,嚴防百姓進出。 蕭亦與史路衆人商議之後,所幸耍起了小聰明,大軍日日列陣城外,擂鼓吶喊操練軍陣,轟隆隆的聲音持續了不到一日。 便有一個官兵從保安州城內而來,畏畏縮縮的進了永安軍的營帳,代替操守官凌不屈央求蕭亦帶永安軍撤離。 一來二去商議了快兩日,軍糧即將告急,這凌不屈也愣是沒拔出一根毛來,急的石剛差點就要揮軍攻城。 正這個時候,一隊穿着綢袍的鄉紳與若干僕從,從城內挑着擔子,肩扛粗麻米袋就笑呵呵的走出城進了蕭亦的軍營。 爲首這名鄉紳渾身胖的圓滾滾的,見到凶神惡煞的石剛居然仍是談笑自若,一點都不害怕。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又是山西糧米大戶陶家幫了蕭亦這個忙。 老爺子本來是沒什麼,但陶家大小姐陶輕鳳一直就比較看好蕭亦。 自打蕭亦率永安軍出征後便吩咐了沿途的陶家各商鋪、米鋪,隨時供應蕭亦的一切所需,並且分文不取。 若是按蕭亦以往的心思,斷不會受女子的恩惠,但現在這個時候,全軍攜帶的軍糧也支撐不了兩日,該用的方法都用了,總不能讓將士們和百姓餓着肚子回家吧。 在史路、黃陽等人的慫恿下,蕭亦最後還是笑呵呵的接受了這一批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