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753節

作者:未知
——讀書,就是爲了掙錢買宅買田娶老婆。 過去的歷朝歷代的朝廷給了有功名的讀書人特權,這些讀書人因此成爲士紳,而如今一朝剝奪了大半,這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就相當於直接打壓了讀書人的地位,他們回到了一開始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樣的境地,這對於很多想利用科舉考試獲取特權的讀書人而言,是很大的打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但還是那句話,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更何況這些讀書人還沒理。 在朱高煦的刀把子面前,任何反對都是無效的。 伱攔着他當大明儲君,他就能送你去見泰山府君。 —————— 北京城,西山。 西山一帶自古煤炭資源豐富,開採從遼金時代就開始了,到了元代,西山的煤窯不僅出煤炭,而且還盛產白煤,據《元一統志》載:“石炭煤,出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 現在因爲大明有很大的工業需求,西山更是成爲重要的煤炭產區.西山煤窯的區域有渾河、大峪、門頭溝和居庸關等。 破曉的霞光如金色的錦緞般輕柔地鋪在山巒之間,將沉睡的山林溫柔地喚醒。 在那西山山腳下的茂密林木中,隱約可見一片被高牆圍繞的工坊——明軍火藥工坊。 此時工坊內已是熱火朝天,有幾個大池子在進行混酸的生產,另一個旁邊的倉庫則儲放着大量的棉花,工人們的吆喝聲交織不停,他們正在生產一種據上官所說名爲“硝化棉”的新式火藥,上官明確告訴他們,這種火藥雖然威力巨大,但同時也極易爆炸,因此生產過程要求他們需要格外小心。 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北京的軍用工坊正在大批量生產新式火藥的事情,很快就被一些北直隸的文官知道了。 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很快被有心之人猜到。 火藥,是南北直隸變法發展競賽那繁雜的指標體系中的一項指標。 而大明在過去基本上只有原始火藥和黑火藥兩種火藥,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裏,是把原始火藥的爆炸威力作爲計算標準的,所以黑火藥的權重理所應當地比原始火藥高。 而新式火藥,雖然文官們不清楚爆炸威力有多大,但他們很清楚的事情是這玩意好像是用棉花生產出來的! 這就壞了! 原因也不難猜,那就是現在大明別的沒有,就棉花多。 其他指標,例如鋼鐵、玻璃、黑火藥這種東西,現在北直隸都爆不了多少產量,糧食產量更是非常固定甚至可以說是紋絲不動,而學校短時間也建不了更多了,但這種新式火藥如果靠棉花就能生產,那產量一定是非常恐怖的,再加上威力乘數,一下子就能把南直隸在競爭中拉出一截來。 而北直隸的大部分文官,都是朱高熾一系,跟朱高熾淵源相當深厚,如果朱高熾在儲君之爭中失敗,可想而知,他們現在未必會受到太大影響,但以後的前途肯定不會很光明,畢竟這屬於站錯隊伍了。 因此有人不打算坐以待斃,而是想辦法暗中動手腳,派人潛入火藥工坊,試圖破壞生產過程,以此來削弱二皇子朱高煦最後階段衝刺進行爭儲的舉動。 火藥工坊一天的勞作很快結束了,工人們小心地儲存好了火藥後離開了工坊。 夜幕如墨。 兩名黑影悄無聲息地接近了火藥工坊的外牆,他們身負破壞火藥工坊的重任。 然而,他們還是小看了朱高煦對這裏的戒備。 當兩名從遼東響馬轉職來的特工剛要翻牆而入時,突然,一束束明亮的火把點了起來,緊接着,數十名明軍士兵從暗處衝了出來,將他們團團圍住。 兩人心知不妙,立刻想要撤退,然而他們畢竟只是江湖人士,哪裏能跟訓練有素的明軍士卒相比?很快兩人就要被生擒。 不過這兩人倒是有血性,大約是得了某些承諾,眼見要事泄,直接自己用匕首抹了脖子。 這場查不到指使者的陰謀的挫敗,不僅保住了火藥工坊的安全,也讓遠在南京的朱高熾在儲君之爭中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局面。 —————— 南京皇宮內。 朱棣正坐在書房中,他的眉頭緊鎖,神情嚴肅。 除了兩個兒子不省心以外,最重要的是因爲徐皇后病了。 徐皇后的病,不是什麼突發疾病,而是宿疾累積。 一方面是徐皇后早年連續生子,落下病根,摧垮了身體,要知道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爲徐皇后所出,當初大婚以後,九年時間裏徐皇后便頻繁懷孕生子,相繼爲朱棣誕下三子四女,直到後來徐皇后身體實在是不行了,纔有了庶女常寧公主和早夭的庶子朱高爔。 九年生七個,說實話,不傷身體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方面,則是戰爭時期過度疲憊,作爲徐達大將軍的女兒,徐皇后自幼耳濡目染,也頗有將門虎女之風,朱棣奉天靖難起兵時,徐皇后深度參與了北平的守城戰,當時面對城中兵力缺乏、敵衆我寡的局勢,徐皇后沉着冷靜地與朱高熾及顧成、姚廣孝等人一起謀劃部署守城各項事務。 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徐皇后發動城中將士、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戰,每個女人都發給一副皮甲,徐皇后親自登城督戰,城中婦女在徐皇后的激勵下,拋石塊、擲瓦礫,支撐到朱棣順利回師,而本就身體不太行了的徐皇后從北平守城戰以後,身子骨就更差了一截。 所以,徐皇后的病根本不是什麼大蒜素或者青黴素能解決的,朱棣也心知肚明,只是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想法。 北京那邊傳來消息,火藥工坊遭人試圖破壞,如今正值關鍵時刻,朱棣很清楚這裏面的利害,因此他立刻下令召見大皇子朱高熾。 過了很久後,朱高熾才走進書房,他的臉色有些蒼白,顯然他獲知消息的速度並不慢,也已經知道了火藥工坊的事情.至於他怎麼知道的,就很耐人尋味了。 “熾兒,你知道北京火藥工坊的事情嗎?”朱棣冷冷地問道。 朱高熾連忙跪下,聲音有些顫抖:“此事絕非兒臣所爲。” 朱棣冷笑一聲:“不是你?那你說說,會是誰?” 朱高熾聞言擡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憤怒和不甘,到了這個時刻,眼見着父皇還在懷疑自己,朱高熾心煩意亂,他能肯定不是自己乾的,但他確實肯定不了是不是北京的文官自作主張,這時候只能一口咬定是朱高煦自己策劃的。 於是朱高熾罕見地跟朱棣犟了起來。 “兒臣不知,但兒臣敢問父皇,爲何不是二弟自己做的戲碼?他一直對兒.儲君之位虎視眈眈,此事說不定就是他爲了陷害兒臣而做的。” 出乎意料,朱高熾的頂嘴並沒有讓朱棣雷霆大怒,而是耐人尋味地沉吟片刻,然後揮手讓朱高熾退下:“此事朕會派人徹查,你暫且退下,等朕的消息。” 朱高熾退出了書房,看着大殿關閉的大門,他的心中卻充滿了不安。 要知道,這場儲君之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軒然大波,他必須小心應對,否則一旦落入朱高煦的陷阱,就可能萬劫不復。 面對進一步就能繼承大明江山的機會,這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兄弟情了。 別說他倆本來兄弟情就不多,就算是再親的親兄弟,面對江山的誘惑,也不可能拱手讓人。 哪怕皇權是魔鬼,所有皇子也都願意成爲魔鬼的使徒。 此時,皇宮之外,朝野上下都在關注着這件年度大事——儲君之爭。 大皇子朱高熾與二皇子朱高煦之間的較量已近尾聲,而決定勝負的時刻即將到來。 經過戶部緊張的統計和核算,結果終於揭曉,朱高煦領導的北直隸在變法發展的各項指標上均表現不錯,綜合累計成績更是超過了朱高熾領導的南直隸。 這一結果震驚了朝野,也讓朱棣陷入了沉思,然而朝中的局勢已經容不得他過多猶豫。 朱高煦的支持者紛紛上表陳情,幾乎是九成五的勳貴武臣,都要求按照約定立刻冊立朱高煦爲儲君。 而朱高熾一方的官員也沒有放棄挽回局勢的努力,此時,一份份奏摺如同雪花般飛入朱棣的書房,都是文官們的上書,指責北直隸在變法發展的統計中作弊,他們列出了種種疑點,要求朱棣徹查此事,以還朝野一個公道。 朝中大臣們因爲儲君之爭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朱棣看着這些奏摺,眉頭緊鎖,眼見着事態已經逐漸失控,而此時又事關重大,朱棣心頭煩亂,一時難以下定決心,他準備在探望病情的時候去問問徐皇后,畢竟徐皇后不僅是他深愛的妻子,更是足智多謀的“女諸葛”,曾經多次在關鍵時刻爲他出謀劃策.最重要的是,她是兩個皇子的親孃。 —————— 坤寧宮內,一股濃重的藥味瀰漫在空氣中,令人不禁感到壓抑。 徐皇后躺在病榻上,臉色蒼白如紙,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憊。 御醫戴思恭站在一旁,緊鎖着眉頭,他和同僚們已經爲徐皇后診治了多次,但病情卻絲毫不見好轉。 他心知肚明,徐皇后的病勢已經沉重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補藥進去就像是一點都沒效果一樣,他雖然號稱神醫,但此時卻束手無策,無法爲她帶來一絲生機。 二十五年前他留不住馬皇后,現在他也留不住徐皇后,無論人生前是何等尊榮,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此時,朱棣急匆匆地走進了坤寧宮。 他看到徐皇后的樣子,心中一陣刀扎一樣的絞痛,他緩了半晌,坐在牀榻邊,緊緊握住徐皇后的手。 徐皇后微微睜開眼睛,看到朱棣焦急的神情,她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陛下,臣妾怕是不久矣.臣妾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儲君之事。” 朱棣心中一緊,他知道徐皇后一直對冊立儲君之事放心不下。 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全都是從她徐皇后肚子裏出來的孩子,當孃的哪捨得厚此薄彼呢? 朱棣沉默片刻,將最近發生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 然後朱棣低聲問道:“你覺得熾兒和煦兒,誰更合適爲儲君?” 徐皇后微微搖頭,聲音微弱卻堅定:“陛下,儲君之爭關乎國家未來,不能輕率決定。依臣妾之見,不妨先派幾位公正無私的大臣去北直隸徹查作弊一事.若真有此事,則依法嚴懲不貸;若無此事,則還煦兒一個清白。” 朱棣深吸一口氣,他知道徐皇后的這番話是在提醒他,儲君之選不能僅憑個人喜好。 他緊緊握住徐皇后的手:“你放心,朕一定會慎重考慮,選一個合適的儲君。” 徐皇后聽後,微微點了點頭然後閉上了眼睛,她的呼吸漸漸變得微弱而平穩,彷彿已經陷入了沉睡之中。 朱棣默默地坐在牀榻邊,陪伴着這位即將離他而去的皇后,心中五味雜陳。 很久之後,朱棣才走出坤寧宮。 很快,朱棣就派出了由大理寺寺卿陳洽、審法寺寺卿金幼孜、兵部右侍郎師逵這三位他信任的官員前去北直隸調查。 日子在緊張與等待中一天天過去,直到永樂五年的新年,派往北直隸的大臣們,在經過漫長的調查後才終於回來。 陳洽、金幼孜、師逵帶回了一份聯名簽署保證真實性的詳盡調查報告,證實北直隸在變法發展的統計中並未作弊,所有的成績都是實打實的,雖然最後幾個月突擊生產了新式火藥,但確有用處且手續齊全。 朱棣在書房中仔細閱讀了這份報告,心中已經有了決斷。 而這份發佈在供官員參閱的《邸報》上的報告,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湖中,瞬間打破了朝野短暫維持了幾個月的平靜。 永樂五年正月,朱棣於奉天殿召開大朝會,由於正值新年,所以除了九邊總兵官這些沒法動彈的勳貴以外,幾乎所有在外的勳貴武臣和中高階文官都被召來了,幾位皇子也都在場。 這一天,就是決定大明未來儲君的日子。 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落在奉天殿重檐廡殿頂的黃色琉璃瓦上,閃爍着金色的光芒。 奉天殿前,數百名宮廷侍衛身着鎧甲,手持長戟等儀仗武器,威嚴地站立在兩旁。 隨着鼓樂聲響起,文武百官按照品級依次進入奉天殿,他們身着平日裏幾乎不怎麼穿的大朝服,頭戴官帽,神色莊重而肅穆。 這時,隨着禮儀官的唱贊,朝會正式開始。 整個奉天殿頓時安靜下來,只剩下鼓樂聲和內侍的走路聲在空氣中迴盪。 朱棣緩緩起身,用洪亮的聲音宣佈了調查結果,詳細闡述了朱高煦在北直隸的政績和才能,朱棣的話語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透露出對朱高煦的認可。 羣臣聽着皇帝的講述,心中各有思量朱高煦的政績確實卓越,但他的性格和手段也頗受爭議。 然而,此刻無人敢出聲質疑皇帝。 接着,朱棣話鋒一轉,宣佈了冊立朱高煦爲儲君的決定。 “儲君之位,關乎國本,不可輕授,然朱高煦此次變法有成,實乃我朝之福。從今日起,朱高煦便是我大明的儲君,衆卿當盡心輔佐,共保江山社稷。” 朱棣的話音剛落,朝堂上便響起了一片山呼海嘯般的喝彩之聲。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