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都去當縣丞 作者:未知 “哦,太子想說的是這件事情,,正好今天也是高興,你就說吧。”趙匡胤直接就決定了。 那些正在喫喝的官員,也是聽了下來,自己的大老闆還有二老闆都是在說話,你好意思自己一個人悶着頭在這裏喫呀。 “是的父皇,您看這些新科的進士都已經這麼長時間了,您看是不是該對他們做出了安排了,畢竟這些都是我大宋以後精英呀。” “也對,這些人卻是是我大宋朝廷未來的中流砥柱,是時候要好好的培養一下了。衆位愛卿你們看如何?” 這父子兩個一唱一和的,沒有一個人其他的人在這裏搭話,這不是趙匡胤想要的,他還是讓全體的大臣都參與進來。 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然沒有一個人先說的,誰也不希望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不過對於皇帝的自己人看到這種情況自然是要給皇帝捧場了,所以趙匡胤以前最爲忠心的幕僚這個時候挺身而出了。 “皇上臣認爲這個事情也是一個大事情,讓這些新科的進士儘快的到地方,熟悉一下當地是政務,這無論是對於朝廷,對於百姓,還是對於他們個人都是極好的。” 趙普直接站了出來,打破了朝堂上剛纔寧靜,這一舉動根本就是響應趙匡胤。 “皇上老臣王溥也認爲趙大人說的不錯,請皇上聖斷!” “皇上臣……” 有人做榜樣,這些大臣們都是蹦躂出發表自己的看法了,這集英殿也是打破了剛纔的沉寂。 趙旭這個始作俑者現在卻在哪裏一個人靜靜的坐着,對於這些大臣們的意見他是充耳不聞了。 他也就是出來牽個頭,讓趙匡胤好有理由說這件事情,這也他商議好的。 他現在考慮的都是大事,一件天大的事情,今天能來這裏都是給趙匡胤面子了。 不知道趙匡胤如果知道自己的兒子內心裏面是這樣想的話,會不會揍他。 “嗯既然諸位大臣都這樣說了朕這一次就乾綱獨斷一會,張德鈞宣旨。” 恩? 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自己等人在這裏傻乎乎的發表了一大通的看法,都是沒有什麼用呀? 敢情人家皇上早就已經定好了,早就有了主意現在就要宣旨了,說明早就有了定論。 皇上和太子人家都是父子兩個是逗咱們玩呢,要不然也不能在這裏說這些。 說歸說張德鈞已經開始宣旨了,不過這一次衆臣都不用再跪下了,這是公共的聖旨,好像跟個公告的作用差不多。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承繼天命,繼承大統,然大宋成立兩以來終於舉行了第一次科舉。” “在衆位臣工的努力下,第一次科舉終於圓滿的結束,朕也親自選出了百名進士。” “爲此朕下旨,將此次的新科進士派到地方上任職,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爲國效力不負朕望。” 接着張德鈞就直接宣讀了這些被授予官職的名單,這些人都是被授予的縣丞,也就是縣令的助手。 “皇上這個讓這些新科進士去當個縣丞是不是有點大才小用了呢?” 老王溥有走了出來,奏道,作爲傳統的都書人他是知道這樣做的是和歷代王朝的政策不相符的。 那一朝的新科高中的人最少不是授予一個縣令的官職,現在趙匡胤居然將這些人派到縣令哪裏去當下屬了。 這怎麼都說不過去,王溥是孔子的忠實粉絲,覺得趙匡胤這樣做是有違制度。 可是他忘記了哪一個開國的君主不是一個開創者,自己創立了好多的新制度。 “王相這話我就不贊同了!”在下面本來老神的趙旭也不的不插一句話了。 “太子有什麼指教,老臣洗耳恭聽!”其他的人王溥還能不顧一切的去爭論一番,可是對方的這個身份,不容許他這樣做。 “指教是不敢當,孤只是想聞問一問,王相幾個問題,還請王相回答孤。” 孤,趙旭很少用,當他用的時候就表明他是到大宋的太子了,現在這個場合他用這個稱呼是有着自己的用意的。 “孤想問王相的是,這縣丞是不是我大宋的官職,是不是在我大宋的行政體系呢?” “這縣令是不是我大宋的官職呢,他們是不是由朝廷任命的呢?” 王溥不知道這趙旭問這些問題又什麼用,可他還是老實的回答了: “縣令和縣丞當然是我朝廷設置的官員了,他們共同管理一縣的政務,自然屬於我大宋了。” 趙旭這個時候面帶微笑:“既然王相都說了,這是我大宋的官職,怎麼這些官職都是我宋朝的官職,那麼這些職務新科的進士怎麼就不能擔任了。” “難道就是因爲他們是新科進士嗎,難道就一定要學習前朝給他一個縣令去做,這是我大宋不是前朝。” 趙旭的話說的有點重了,不過王溥又沒有私心他都是按照自己內心想的,直接說了出來。 “可是這樣未免顯得我們對這些讀書人太不重視了,是不是有損我們大宋的威名呢?” “哈哈哈我大宋的威名不是靠這些人給出來的,只要他們有才能自然會慢慢的得到重用,如果沒有才能即使給他們當朝一品也是沒有的。” “而且縣丞的職務只不過是讓他們好好的鍛鍊一番,這樣將來才能更加好的爲我朝廷服務,父皇不知道兒臣說的可對。” 趙旭最後又將皮球踢給了趙匡胤,趙匡胤直接站了起來:“還是太子深知朕意。” “朕就就是要你們這些新科的進士去下面磨練一番,自古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這樣你們才能更好的成長,告訴朕你們願意嗎?” “願意!”這些新科的進士卻是沒有一個人不願意,皇上那意思是我看重你們才讓你們去當個縣丞去磨練一下,一般的人我還不讓他去呢。 新科進士去當縣丞這是大宋第一次科舉的產物,不過以後卻是沒有了,這也成了絕唱。 因爲找到了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不過還是有人注意到了,趙匡胤並沒有說這次科舉的前二十名的人,皇上說的這些人都是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