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一門雙解元
是我孤陋寡聞了嗎?
王拱辰的驕傲,又不能讓他彎下腰去問這到底是何典故。
王拱辰的臉色,慢慢的變得蠟黃無比,一盞茶時間,兩盞茶時間,一直等了半柱香時間,就在王拱辰搖搖欲墜時,張唐卿站起來,嘩的一下把扇子收起來。
“既然對不出來,那就好好回家讀書吧。”
張唐卿一語雙關,一是諸葛亮的典故都不知道,學問不夠,二是說,你的學問不行,就別出來丟人現眼,回家好好讀書吧。
人羣給張唐卿師兄弟們讓開了道路。
“行了,都散了吧,沒看到開封府的軍巡使大人都親自過來了嗎?”
“張大人,能否告知在下,下聯是什麼嗎?”
“不能。回見。”
張唐卿一行人慢慢往家裏走去,路上,李文進湊到張唐卿耳朵邊上,問道:“你說的是諸葛亮?可六出七擒是什麼鬼?”wωW.八七柒ZW.℃ΟM
張樂也說道:“就是,還有五丈原四十九盞燈是什麼意思?難不成,諸葛丞相還要做法嗎?”
張唐卿笑而不語,孫敬雪可不是好惹的,一下跳到張唐卿身上,摟住張唐卿的脖子問道:“說,到底是何典故?”
“下來,下來,壓死我了,快點。”
“不說我就不下來。”
“下來我就說。”
孫敬雪跳下來,幫着張唐卿整理了一下衣服,笑着問道:“六師弟,現在說吧。”
“話說當年孟獲作亂,諸葛丞相率軍出征,玩了一出七擒孟獲,徹底把孟獲收服。”
“等等,等等,諸葛丞相何時七擒孟獲了?”
“笨死了,這叫演義,演義懂不懂?”
李文進等人愣住了,“天啊,敢情是你編的故事,拿着故事出對子,讓王拱辰對?”
孫敬雪摸着額頭,“蒼天啊,大地啊,王拱辰估計想一輩子都想不到,這是個話本小說。”
“我管他呢,他不是很牛嗎?那就自己想吧。”
衆人集體鄙視的看着張唐卿。
張唐卿終究要爲自己編了個故事而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夜幕降臨,師兄弟一起慶祝通過鎖廳試時,黃壽拿着一堆名刺進來。
“大人,這是官家的信,這是使相大人的信,還有趙允讓趙大人,荊王、晏相公等人的親筆信。”
張唐卿放下酒杯,摸不着頭腦,問道:“都給我寫信是個什麼鬼?”
張唐卿拿起趙禎的信,趙禎信裏就一句話,“下聯是什麼?”
還是人家晏殊,洋洋灑灑兩頁紙,除了問什麼是六出七擒和五丈原是什麼典故以外,還對了一個下聯,只不過對的驢脣不對馬嘴,好幾個典故拼湊起來,湊成了一個數字聯而已。
至於李迪等人,都是在問典故。
荊王趙元儼則直接問,你手裏是不是有什麼孤本歷史?
李文進等人紛紛大笑起來,“活該,你自己編故事爲難人,現在好了,看看你如何向官家和諸位大人交代。”
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對聯,就要解釋典故的出處,如何解釋?難不成要寫本小說出來不成?
張唐卿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
反正榮寶齋印書局的業務比較單一,幾乎都在圍着《天聖字典》打轉,爲了防止把其他印書作坊擠死,張唐卿一直壓制着榮寶齋書局,不准他們踏入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過的書籍業務。
既然如此,那就把《三國演義》搞出來,讓印書局再開拓一塊業務。
反正他們幾個人閒着也是閒着,距離春闈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呢,來得及。
張唐卿把酒杯當做驚堂木,一拍,“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師兄弟和黃壽等人,聽得入了迷。
一直說了半個時辰,張唐卿才大體把三國演義的核心內容講了一遍,“諸位師兄弟,《三國演義》能否面世,就看各位的了。”
李然林一把拉住張唐卿,“什麼意思?什麼意思?你讓我們幫你寫話本小說?”
“不用你們自己動筆,去大街上拉一幫窮書生幫忙,你們每個人負責一段,最後綜合起來,不就是一本小說嗎?”
“不行,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春闈,時間緊張。”
“不耽誤你們讀書,只要照應着他們寫出來即可。”
好說歹說,在張唐卿付出了萬花樓十日遊的代價後,李文進等人才勉強答應下來。
四天後,益都縣來人,告知張桂山摘得青州府發解試解元,張桂山已經動身前往開封,預計在臘月二十左右抵達開封府。
張唐卿之父喜得青州府解元的消息,在開封府傳開。
“天啊,一門雙解元。”
張唐卿看着家裏的喜報,差點就喜極而泣,看來,父子對韻這本書,對張桂山的幫助非常大。
因爲今年的發解試比往常晚了一個月時間,所以,舉子們進京的時間非常緊張。
像是柳永,雖然他的父親在沂州做官,但是柳永必須回原籍參加發解試,而柳永的原籍在廣南東路,兩三千里的路途,至少要走將近一個月時間纔行。
每日,張唐卿師兄弟幾個人都要去榮寶齋看一看話本的進度,對有些不合理的橋段,要進行刪減修改,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味道。
回到家,張唐卿還要應付一妻二妾和妹妹,每天不說的口乾舌燥,堅決不讓張唐卿睡覺。
尤其是蘭子,癡迷的茶飯不思。
反倒是王柔三女倒是比較客觀,尤其是在講到一些不符合歷史的地方時,總要指出張唐卿歷史的錯誤。
每次,張唐卿無奈的說道:“娘子們,這是話本,話本,不是歷史書。”
三女這纔再次坐下繼續聽。
天氣更加寒冷了,外地的舉子,已經開始紛紛抵京,開封府的文會多了起來。
張唐卿師兄弟每日都會接到好幾個文會的邀請。
要論當今大宋誰的名聲最響亮?自然是松林六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