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551節 作者:未知 出獄以來,朝政繁忙,諸事纏身,真到忙起來的時候,他連一頓飯、一壺酒都沒機會喝,如今卻沒了喫夜宵的興致,只想找個地方吹吹冷風。 他走出了院落,漫無目的地往前走,幾個值夜班的侍從武士默默地跟在身後一段距離,保護着他的安全。 不遠處夜幕中的皇城,在朦朧的星光之下,顯得格外宏偉壯觀,宛若一座巍峨巨獸,靜靜蟄伏着,它的體型龐大,即便是最普通的宮牆,都高達數丈,整個皇城遠遠望去寬闊雄偉,抽離起來,彷彿一扇古老滄桑的巨門,矗立在天地間。 夜色更深了,周遭只有更夫打更的聲音傳來,姜星火一個人慢吞吞地走在路中,竟是一個人影也沒碰上,他心中愈發失落,索性走到一棵參天古樹下歇了下來。 這顆古樹枝葉茂密,遮擋了月亮與星辰的光芒,姜星火仰頭靠在樹幹上,他又想到了自己剛剛入獄的時候,靠在樹幹上與朱高煦指點江山的場景,那個時候他雖然只是一個階下囚,可他的心裏充斥着對即將成功的希冀,對自己的將來充滿憧憬。 如今,他位極人臣,卻沒有任何喜悅之情,有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與憂愁。 皇帝的確是這個國家的主宰,也是天下百姓的天。但這並不代表天下萬民皆應該歸屬皇帝,他們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如今這天下,真正受益最大的是皇權和士紳,而百姓只是附庸罷了! 這樣的結論太殘酷,但也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是在華夏,在如今整個歐洲乃至亞洲的廣袤土地上,都是這樣的,甚至絕大多數國家,比大明要落後的多。 姜星火不知道,在他的帶領下,大明能否在短短几十年內迅速崛起,“新式教育”、“工業革命”、“四民皆本社會”、以及大量的技術改造,都將使大明的實力得到加強。 總的來說,按照他的變革方法,大明本土的百姓也更容易接受這一套理念,也願意遵守法令、按照既定規矩生活。 可變革到了一定地步,是一定會發生新舊利益集團爲了爭奪話語權的矛盾衝突的,可這樣龐大的帝國,一旦處理不好出現分裂,必定陷入混亂和戰爭之中。 不僅如此,今天朱棣所表現出的封建主面對歷史潮流的恐懼與軟弱性,也讓姜星火放棄了某些君臣和睦的幻想。 “我該何去何從?” 姜星火在樹下坐了良久,沒有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寬慰他、勸道他。 或許這時候在他筆下的話本里,該出現回心轉意的徐妙錦、心有靈犀的老和尚、前來辭行的朱高煦,可事實是,誰都沒有出現。 這是一條無比黑暗且孤獨的道路。 所有人都可能成爲阻礙你前進的敵人,甚至是一路同行的朋友,也會在某個路口,走岔了路,亦或是蛻變成被黑暗所侵蝕的人。 時間的流動,彷彿失去了意義,未來無數種可能的歷史發展方向,在姜星火的大腦中飛速地排列組合了起來。 很多種可能的未來,出現在他面前。 姜星火一個一個地親手劃掉。 直到最後的兩個未來,兩個擺在一起,各佔百分之五十可能的未來。 “幫我做個選擇吧。” 姜星火“呵”了一口氣,袖子裏滑出一枚八思巴文銀幣。 ——李景隆的贈禮。 銀幣被姜星火曲指彈起,拋在空中,在某一瞬間,甚至蓋住了月亮。 當下落在姜星火手掌中的時候,姜星火得到了答案。 他看向了遠處的皇宮死死地攥緊了銀幣。 第437章 會審 今天是“多牢多得”李至剛三司會審的大日子。 雖然詔獄經驗豐富,但這種大場面,即便是李至剛,那也是頭一回。 因爲在此之前《明報》鼓動的聲勢比較大,所以民間對此投入了較高的關注,市井百姓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這起案件可能的審判結果。 刑部外,圍觀的百姓把衙門堵得水泄不通。 “哎,你們看!街那頭有人出來了!”一個眼尖的婦人踮腳叫喊着指向了刑部衙門另一頭的長街拐角。 緊接着更多的人發現了從詔獄方向駛來的馬車。 “人來了!人來了!” “快開始了!” 圍觀的百姓紛紛跟着叫喚道。 馬車很簡陋,連個墊子都沒有鋪,而李至剛被鎖在馬車內的時候,雙目緊閉,顯然是心緒煩亂。 馬車緩慢行駛了片刻後停住了,外面響起了錦衣衛催促的聲音:“到了!” “該下去了!” 一聲冰冷的提醒,令李至剛眼皮打了個激靈。 他睜開眼睛,發現馬車已停了下來,跟隨的錦衣衛,則跳下馬來,履行着交接手續 隨後馬伕便揮鞭駕車,準備掉頭離去,刑部的腰間配着刀的官差頭領則是站在馬車旁邊盯着他。 李至剛之前是在詔獄關着,所以歸錦衣衛管,而如今就算是正式移交給刑部了。 隨後從衙門涌出的幾名刑部差役則是手中拎着水火棍,在官差頭領的帶領下,將李至剛簇擁着押入衙門。 一身囚服的李至剛緩步走入了刑部衙門,他的臉色十分沉重,似乎心事重重的模樣。 見此情景,街道上頓時傳來百姓議論的聲音: “哎呀!真的要被判死罪啊!聽說昨晚錦衣衛可還砍了五六顆腦袋!” “錦衣衛砍人腦袋跟這有什麼關係?” “嘖嘖,管他呢,李大人這輩子也算值了吧?” “誰說不是呢……” 眼瞅着聲音越來越大,幾乎到了震耳欲聾的局面,兩名差役從刑部走了出來,朝着周圍的百姓喝道:“安靜!” 隨着這句話,原本喧囂嘈雜的街頭瞬間變得小聲了起來,兩名差役見狀滿意地點點頭,又走了回去,關上了門。 而這些聲音飄入耳內,李至剛的表情愈加複雜,他低頭想着什麼,卻始終沒再擡頭。 事實上,有些百姓沒搞懂的是,但凡是需要三法司會審的案子,其實很少有能翻案的,基調到底怎麼定,一般事先都定好了。 而三法司會審,又稱三堂會審,就是因爲三法司一同審理某個案件的時候,會在刑部大堂的正中間設置三張桌子,上面坐着負責此案件的三個官員,也就是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而如果這些堂官不在,則有副手代替,這三個官員在審理過程當中每人都有相同的發言權。 當然了,凡事無絕對,事先定好的東西,還是有臨場改變的可能,而三法司之間互相制衡,也確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起到減少冤假錯案產生的概率。 不過還是那句話,三司會審的本質還是審判建議權,真正的審判權,還是在皇帝手裏,三法司的意見只能說“僅供參考”。 而皇帝最終判決的結果,也就是那幾種,要麼同意三法司的會審結果然後執行下去;要麼原則上同意,但是對於具體量刑不滿意,自己改一個量刑;要麼乾脆打回去重新審理。 李至剛之所以心裏沒底,就是因爲等待的時間太長,而變數太多.三法司會審本該私下溝通好意見的,但如今鬧得滿城風雨,徒增了許多變數,讓他心裏也沒底了。 李至剛深吸了一口氣,邁着沉重的步伐朝着衙門內走去。 進了衙門,差役們緊緊地跟隨他的身側,一同前往,生怕李至剛在刑部的地盤上出什麼意外.以前不是沒有這種情況,有的官員心理壓力太大,都不用審,直接自己撞柱子了。 但當他們跨過大堂臺階和門檻的時候,一位穿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迎面走了過來,他衝着李至剛笑道:“李兄,別來無恙。” 見到這位此前相熟的刑部主事,李至剛的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微笑。 對方拍了拍李至剛的肩膀,隨即說道:“走吧,咱們先去見見國師大人。” “嗯?” 李至剛一時愕然。 在對方的引領下,他們來到了東花廳,西花廳是三法司主官們喝茶休息的地方,而這裏則是作爲欽差的姜星火單獨待的地方。 在案件審理之前私下接觸當然是不合規矩的,但如果是宣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下官拜見國師大人!”那刑部主事對着姜星火行禮道。 姜星火點了點頭,攤開手中卷着的聖旨說道:“陛下口諭,李至剛接旨。” 嗯,口諭也是得落到紙面上的。 李至剛趕忙叩首參拜。 “奉天承運皇帝,諭曰:着李至剛好生交代,該是你的,便認下來;若有亂扣罪名的,也勿含混過去。再有不曉得的事情,可當堂告與國師知道。” 冷知識:“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斷句是錯的,正確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且截止到永樂元年的今天,只有明朝是這麼用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用的開頭是“長生天氣力裹大福癮護助裹皇帝聖旨”,宋朝的開頭則是常用“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而泰山封禪的宋真宗以前的唐宋時期,聖旨開頭則大部分時間跟皇帝沒啥關係,用的是“門下:”作爲開頭,只有即位詔書纔會用皇帝開頭。 而且皇帝很少發“詔”,詔書是要頒行天下的;“制”則是皇帝自己草擬或書寫的,表達重視;“誥”和“敕”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品級,一品至五品用“誥”,六品至九品用“敕”;“諭”就比較隨便了,應用場合極爲廣泛。 李至剛聽了這道口諭,哪還不曉得是什麼意思,登時心裏的大石頭就落了地。 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說不明白的問姜星火。 宣完旨,這裏人多眼雜,姜星火也不好再與李至剛單獨多說什麼,只是匆匆交談了兩句,但就是這兩句交談,讓李至剛眼神一亮。 “當真?” “千真萬確。” 李至剛點點頭,便一同出去,準備開始接受審判。 刑部大堂內的陳設簡單樸素,桌椅板凳都是普普通通的黃花梨木製成,案臺也很是普通,除了一個香爐和幾個花盆之外,別無他物。 黃花梨是明代硬木傢俱的主要用材,色澤黃潤、材質細密,而且香氣泌人,姜星火坐在三位堂官的側方位,看着這一屋子的傢俱,估摸着能變賣多少錢。 沒辦法,現在是真缺錢,爲了二百一十萬兩商稅,姜星火就差自己開賭城了。 因爲李至剛並沒有被判刑,所以按照明代的規矩,他穿着囚服不代表是真的有罪,再加上有級別待遇,自然是不用跪的,只需要站着就好。 李至剛的對面坐着刑部尚書鄭賜,鄭賜左邊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陳瑛,右邊是大理寺少卿虞謙。 明代以左爲尊,但三堂會審肯定官職地位最高的在中間,鄭賜是個胖乎乎的中年男子,體態微圓,臉上滿是笑眯眯的肉堆;而陳瑛雖然還不是左都御史,可實際上管着都察院其人面容乾瘦,目光陰沉,就這麼看着桌面上的卷宗;虞謙只是臨時頂包的副手,地位自然不如陳瑛,三人裏地位最低,也最嚴肅,緊抿着嘴脣沉默不語。 “李至剛,松江府華亭人,前元至正十五年生,洪武二十一年中明經,以翰林檢討(從七品)選侍懿文太子(朱標),懿文太子薨,晉禮部郎中,因連坐罪謫戍邊,未滿一年,太祖高皇帝召回朝中任工部郎中,旋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參議;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升湖廣佈政使司左參議,因失職入獄;洪武三十五年升通政司右通政、禮部侍郎、禮部尚書。” 鄭賜接着照本宣科地念了幾句話,大致意思是說,由於李至剛在朝廷爲官期間,他的岳父涉嫌利益輸送,勾結官員高價售出古董,甚至私下挖掘墓葬等等罪狀,所以根據《大明律》有關規定,也就是禁止公、侯、伯、四品和四品以上官員及其家屬、僕人經商,來逮捕李至剛。 除此以外,要重點審判李至剛是否涉及到貪污,官員貪污按照《大明律》則是以受財枉法的所謂“枉法贓”論處(一般量刑標準是是一貫以下杖七十,八十貫則絞,貪贓銀六十兩以上者梟首,並處以剝皮刑),所以被逮捕是否冤枉還有得辯駁,但這個罪名李至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的,認了就沒活路了這也是朱棣口諭的意思。 李至剛聽完之後,又轉頭望向姜星火。 姜星火剛纔跟他說的話,給了他莫大的鼓舞。 李至剛根本沒想到,姜星火竟然還有這樣的辦法,能讓他直接卡《大明律》的bug,真不知道姜星火是怎麼想出來的! 簡直就是天才! 成竹在胸的姜星火則根本沒看他,而是提着筆在紙上寫寫畫畫着什麼,同時身邊還放了幾本小冊子。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