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662節 作者:未知 可無論如何叩問本心,恐怕他們所選擇的,都會是那條宿命的道路,保守地治理國家,對士紳文官階層的膨脹採取無限制的縱容和容忍。 至於這些裁汰衙門冗員、打擊盜竊國倉、限制採購權限的事情,恐怕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姜星火敢爲天下先,但他們不敢,而正是因爲意識到了自身與姜星火的這種在行政魄力和作風上的巨大差距,再摻雜立場等因素,纔會讓三楊的心態變得這般擰巴。 他們想成爲姜星火,但不管是政治立場還是階層本身,都讓他們做不出背叛的舉動。 而偏偏眼下的大明,又不由他們所主導。 所以自詡治世之才的三楊,只能在一浪接一浪席捲而來的變法浪潮中隨波逐流,一邊感慨局勢變遷身不由己,一邊棲身於舟中,始終不敢跳下水來搏擊風浪。 於是,就形成了眼下這種既想成爲又成爲不了,既想做點什麼又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相聚嗟嘆的場景。 兩個字,擰巴。 “大勢已成。” 楊榮苦笑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恐怕明天朝野上下,馬上就能吵起來。” 楊溥悶了好久,方纔皺眉憋出來一句道:“整頓吏治,勢必觸及根本,今天金幼孜和呂震的舉動都很可疑,未必不是故意的你們要知道,關於裁汰衙門冗員這些條例,可是剛遞到審法寺。” 楊士奇淡淡道:“呂震確實動機不純,但胡儼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就看怎麼去理解現在廟堂上的風向和士林、市井間的風氣,重商逐利的弊端從宋代就開始了,到現在依舊如此,如果應對不好,早晚這大明的世風,就會跟胡儼說的一樣。” “我們要做些什麼嗎?”楊溥猶疑片刻,問道。 “我們能做些什麼嗎?” 楊士奇的反問讓楊溥啞口無言。 是啊,他們三個雖然身處內閣,從信息上處於極度接近帝國決策圈的位置,先天俱備着優勢,可從實權和品級上,三楊說白了還真就是小卡拉米。 現在朱高熾閉門思過,整個廟堂上姜星火不說爲所欲爲,也可以說意志完全可以上行下達,他們怎麼辦呢? 爲了胡儼出頭? 別開玩笑了,朋友歸朋友,可誰也不會爲了朋友浪擲自己的仕途。 片刻沉思後,楊榮說道:“有機會說話的話,還是要爭取一下,否則風向一變,這樣一來,以後怕是真的失去了國子監那邊的支持。” 楊士奇點點頭道:“盡力而爲吧。” 不久之後,另外兩人也各自歸家,楊士奇坐在書房裏,愁悶不已。 國子監內部的風氣,從去年開始,變化就已經非常激烈了。 而明初的國子監,在廟堂中的地位是很特別的,因爲老朱非常喜歡從國子監選拔人才,所以國子監出身的官員很多,這就導致了哪怕是現在,國子監從數量上,都是壓倒科舉的。 而國子監的監生們支持什麼? 當然是支持能讓他們得利的政策。 這些預備役官員,跟現在在其位謀其政的官員,所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 而且他們有着少年人的熱血與正氣,像是整頓吏治這種事情,壓根就不損害他們的利益,還符合他們的觀點,又怎麼不會被支持呢? —————— 事件發酵的速度比所有人預想的都要快。 以至於很難準確地定義,這到底是偶發性的事件,還是僅僅是歷史進程來到某一個關鍵節點後,不同的矛盾與衝突所累積的火藥桶,被一根導火索所引燃後的巨大爆炸。 翌日清晨,胡儼早早起牀喫完了早飯後,來到自家院落散步,他身穿長袍,腳踩黑色皁靴,頭頂四方巾,腰懸革帶,儼然一副大儒風範。 這個時候天空飄灑着小雨,淅瀝瀝地打溼了他的衣服。 胡儼深吸了一口氣,擡頭仰望天空,感受雨滴的冰涼。 春雨貴如油。 今天春天的雨水,似乎比建文時代來的要更早一些,雨勢也更大一些。 老母從院門內走了出來:“昨晚睡得好嗎?” 胡儼笑了笑,轉過身來,道:“睡得挺好,娘你怎麼起來了?” “今日要去寺廟祈福,就早點起來準備一下。” 隨後,胡母又絮絮叨叨地說道:“讓佛祖保佑我的兒仕途能一切順利,咱們家就你這麼一個光宗耀祖的文曲星嘞。” 胡儼苦笑一聲,說道:“不被罷職就不錯了。” 胡母愣住了。 她拉着胡儼的手,焦急地說道:“可是做錯了什麼事?不行,我、我得.” 見母親慌亂起來,胡儼安撫地拍了拍她的肩膀,他輕聲道:“娘,您去寺廟祈禱吧,不用擔心我,您知道,兒性格耿直,有些事看不慣,隨口說了兩句,倒也未嘗見得會有什麼事情。” “哦,好,好。” 胡母疑惑地看着他,但最終還是沒說什麼。 但當胡儼來到國子監上值的時候,卻發現不僅有事,而且事情鬧得很大。 王司業見他來了,馬上就迎了上來。 這位繼郇旃之後接任國子監司業的,也非是旁人,正是當年太平街上姜星火以矛盾解太極時,被國子監的生員們推舉出來辯經的王允繩王教授。 王允繩本是國子監誡心堂博士,在國子監繫統裏,最高管理者是祭酒和司業,相當於後世的大學校長和副校長;監丞是國子監掌管行政、教務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教務處主任;博士則是國子監負責教學的級部主任,相當於後世的各學院院長;助教、學正、學錄則是具體負責教學事務的教職員工。 而因爲老朱定下的“科舉必由學校”的規矩,使明代官學兼具了官方教育機構與科舉考試預備機構的雙重性質,中央官學的核心機構自然是作爲最高學府的國子監,地方層級的官學則主要包括依照地方行政區劃所設立的各府、州、縣學,這裏面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也就是“內置國子監以教天下之英才,外設府州縣學以育民間之俊秀”.故此,資歷深厚熟通經義的王允繩作爲從國子監出來的博士,在學政體系內,直接就轉任了松江府的教授,任職了一年,如今郇旃在滾蛋後,順理成章地晉升調回國子監,晉升成了司業。 “祭酒,生員們已經吵的不可開交了。” 王允繩看着胡儼,苦笑道。 胡儼微怔,問道:“爲何爭執?” 王允繩解釋了一下。 胡儼一聽就知道,現在在國子監監內流傳的消息,屬於是把他昨晚的話斷章取義,然後刻意進行了輿論引導,把事實進行了誇張,現在流傳的消息,已經成了他反對整頓吏治,同時不同意國子監的生員在這時候頂替出仕了,跟他一開始對於學風和世風的擔憂,完全成了兩個意思。 斷章取義——摘自“不要斷章取義”。 隨後王允繩嘆了一口氣,無奈道:“今晨我聽聞消息後,連忙去查證,發現是因爲一封匿名信引起的。這封匿名信稱國朝最近要拔擢太學生入仕,而祭酒對此反對.我已經收繳了很多副本了,可其它廳、堂的生員還是將其分流至到處,並且在流傳的過程中,愈發添油加醋,引得羣情激奮不已。” 他停頓了片刻,又補充道:“另外,我剛收到了錦衣衛來函,詢問我們國子監監內近期的狀況,據說有人對此十分重視。” 有人,肯定是上頭的人。 而自己昨天晚上在中高級官員的私下宴會上說的話,今天早晨就能傳遍國子監,伱說這裏面沒有人在搞陰謀詭計,哪怕是胡儼這樣人,也是不會這麼幼稚地去相信的。 所以,一定是有人想利用這次事件,鼓動國子監這個士林中影響力最大的輿論陣地,達成某些目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人,哪些派系,想達成什麼目的呢? 這個問題就非常複雜了,在沒有掌握確切情報的情況下,一時半會兒,哪怕是打破腦袋,也是想不出來的,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某一派系,而是所有人都在推波助瀾,所有人都在往國子監燃燒的輿論火堆上添柴,甚至是潑油。 因爲姜星火整頓吏治這件事情,影響太過全面,以前的變法,基本只是停留在制度的小修小補,以及思想的對抗,還有經濟的動作上,可現在隨着變法進程的深入,已經不可避免地來到了廟堂領域中最爲關鍵的吏治問題。 這種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是任何派系、勢力、利益相關方都不可能退讓的。 最爲微妙的事情就在於,別看國子監只是一個級別不算高的部門,但在明初,作爲最大的讀書人聚集地,它同時承擔着輿論主要陣地的作用,也是很多廟堂上風向的測試場。 對於在整頓吏治和裁汰冗員中受損的保守派來說,他們希望能搞起事來,哪怕這樣搞事會把胡儼推到風口浪尖,甚至犧牲掉胡儼本人.這些都是不重要的,胡儼這位醇儒被以悲劇的形式獻祭掉,反倒有利於他們接下來的反攻。 對於變法派來說,他們當然也希望更進一步,將變法在深度和廣度上,推向新的層級。 對於朱高熾帶來的北平系和投入門牆的官員們來說,他們則希望推動變法的同時,藉機讓姜星火栽個跟頭,由朱高熾重新出山操刀整頓吏治,從而爲他們分得更大的蛋糕。 對於完全忠於朱棣的那些官員來說,搞出點事情,坐山觀虎鬥,看着不同的派系拼的兩敗俱傷,對於鞏固皇權纔是最有效果的。 如此種種,紛繁複雜,什麼都有可能。 而無論是立場傾向於哪派,對於國子監裏的這些生員們來說,此時此刻,他們的祭酒大人,都是背叛了他們這個集體立場的罪人。 只有背叛集體的個人,沒有背叛個人的集體。 更何況,斷人仕途,可是比斷人財路還要命的事情。 因此,胡儼要麼爲他在非正式場合的“不當言論”公開致歉,要麼堅持自己對於世風、學風的判斷,從而做好承受一切後果的準備。 胡儼沉默了一會,忽地展顏一笑,說道:“那便是有人在推波助瀾。” “要不讓錦衣衛出面吧?” 錦衣衛對於國子監的重點監控,並不是什麼祕密,因爲上次太平街事件鬧得太大,雖然被姜星火阻止了叩闕,但影響終歸是不好的,爲了防止這種亂子,朝廷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是加強錦衣衛對國子監的監控,另一方面就是不讓國子監的生員們隨意評論朝政。 但今天這件事情,你說跟評論朝政有關嗎?肯定有關係,但更多的是,是涉及到了國子監即將畢業的這批生員的切身利益,因此還不好完全就按照之前頒發的規定進行處理。 “國子監內部的事情,讓錦衣衛出面幹什麼?” 胡儼對於這種逃避性質的選擇,完全沒有半點興趣。 一人做事一人當,胡儼本來就不是怕說話的人。 而且,胡儼很清楚問題的結症在哪裏。 整頓吏治,並非是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壞事。 朝廷通過考成法和京察,調職、罷黜了一大批的官員,其中不乏基層官員,而這些空出來的位置,就需要有人補上。 建文朝時期,朱允炆只舉行了一次科舉,也就是建文二年那次,一共產生了三甲一百一十名進士,嗯,包括狀元、榜眼、探花在內的前六名中,有五名是江西人,只有二甲第二名不是。 而按照計劃,下一次科舉,就是今年,也就是永樂二年甲申科。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空出的這些中低層官位,按照洪武朝時期的廟堂慣例來說,就是要從國子監裏大肆提拔人才使用的,之前那麼多被提拔起來的官員都是洪武朝中後期國子監生員出身,就很能說明這一點了。 因此,國子監臨近畢業的生員們,全都巴望着能出仕做官.在國子監裏苦熬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爲了這一刻嗎? 若是這個機會抓不住,那麼等接下來四年學制的大明行政學校的學員畢業,以及科舉又開始一茬一茬的考,那麼他們這些太學生的機會,隨着競爭對手的增多,就會被稀釋了。 說白了,就是因爲有條件不去擠科舉這個獨木橋,這些生員纔會進國子監的。 故此,整頓吏治對於國子監的生員們來說,只要不整頓到自己親爹叔伯頭上,那都是要道一聲“好死”的,空出來的位置越多,他們的機會才越大,前輩們已經用實際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胡儼的言論之所以引來了國子監內巨大的反對,不僅僅是中低級官職的問題,那些是隻是對率性堂的佼佼者纔開放的機會,最重要的,其實是姜星火重點清理的這批冗員小吏。 要知道,絕大多數國子監的生員結業後進入六部六寺,都是從無品級的官員幹起的,這種介於官和吏之間的模糊地帶,纔是國子監生員們最關注的,不把這些冗員小吏清理乾淨,哪有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 而胡儼從側面上反對整頓吏治,那就是真的絕了這些臨近結業的生員的前途。 這也是爲什麼胡儼認爲最近國子監內風氣,隨着政策的走向改變,而愈發不純的原因。 學生們之前還在實學、理學、新學的學術派別選擇中紛紛站隊,互相爭辯,內部鬥得很厲害,可一旦涉及到了如今要出仕做官,那就真是團結一致支持整頓吏治了。 正因如此,胡儼纔會在受到了國子監內爭相做官的風氣和市井間爭相逐利經商的風氣影響下,在宴席上說出那番話。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