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91節 作者:未知 “第二,出兵佔領安南全境,扶持新的政權後退出,可以索取部分田地、港口來作爲大明出兵的回報。優點是大明不需要持續付出佔領的代價,就可以拿到少數安南精華地區,譬如臨近大明的田地,以及供給大明水師下南洋進行補給和維修的港口。” “第三,出兵佔領安南較大部分地區,這較大部分地區就是大明的兵力能夠強力控制,且不會造成太多給養負擔的極限範圍,其餘地區則依舊留給安南,但不扶持新的政權,佔領的田地由大明直接控制。優點是大明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田地,缺點是安南會從此把大明視爲敵人,如果大明的國力衰退,就會被安南咬上一口,企圖奪回各走的田地。” 朱棣點了點頭,道衍的分析非常全面。 “大師覺得大明應該採取哪種法子?” 看着朱棣,道衍笑了笑:“恐怕陛下心中已經有了定策吧。” 朱棣也大笑了起來。 “大師知朕!” 笑完,朱棣沉聲說道:“朕便是說,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如果真的要打安南,那朕就絕對不會讓安南再有反咬一口的機會,肯定要趁他病要他命,直接一竿子拍死。” “至於什麼傀儡政權,朕不是喜歡給他人做嫁衣的那種人,佔領了安南全境,朕就要安南從此往後成爲大明的第十四個布政使司,徹底歸入大明。” “甚至連名字,朕剛纔都想好了。” “——交趾布政使司!” “倒是個好名字。”道衍微微頷首,“交趾這個以前的名字,不遜於安南。” 所謂交趾,便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滅南越國後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後來漢帝國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七個郡分爲交趾刺史部,也就是三國時被人所熟知的“交州”。 就在兩人聊到對安南的處置時,腰間掛着金瓜小錘,一身鬥牛服的朱高燧行禮進來。 朱高燧輕聲對朱棣說道。 “父皇,鄭和從詔獄回來了,正在奉天殿外求見。” 朱棣此時正跟道衍圍着火爐,朱棣早年爬冰臥雪北征蒙古的時候,就留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如今一場秋雨一場寒,自是離不開火爐烤暖。 朱棣揮了揮手:“讓鄭和進來吧。” “是。” 朱高燧不多時,便引着鄭和進入殿內。 “內臣鄭和參見陛下!” 鄭和躬身說道。 “起來吧,不必多禮。” 朱棣心情不錯,直接讓朱高燧搬了個椅子過來,給鄭和賜座。 火爐裏的火苗“噼啪”地響着,權當是圍爐夜話,朱棣端起熱茶抿了幾口,轉頭問道。 “詔獄的事不急着說。” 鄭和一怔。 朱棣指着他笑道:“朕知道姜星火的本事,兩位尚書還不信跟朕打賭來着,看你的表情,朕就知道兩位尚書輸定了。姜星火一定有辦法,能讓那羣文盲認字,對不對?” “確實如此,姜星火的辦.” 鄭和的話語,被朱棣擡手阻止了,朱棣笑呵呵地說道:“先別說姜星火的辦法,先說說你去南邊大海里萬里石塘的見聞?朕還從來沒去過海上呢,不曉得航行在大海是個什麼感覺?” 道衍很想知道姜星火的辦法,不過好在道衍修行多年,縱然心頭好奇,也是能夠沉得住氣的,也跟着看向了自己的這個弟子。 嗯,鄭和是道衍的菩薩戒弟子,既是關門弟子,也是道衍在情報系統的直屬手下。 所以鄭和的那些見聞,其實道衍大部分都知道一二,對於海上事情的好奇心,也就沒有朱棣那麼重。 至於爲什麼鄭和傳遞給道衍的海上見聞,道衍沒有報給朱棣,這個,咳咳道衍自然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 鄭和也是笑着開口道:“陛下,這大海確實跟陸地沒得比,從泉州到萬里石塘,其實順風順水不算很遠,來回一個月也足夠了,關鍵是有的時候海況不一樣。” “怎麼個不一樣法?”朱棣大感好奇。 鄭和緩聲道:“臣如今算是往返了一次萬里石塘,但無論萬里石塘的哪個地方,現在風浪雖然小了許多,可是每隔幾天,便會起大風,這種大風的威力雖說比不上龍吸水,可勝在頻繁,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容易迷失方向。當初臣乘坐的大明水師的戰船便遇到過,而且風高浪急,也導致船隊裏的一些小船就差點兒翻覆了。關鍵的問題還是,大明缺乏很多地區的海圖,而且現在很難在海上定位。” “海上定位?” “不錯!”鄭和點了點頭,“用的是牽星術的法子,但有的時候,尤其是到了晚上,海上的霧氣很重,視線受限,根本看不到天上的星星,所以在海上航行十分危險,尤其是晚上的海上,更需要謹慎,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偏離了航線,畢竟在海圖上,偏離一點點就會造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這些說法朕倒是聽都沒有聽說過。”朱棣微眯雙眼,喃喃地說道。 朱棣轉身問道衍:“道衍大師知道牽星術嗎?” 道衍搖了搖頭,他倒是真沒有特意去了解過。 朱棣與鄭和聊完了南邊萬里石塘的見聞,又繼續聊了聊鄭和聽到的,關於海外的種種消息。知曉了原來大海竟是這般無垠,而海外各國,也與中原完全迥異,朱棣大大地開拓了視野和見識。 畢竟,看元朝典籍關於海外的內容,是不可能如同聽鄭和講親身見聞那樣直觀的。 “看來大明水師的船和相關的航海技術,還是得適應遠航進行改進啊,最好能創造出比牽星術更好的定位法子。” 聽到了鄭和說,現在大明水師想要遠航或者下西洋,還必須依靠宋朝傳下來的牽星術,以及色目人導航員,朱棣不由地有些感嘆。 畢竟,總依靠外人也不是一回事啊,想要大規模地下西洋,總得有自己的辦法。 鄭和猶豫剎那,最後還是說了實話。 “陛下,大明想要做到這些,恐怕很難。” “爲什麼?”朱棣蹙眉問道。 鄭和苦笑道:“宋朝向海外進行貿易,也只敢貼着海岸線航行,否則大海茫茫無際,很容易就迷失方向,如何能輕易做到海上定位呢?牽星術已經是最好的法子了。” “喔。” 朱棣點了點頭,忽然說道。 “爲什麼不問問姜星火呢?” 鄭和神情一滯。 須知道,姜星火可是沒少給他找事了。 對於接觸姜星火這件事,鄭和是打心眼裏不願意去,更何況是近距離接觸。 倒不是鄭和不相信姜星火的本事。 鄭和是太相信姜星火的一身通天本領了! 問題就在於,姜星火光動嘴啊! 結果就是姜星火說一句話,去萬里石塘找鳥糞,鄭和就得跑斷腿,兩個月纔回來。 還被一些小人譏諷爲“搬屎還朝”,都要把鄭和氣炸了。 所以,鄭和是真的不願意去問姜星火。 否則還不知道姜星火動動嘴,又會給自己找多少事呢。 朱棣大笑道:“好了,說說伱在詔獄裏掃盲班的見聞吧。” 等鄭和描述完畢,朱棣點了點頭,顯然他對於姜星火能解決掃盲認字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的驚訝。 “這樣。” 朱棣沉吟道:“姜星火還有最後的四節課,就要出獄了。” “本來呢,曹國公出使日本,裏面就缺個人給朕當傳聲筒,老二現在還不知情那就辛苦你了,入獄一趟吧。” 鄭和的嘴脣,艱難地挪動了一下。 最終就像是面對領導那句“辛苦你一下”後,你只能回一句“好的領導”一樣。 鄭和開口說道:“臣,遵旨。” 搬屎還朝,獎勵入獄。 姜星火,我真的謝謝你啊! 第171章 鄭和:馬爾地夫是哪? 鄭和邁着比以往沉重幾分的腳步離開了,朱棣臉上的笑容卻淡了下來。 “還有四節課,姜星火就要出獄了。” 火爐中驟然炸開的一點星火,“啪”地一聲後轉瞬即逝。 “陛下心思不定。” 老和尚道衍伸出手抓起精緻的小鏟,給爐火底部的無煙貢炭翻了翻,爐火瞬間旺盛了起來,無數星火“噼裏啪啦”地發出極小的爆裂聲。 朱棣不言不語,只是從凳子上扶着膝蓋緩緩站了起來。 黑色的織金龍袍在他身上顯得有些緊身,袖口、衣襬都被拉扯成兩個小圓弧,隨着他微擡的動作垂落而下。 這位壯年皇帝的身軀如標槍般筆挺,他透過半開着的窗,看向南京皇宮上閃爍着的晚星。 有一顆最亮的星辰在夜幕下格外璀璨奪目,似乎連周圍的星星都隨之黯淡了幾分。 “姜星火這把雙刃神兵,朕該怎麼用?” 道衍似是沒聽出朱棣話裏的意思,只說道。 “如此神兵利器,上可幫助陛下大刀闊斧地實行新政,極大增強大明國力;中可打擊士紳階層話語權,對抗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學;下可教導後代君王,輔弼大明江山百年不墮。陛下有什麼不用的理由呢?” 朱棣只是負手默然不語。 道衍翻動着爐火,說道:“或者說,陛下覺得若無姜星火出山,大明要多久能完成陛下夢寐以求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所需的國力積蓄?徵日本、徵安南、徵漠北、徵天竺甚至在西北蠢蠢欲動的帖木兒汗國,大明難道就不需要提防嗎?帖木兒便是稍遜草原上那位征服世界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按此時功業來看,恐怕不差太多吧?” 當道衍提到“帖木兒”這個名字時,朱棣的眼中閃過了一絲濃重的忌憚之色。 如果說此時的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能被自詡天下第一名將的朱棣所忌憚的話,那就只有這個花甲之年的西邊鄰居了。 如果能有一個上帝視角把朱棣抽離出來。 皇宮,南京,直隸,大明,天下偌大的世界地圖上,此時正並立着兩個萬里大國,大明帝國與帖木兒汗國。 帖木兒汗國,是大明帝國五軍都督府無數戰爭預案裏最大的假想敵,也是唯一體量相同的對手。而危險的是,這兩個當今世界上的頂級強權,領土已經緊緊地挨在了一起。 之所以在洪武朝、建文朝,帖木兒汗國與大明帝國沒有爆發大戰,便是因爲帖木兒汗國正在忙着向其他方向征服。 帖木兒出身突厥化的蒙古貴族,早年臣屬於東察合臺汗禿忽魯帖木兒,後來起兵反抗東察合臺貴族,通過扶持傀儡哈比勒沙的方式分治河中,佔據西遼舊地。實力強大後殺死迷裏忽辛,奪得西察合臺汗國政權,自稱“大埃米爾”,建立帖木兒帝國,後遷都撒馬爾罕,改稱“蘇丹”。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