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千三百七十一章 封國郡縣並行制
白虎點了點頭:“是的,但從根本上來說,秦國沒有建立起,以關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壓制關東的這種模式,其實包括之前的周朝,剛滅商時,對於如何處理關東之地,也是很頭疼,甚至在開國時就爆發過三監之亂,以至於後面要在洛邑一帶放八師以鎮守。這關中和關東,隔着大山險關,天然就是隔絕的兩個地區,關東尚文,關中尚武,民風也是完全不同。秦滅六國,是關中政權對於關東的又一次勝利,但是勝利之後,如何治理關東,就成爲非常頭疼的問題,很顯然,秦始皇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他是採取了保留關東庶族地主自治權,讓他們代管基層,緩和矛盾的方式來完成了統一,可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玄武點了點頭:“你說的這個隱患,就是這些關東的庶族地主,根本不忠於秦國,甚至本身就是反叛的核心力量吧,他們和秦國的利益並不一致,甚至只是被迫歸降,但懷着仇恨,更懷着想要回到六國時代那種在基層鄉間呼風喚雨,爲所欲爲的時光,所以反而成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白虎微微一笑:“是的,秦國其實本國的國民,是幾百年來經歷了無數的融合之後才形成的,最早秦伯出關的時候,不過是一支贏姓小小的部落,族人不過數千而已,跟着當時佔據着關隴之地的犬戎打了幾百年,血流成河,死不休戰,才靠着更堅強的韌性笑到了最後,他們征服了大量的蠻夷,收爲國民,所以老秦的種類性格中,胡人的那種殘忍好戰,以力稱雄的理念,是被廣爲接受的,這就是秦國給視爲虎狼之邦的原因。”
“但秦國雖有蠻夷的狠勁,卻缺乏文化,尤其是在治理之上,出了大問題,所以即使開國幾百年,秦國仍然野蠻落後,上層宗室也是自相殘殺,內亂不斷,這讓秦國雖然佔據西陲關中,但並不被中原諸侯所重視,戰國初期,甚至一度有被魏國消滅的風險,這也是促成秦國變法圖強的原因。”
“商鞅變法,讓以前一盤散沙,好勇鬥狠的秦人,從此有了紀律性,不敢再勇於私鬥,怯於公戰,而戰勝後得到的好處,哪怕是當個村長,里正之類我們根本看不上的好處,對於秦人來說,也是足以讓他們不惜性命去沙場搏命的,所以,商鞅清楚地摸透了秦人的性格,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完成了變法,也讓整個秦國從上到下,變成了徹底的戰爭機器,燃燒了自己的同時,也毀滅了天下。”
玄武嘆了口氣:“說得不錯,有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其實就成爲了一個強大的戰爭軍國,一步步地向外擴張,靠了法術詐力,離間關東諸國,各個擊破,最後一統天下,但秦國是靠強力得天下,沒有仁政,也無文化,和關東的諸侯國,尤其是那些以士族爲統治和管理者的國家,有天然的矛盾對立,他們是把一切收爲國有,然後拿出來刺激秦人從軍拼命,國富而民窮,而關東諸侯,則是幾百年的財富積累,早就習慣了佔據關東的土地,人力,而關東的百姓,也習慣了這些庶族地主管理和統治他們,一旦秦人入侵,就會看成敵國入侵,拼死抵抗,就算秦國打下的地盤,也是抵抗激烈,玉石俱焚。如果一直是以這樣的打法,恐怕至少還要三四百年,秦國才能一統天下呢。”
白虎平靜地說道:“是的,戰爭是慘勝拿下,戰後的治理,如果是按新地政策這樣治,那遇到的抵抗會非常激烈,打個三四百年是起碼的,打完後還要移秦人過來當邊民,把當地人送到關中,讓他們融合成爲秦人,這些都需要時間,要讓關東人都接受秦制,視自己爲秦人而不是六國人,這個過程是起碼要數百年的。秦朝沒做到這點,就算到了漢朝,也花了很長時間,到漢武帝時期,纔算真正地平定了關東,讓天下人自認漢人,而不是以前的六國人。”
青龍笑了起來:“那是靠了平定七國之亂,還有就是漢武帝搞推恩令,分化瓦解了各個關東封國,收回的地方進行郡縣制管理,既立了威,又有制度跟進,這纔算解決了,而且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歷經百年,這些關東之民的身份認同,也是起了變化的,不再有什麼六國舊貴族,老君主值得他們效忠。”
白虎點了點頭:“是的,這是劉邦的高明之處,立國之初,關東之民對於關中人的敵意極大,不僅僅是對秦國的敵意,也是對他們視爲蠻夷,野獸的整個秦人,在他們眼裏,這些人就是犬戎,野獸,不願意接受他們的統治,包括制度,但劉邦也深知,大一統是大勢所趨,回頭象項羽這樣再搞分封,只會再次天下大亂,天下的百姓,尤其是關東百姓是不願再回到諸侯林立,戰爭不斷的時代,所以,改爲漢朝,漢人來統治他們,是可以接受的,於是,劉邦分封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們,到關東爲藩王,鎮守各地,表面上看維持了封國制度,但實際上,派出國相,監視諸國,讓這些國家的一舉一動,盡在長安的朝廷掌握之中,這樣讓天下即使重開內戰,也仍然是劉漢天下,不得不說,這是個非常高明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