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半藝之緣
到底是什麼呢?
林白軒又重新回到了藏有五色神光的山洞。
山洞已經真正成了一個空蕩蕩的洞穴,蜈蜂袋被趙公明取走修復,五色神光則放在自己的識海紫府中。
“剛纔我和趙公明道兄對答,隱隱約約有些感應,當時忙着對付那些倀鬼,一時竟然忘記了……”
他反覆思索,回憶自己遇到趙公明之後的一舉一動,終於想起了一個細節。
當時倀鬼出現,自己順口問了一句“嶗山不是神仙之地嗎?怎麼還有這麼多山賊盜匪?”
而趙公明則回答“或許這裏的神仙較爲迂腐……”
而就是在說出這一句話的時候,林白軒心中忽然一跳。
以他太乙金仙的修爲境界,又怎麼會突然心血來潮?
必然是冥冥中有所牽引!
趙公明取回了前世中的部分法力,卻並沒有達到太乙玄境。對天地的感應程度,應該遠遠不如自己。
“有什麼在吸引着自己……”
天色漸暗。
林白軒踏風飛起,睜開神眼,在嶗山上反覆搜尋。
夕陽斜斜射將下來,把偌大的嶗山都鍍上了一層瑰麗的金黃。
在極東處的臨海小峯上,高大的喬木樹冠中,一團小小的白氣氤氳若隱若現,引起了林白軒的注意。
“有幾分仙靈之氣,卻也不算深厚!”
他目光轉處,遙遙見到山道上有一個書生,正揹着小包袱迤邐而行。看他前進的方向,分明就是那露出仙靈之氣的方位。
林白軒心念一動,徑直去尋找趙公明掉下懸崖的位置,找到了那個摔得七零八落的行李包裹。
他隨手撿了幾件東西,胡亂打包成團,往肩頭上一甩,又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青年。自己看了幾眼,笑道:“如今也去當個求仙之人!”
隨即身形一晃,在山谷中已經失去了蹤跡。
王化生已經整整走了四五個時辰。
可憐他只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平素又是嬌慣懶散,此時走了三四十里山路,早已又累又渴,徑直走到一塊山石坐下,捶着痠痛的大腿。
他從包裹裏取出乾糧清水,吃了幾口,忍不住自語道:“都說嶗山裏有仙人,爲什麼我走了這麼久的路,卻一個仙人都沒有見到?莫非是我沒有仙緣?”
擡頭見到山峯還有老遠的路程,眼見天色漸漸暗了,隱約又聽到山裏有狼嚎聲響起,王化生不由得打了退堂鼓。喃喃道:“若是有虎狼把我叼走,豈不是白白丟了性命,惹人嘲笑……”
忽聽到山道中有人唱歌,細細聽去,竟然是一首從未聽過的曲子。
“紅塵多可笑,
癡情最無聊,
目空一切也好。
此生未了,
心卻已無所擾,
只想換得半世逍遙……”
王化生轉頭看去,只見一位身穿粗布衣衫的年輕人,揹着一個大包裹,鼓鼓囊囊不知裝着什麼東西。安步當車,昂然直上山峯來。
見到有人上山,他不由得大喜,急忙迎上前去,施禮道:“有禮了!”
那青年停下腳步,叉着手,也不行禮。笑道:“書生哪裏去?”
王化生解釋道:“我從小就羨慕仙術,聽說這山裏有神仙,所以前來尋仙訪道,希望能夠學習道法!”
青年笑呵呵的說:“巧了,我也是打算來求仙問道的,咱們可以一同上路!”
二人結伴而行,有了照應,王化生也不由得多了幾分精神,當下互相介紹了一番。輪到那青年時,他卻笑道:“我姓步,也是從小都羨慕仙人的本事,所以起了個名字叫知仙。”
聽到是同道中人,王化生不由得大讚道:“知仙?這個名字果然極好……”
二人一邊閒談,一邊登山,不知不覺來到一座道觀前。
這道觀隱在山林間,古木森幽,重重掩映,清泉長流。山峯如削玉染黛、凌雲摩霄。又有鶴、龜、虎等山石,或鍾靈毓秀,或突兀奇峭,或虎踞龍蟠,形態各異呈奇獻巧。
二人站在道觀外,王化生猜測道:“莫非這裏就是仙人住地?”
那青年笑道:“既然來了,進去看看也好!”
走進道觀,王化生一眼見到大殿中坐着一位老道,白鬚長眉,年紀極大,寬袍大袖,相貌清奇,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眼神卻是極爲清澈。
他急忙施禮道:“見過老神仙!”
老道看了他一眼,笑道:“我不是什麼神仙。”
王化生卻不肯放過,急忙說:“仙長樣貌高雅,舉手投足之間不帶半分煙火氣,如何不是神仙?”
老道不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隨即便問起二人的來意。
王化生口快,將來意竹筒倒豆子一般敘述一番,隨後跪在老道面前,懇請他收自己爲徒。
那老道打量了王化生幾眼,微笑道:“看你也算有幾分才氣。只是仙法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學成。恐怕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喫苦。”
“我能喫苦!”王化生急忙辯解,連連磕頭。
“罷了——”老道一揮手,一道無形的氣流將他託了起來,“看你心誠,就先留下吧。若是你真能喫苦,便教你一些法門也不妨!”
王化生頓時大喜,見到身邊一同前來的青年只是站在那裏笑,並不跪拜。便扯着那青年低聲說,“步小哥,這就是神仙,你趕緊拜一拜,請老神仙收你入門啊……”
“哦?對……拜師拜師!”看戲的年輕人這才反應過來,急忙賠笑道,“道長,也收我爲徒吧?我不怕喫苦,有的是力氣!”
那老道擡起頭來,在青年身上轉了幾轉,略帶疑惑之色,道:“貧道看不穿先生的來歷,想來也是無緣,不便收你入門!”
“我和王書生一同上山,他怎麼就有緣?”
老道搖頭道:“先生不知,這位居士實與我有半藝之緣,命該如此!”
半藝之緣!
林白軒的眼睛已經眯縫了起來。
看着這個書生和老道,加上這一句“半藝之緣”,他想起了一個後世流傳極廣的故事。
——嶗山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