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666節 作者:未知 事實上經濟的逐步恢復就必然會帶來這種情形,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井文化的崛起,導致男女開始追求自由戀愛和個性解放是無可避免的,而這恰恰與思想界主流的理學衛道士們所堅持的傳統道德社會相悖,註定會受到士紳階層批判和壓制,但也反映了明代社會中新興的市民文化和個人主義思潮。 那麼,能說衛道士們都是老古董,都非常愚蠢嗎? 也不能這麼說。 屁股決定腦袋,本源邏輯是“士紳階層是大明的統治階層,所以士紳階層要求在文化上採取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文化風氣”,而以“三綱五常”爲代表的理學道德模型,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傳統理學道德標準與個人主義思潮的對抗,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開放的商品經濟和保守的農耕經濟之間的較量。 世風是這個邏輯,學風、吏風也是同樣的邏輯。 本質上都是變法主導的商品經濟和大明傳統的農耕經濟,由經濟領域深入到文化領域之間的較量。 整頓吏治和所謂的朝堂吏風,不過是因爲處於社會建築的頂端而已,才最開始吹起來。 換言之,從最深刻的角度分析,變法已經從一開始的政治領域進入到了經濟領域,最後開始深入文化領域。 經過翻譯,呂恭大約是聽懂了,他點了點頭,覺得胡祭酒說的挺有道理的。 你不能指望一個完全不瞭解大明情況的呂宋留學生,對於大明的思潮能有什麼深刻的理解。 事實上,現在的大明,在呂恭的眼裏,那就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存在。 呂恭已經完全接受了自己是“蠻夷”的這個設定。 因爲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在呂宋國內,並沒有上萬人的學校,也沒有五花八門的學派,更沒有亂七八糟的思潮。 跟大明這裏引經據典動輒就是數百年前、上千年前的故事相比,呂宋國內部落的歷史,就像是在森林裏摘香蕉的猩猩族羣的歷史一樣可笑。 所以,沒有自主觀點和判斷能力的人,很容易就被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也確實有些道理的觀點帶偏。 而如果此時一篇觀點相反,論點扎實、論據充分的文章出現在他的面前,恐怕他也會同樣動搖。 就在這時,在一旁喝茶的胡漢蒼問道:“那國師是怎麼說的?” 拿着報紙的賀段志陷入了沉默。 他翻了翻手裏的《明報》。 “嘩啦~” 他又翻了翻。 反覆確認後,賀段志擡起了頭。 “還沒說。” 這種勾起了好奇心又沒有得到滿足,光看一個人發飆,沒看對面被罵的人罵回來的場景,無疑是讓喫瓜羣衆非常難過的。 爲此,四個外國喫瓜客在短暫交流後,就做出了一個並不令人意外的決定。 他們決定直接去國子監的印刷所通宵蹲守。 ——《明報》就是從這裏印出來的。 所以這是第零手的消息渠道,保真保快。 但是顯然,這世界上的聰明人很多。 當四個享有一點點晚歸特權的外國留學生(他們經常稱由於南京城過於繁華,遠遠大於他們的家鄉,所以會迷路,而值班的國子監官員通常會用憐憫的目光示意他們早些回去休息)從外面卡着點回到國子監的時候,就發現印刷所周圍已經被圍滿了人。 正如姜星火前世總是不乏精力充沛的大學生凌晨排隊搶新機新鞋一樣,這些國子監的太學生們,爲了拿到第零手的《明報》資料,最快的喫到瓜,同樣在印刷所開始打地鋪。 正月,地鋪. 只能說年輕人還是火力旺。 爲此,四個年紀都不算輕的外國留學生在商量了片刻後,又可恥地退卻了。 不過第二天他們還是在雞叫前及時地看到了最新的《明報》。 頭版頭條,姜星火同樣實名制衝浪。 “太祖高皇帝神聖統天,經緯往制,六卿仿夏,公孤紹周,型漢祖之規模,憲唐宗之律令,儀有宋之家法,採勝國之曆元,而隨時制宜、因民立政、取之近代者十九,稽之往古者十一,又非徒然也。” “即如籌商賈,置鹽官,則桑、孔1之遺意也;論停解,制年格2,則崔亮之選除也;兩稅三限3則楊炎之田賦也;保甲戶馬,經義取士,則安石之新法也諸如此類,未可悉數。” “等等!” 這次不僅是呂恭完全懵圈了,就連胡漢蒼這個漢語水平自認爲不錯的人,也懵了。 這啥啊? 字我都認識,連在一起啥意思? 李傑把他不懂的地方,都畫上了圈和數字,數字是這兩年新推行的阿拉伯數字。 賀段志沉默地拿起了手邊的辭典,是用來查典故的工具書。 嗯,用現代的話說,就叫《梗百科》。 “桑、孔,是漢代著名理財家桑弘羊與孔僅的並稱。” “停年格,是北魏崔亮所創的選官制度,不問賢愚,專以年資深淺爲錄用標準,《魏書·崔亮傳》記載:亮乃奏爲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爲斷,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滯者皆稱其能。” “兩稅法,是唐德宗時代的建中元年由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新稅法,即將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爲主的租庸調法改爲徵收金錢爲主,一年兩次徵稅。” 中譯中翻譯完了以後,留學生四人組的閱讀理解繼續。 “固前代所謂敝政也,而今皆用之,反以收富強之效,而建昇平之業。故善用之,則庸衆之法可使與聖哲同功,而況出於聖哲者乎!故善法后王者,莫如太祖高皇帝矣。” 賀段志簡單給呂恭翻譯了一下:“所以以前人眼中的敝政今天用了就有好的效果,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胡儼所提的人的庸碌與聖明)而在於能否正確妥善地使用這些政策,恰當地使用政策就能達到跟聖賢同樣的效果,所以洪武皇帝在這一點上做的就很好,要向洪武皇帝學習(同樣進行新政)”。 括號內的內容是賀段志自己的補充,報紙上姜星火沒明說,但確實是這個意思。 老朱已經駕崩好幾年了,但他的影響力始終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鐘山裏埋着的老朱不會說話,所以只要贊同他,哪怕是採取一些話術技巧,稱之爲“善於有批判地擷取歷代治理政策的精髓又根據大明的實際情況進行取捨”,好吧,長難句總是這麼嚇唬人。 總之,就是姜星火一貫的思路。 ——荀子的“法后王”。 孝陵面前駁斥王景,他就是這個思路。 “法先王”,是對遠古聖賢毫無保留的崇拜,並將其言行作爲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行事的準則。 “法后王”,則是指信奉在歷史和現實已經發展變化了的條件下,相繼出現的新理論、新思維以及建立起來有異於前代的典章制度。 姜星火高舉着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神蟠,來爲今日的思想衝突開路,跟鐵鉉當年在德州用老朱的牌位阻擋燕軍的進攻是一個道理。 來吧,向我射箭,就是在向老朱這個擋箭牌射箭。 你朱爺爺可不怕你們這些士大夫。 第512章 思潮 董倫又老了一歲。 在正月的寒風中,老頭在前院的房間裏靠着椅子,擁着爐火,看着窗櫺外飄落的雪花,精神漸漸昏昏然了起來。 他身上蓋着厚厚的毯子,上面還放了一本書,宋代人的雜記。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書上的文字,似乎幻化成了過往的光影,在董倫渾濁的眼前世界浮現,繼而又如夢幻泡影般消散。 就在這黃粱一夢伴隨着怪異的、激昂的顱內嗡鳴而漸進到高峯的時候。 這個時候,敲門聲響了起來。 董倫醒了過來,他沒有說話,也沒回頭去看,他知道這時候,肯定是僕人來喊自己喫飯了,但是他現在每天已經喫不下什麼東西了,最多就是喝點稀粥,喫點軟餅。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位末時就被尊爲“貝州先生”的宿儒,今年已經八十一了。 “篤篤”敲門聲繼續,雖然只有兩聲,但顯得卻越來越急促。 “進來。” 董倫終於忍不住轉過椅子去看向了門口。 但看到的卻是一張熟悉的臉孔。 他全部政治遺產的繼承者,最得意的門生,鴻臚寺卿解縉。 解縉在外面就已經抖落掉了身上的雪花,這時候他的臉色慘白裏透着些紅,董倫懂一點醫術,這是氣血有虧又深思竭慮時的表現。 “你的血本來就虧,現在已經在燒心血了。” 解縉聞言一怔,旋即苦笑。 對於他這種早早就名滿天下,卻又蹉跎了十年之久的人來說,現在一朝得勢,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廟堂之中,哪還有什麼多餘的心思關注自己的健康呢? 解縉剛要開口說些什麼,董倫突然擺手阻止。 董倫嘆息着搖了搖頭:“有什麼事情直接說吧,我聽着,反正.能聽你說幾句也好。” 解縉拿出了兩張對摺整齊的《明報》。 這個時候,門再次被敲響了,僕人推門走了進來。 他將托盤送上,然後默默地退出了屋內。 董倫戴上老花眼鏡,這是玻璃工坊的定製貨,人工成本很高,因爲需要反覆打磨鏡片,所以售價一時半會兒降不下來,現在只有權貴階層才使用的起。 《明報》上的字不多,但董倫看的很仔細,一字一句,足足過了一盞茶的時間。 隨後,董倫拒絕瞭解縉的幫助,自己用顫抖的手端起托盤中的熱湯抿了一口,才緩緩地道:“你應該很快就要收到寫文章登報的消息了,做準備罷。” “我不會寫。” 解縉的回答很誠實,誠實地有些出乎董倫的意料。 董倫用手指指着解縉,旋即又垂了下去:“腹內胎生異錦,筆端舌噴長江,縱教片絹字難償,不屑與人稱量.伱是解縉啊!你有什麼文章是不會寫的?是不會寫還是不敢寫。” 解縉沉默片刻,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不敢提筆。” 董倫擡起頭,認真地盯着這個弟子。 “才高八斗,一心鑽營;今日之我,早非昨日。”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