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75節 作者:未知 如果這世界上存在什麼不可思議之事,那麼,一定是姜星火幹出來的。 當初,他就是被姜星火這種神乎其技的本領給震驚到了。 所以纔會在悟道後,想方設法要幫助他的姜聖開萬世之路。 如今,姜聖說他能做到,那麼道衍就相信,一定能做到。 反而言之,如果算數認字這點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都做不到,又憑什麼掀翻統治天下思維上百年的理學呢? “還有兩個多月,最多四節課,就要出獄了啊.” 道衍目光深邃。 關於姜星火出獄後的安排,道衍的想法,跟朱棣截然不同。 朱棣主張找一個合適地實際跟姜星火攤牌。 畢竟,姜星火只要出獄,他又不是傻子,一眼就會發現自己給大明帶來的改變。 所以既然不可能讓姜星火繼續待在監獄裏,那麼就只能跟姜星火坦白這一切。 朱棣打算直接拜姜星火爲國師。 反正周文王第一個前往磻溪河拜訪姜子牙,就拜姜子牙爲太師了。 一個道理,不突兀。 更何況,姜星火的“化肥仙人”已經名聲在外,朱棣如果對百官宣佈,化肥仙人降世,自己拜爲國師,已經嚐到甜頭的百官,對授予一個這種名譽大於權力的高位,想來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反對之聲。 反而會期待,化肥仙人,哦不,國師大人,再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實際利益。 多扔出點仙丹仙方什麼的。 這也是朱棣爲什麼果斷採納了龍虎山天師張宇初的建議的原因。 目的就在於,提前給拜國師造勢。 朱棣當然知道,姜星火可能壓根不在乎這些名利權位,但料想也不會反對吧? 道衍,則不這麼認爲! 道衍認爲,世間如他這般純粹爲了施展胸中抱負,不惜生死榮辱置之度外的理想主義者,是極少的。 但如果他還有同路人,甚至是引路人。 那就一定是姜聖! 對於理想主義者來說,有什麼能讓他們真正地留下來呢? 官位、權勢、美人、財富? 不,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真正能留下理想主義者的,唯有理想! 什麼理想? 天下大同! 如何大同? 推翻理學! 只有在大明發動一場思維變革,纔有可能爲社會主流思潮的轉型奠定基礎。 而只有整個社會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大明才能走向那條新路。 否則,英武而銳意進取的皇帝一旦駕崩,權力出現交替。 整個大明帝國,就一定會被程朱理學支配的士紳階層,給拽回老路。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推翻程朱理學的統治。 不一定徹底摧毀程朱理學,而是讓其從統治地位退化到諸多主流學說之一,就足夠了。 那麼出獄就讓姜星火當國師,能直接做到這一點嗎? 顯然不能,道衍清醒地意識到,想要開闢那條萬世之路,就必須從思維着手,而從思維着手對抗理學,現在“他們”所擁有的理論基礎,還太少太少。 畢竟,程朱理學是一個經歷了十數代大儒,不斷添磚加瓦,完善起來的理論大廈。 可這裏還有一個關隘就是。 ——如何讓姜星火覺得自己有必要實現這個理想? 道衍給出了答案,也是佛門中修行的一條路。 去體悟。 去人世間體悟百姓的悲歡離合,去體悟生民之多艱,去體悟程朱理學對人性之摧殘。 如此一來,姜星火方纔有可能下定決心,去推翻理學,去開闢那條萬世之路。 當然了,這也只是道衍目前的想法而已。 —————— 說回樹下。 姜星火繼續以手代筆,在溼潤的地面上寫起字來。 1組織準備,是否建立獨立鄉級稅收機構?可以。 2人事準備,需要滿足識字、懂術數、廉潔、異鄉人?可以。 3政策分解,新的稅收機構、人員、制度,‘大明稅卒’? 4政策實驗,尋一試驗地。 5政策宣傳,擬辦報紙。 6政策推廣,暫無。 姜星火問道:“也就是說,如果我能證明,不識字不識數的人,在三個月內學會加減乘除,學會認識五百個常用字,是不是人事準備就能完成?繼而倒退,組織準備也具備可行性?” “自然如此。”朱高煦悶聲道。 夏原吉好奇問道:“大明稅卒,是什麼意思?” “警者,戒也。《周禮·天官·宰夫》載:正歲則以法警戒羣吏。” “稅卒,便是用來警戒羣吏切莫貪墨稅收的人員。” “如果我能證明之前那一點,便可以尋些老卒,同樣教導,先培訓出一個團體,在某處小規模試驗,繼而開始逐漸擴大推廣範圍。” 夏原吉又問道:“報紙呢?” “報紙便是跟邸報類似的東西,只不過在版面和內容設置,以及印刷精美程度下,都有所差別,主要是給老百姓看得。”姜星火道。 “給老百姓看?老百姓又不識字.” 夏原吉忽然收聲,認真地看向姜星火:“姜先生,伱莫不是真有什麼法子,能教人快速識字吧?” “自是有的。”姜星火笑着說道。 “什麼法子?”夏原吉好奇問道。 姜星火看着這位身份神祕的秋先生,淡淡道。 “先不告訴你。” 夏原吉差點一口氣沒喘上來。 “接着說。” 姜星火絲毫不以爲意,繼續道:“而既然有了稅卒衛,便可以搭建稅卒機構之前你們覺得新建獨立的鄉級收稅機構,最大的問題是費錢且佔用編制,其實不是的。” “其一,你把稅卒當做獨立的幾個衛就好了,大明又不是養不起多出來的幾個衛。” “其二,費錢的原因,便是怕養人的錢,還不如因爲新的收稅機構而多收上來的錢。” “但是如果你們換個角度去想,其實稅卒的作用,絕不僅僅在於收稅。” “而在於,皇權下鄉!” 夏原吉心頭一震,但還是勉力問道:“每個鄉幾個稅卒,皇權便是下了鄉嗎?” “不,皇權下鄉的真正含義不是幾個皇帝的人常駐,而是皇帝的意志,能夠傳達到鄉里的百姓,否則,鄉里便是土皇帝大過天!” “有了常駐或是幾年輪駐的稅卒,這些稅卒又識數識字,朝廷的政令很容易地就能通過他們的口,講給百姓去聽。” “不要小瞧這一點,很多人一輩子都像是與外界毫無接觸的幼蟲一般,活在地域和宗族所構築的‘信息繭房’裏。” “而稅卒,就是打破這個‘信息繭房’的一把刀!” “從此以後,外界來自朝廷的聲音,就能傳遞到每一個尋常百姓的耳朵裏!” —————— 稅卒! 信息繭房! 皇權下鄉! 兩位尚書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明白了爲什麼要培養人識數識字。 目的不僅僅在於收稅本身,而在於皇權下鄉! 此前便說過,面對朝廷的絕對武力,地方鄉里的宗族士紳,其實並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因爲時代早就變了,隨着歷史的演進,漢代乃至南北朝、隋唐時期,地方足以自保的強力武裝,在宋代以後,就開始消失地無影無蹤。 嗯,這麼說來,鐵血大宋在對內重拳出擊保證江山穩固方面,還是有一手的。 事實上,從“我大清”的實踐來看,江南地方,面對八旗鐵.重裝騎馬步兵,確實也沒有抵抗的能力。 那麼,地方宗族士紳憑什麼能控制地方呢? 之前兩位尚書還不太好描述,總往什麼宗法、血緣、權威、文化、習俗上面想。 現在想來,姜星火真是一語道破。 ——信息繭房。 是的,就如同爲什麼古代中國農民不識字一樣,因爲他們不需要識字。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