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魏天祥
宰相派官員自然是堅決反對。
這魏天祥乃三代老臣,其名望深厚無比,讓他做兵部尚書,日後朝中宰相派官員再想一言堂只怕是不可能了。
然而面對着衆多官員的反對,夏龍淵只是一句話就讓他們閉上了嘴。
“爾等還想再扶持一個謝晉上位嗎?”
一聽這話,文武百官無不噤聲。
如今謝晉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京城中凡是與謝晉有關係的人無不忙着撇清關係。
夏龍淵此言一出,他們要是再繼續阻攔,只怕真得被扣上一個與謝晉勾連的罪名了。
“全憑陛下聖心獨斷!”
看到衆人低頭,夏龍淵這才下旨起復魏天祥,同時封他爲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傅。
當這一道旨意傳出之後,魏天祥派的官員無不歡欣鼓舞。
……
與此同時,燕春樓中。
“燕王殿下,老夫此次能夠起復,還得多謝殿下!”
包間裏,剛剛還朝的魏天祥正與楊凡對坐飲談,只見魏天祥舉起酒杯,滿臉感激的看着楊凡。
楊凡笑着搖了搖頭。
“魏大人誤會了,大人能夠起復,都是因爲陛下慧眼識珠,聖心獨斷,本王一個即將外放的藩王,如何能讓你起復!”
聽到這話,魏天祥只是笑而不語。
能夠再次起復,他自然感激陛下,但他深知,真正令自己起復的,乃是面前這位看似在朝中毫無實權的燕王殿下。
別人不知道楊凡的本領,但魏天祥一個三代老臣,豈能看不出來。
而且當初被人誣陷,被衆臣排擠出朝堂之時,只有楊凡在十里坡爲他送行,同時鄭重的告訴他,讓他留得有用之軀,等待日後朝廷起復重用。
正因有他這一句話,魏天祥才絕了一死以證清白的心思,三年來臥薪嚐膽,等待着再次被朝廷重用。
如今迴歸朝堂,就能官至兵部尚書,除了楊凡相助,魏天祥想不到第二個可能。
待兩人酒過三巡,魏天祥這才重新開口問道。
“燕王殿下,如今老夫做了這兵部尚書,不知殿下可有何需要老夫襄助的?只要燕王有需要,老夫必竭力達成。”
魏天祥滿臉誠懇之色,目光灼灼的盯着楊凡。
他這副模樣,顯然是想要報答楊凡。
而如今他身爲兵部尚書,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換做任何人,聽到他這番話,只怕都會激動無比。
只不過楊凡卻是搖了搖頭。
“本王沒什麼需要魏大人相助的,魏大人若真有心,那本王只有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
魏天祥連忙追問。
楊凡微微一笑。
“恪守本心!”
恪守本心?
魏天祥愣了一下。
楊凡的要求就這?
看楊凡沒再多說,魏天祥忍不住問道。
“殿下,老夫是真心的,殿下但凡有所求,儘管提出便是。
對了,殿下不是三天後就要前往兗州賑災了嗎!
當時謝晉百般阻撓,害得燕王殿下只能帶千人隨行護衛。
現在老夫爲兵部尚書,可爲殿下重新安排,至少也得安排上萬大軍護衛纔是!”
聽到魏天祥的話,楊凡搖了搖頭。
“當初只要千名親衛軍護衛乃是本王親自提出的,如今本王豈能再更改,魏大人無需擔心本王,本王只期待魏大人還朝之後,能夠恪守本心,時時爲大夏着想!”
見楊凡真不是在說客套話,魏天祥便站起身來,對着楊凡深深一拜。
“燕王殿下品性之高潔,下官佩服,還請殿下見諒,老夫剛纔這番話存了試探之意,如今看來,是老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楊凡將他扶了起來。
“無妨,魏大人擔心本王助你起復是別有目的很正常,魏大人能夠始終爲我大夏着想,本王欣慰還來不及,又豈會介意。”
聽到楊凡的話,魏天祥更是深感慚愧。
同時他心裏也深深堅定,自己絕不能辜負了燕王的期待。
就在這時,包間外響起了輕輕的叩門聲。
“王爺,宮裏來人,請您和魏尚書入宮一趟!”
聽到這話,魏天祥忙看向楊凡。
陛下怎麼會同時召他們兩人一起入宮?
楊凡卻是很快就猜到了原因,隨後對魏天祥說道。
“魏大人,既然陛下有詔,那咱們就一起入宮吧。”
魏天祥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點了點頭。
兩人避開衆人視線,從後門離開。
而在門外,一輛外表低調無比的馬車正停在此處。
當看到駕車之人的模樣之後,魏天祥頓時面露訝色。
“王大監!”
作車伕打扮的王大監微微一笑。
“燕王殿下,魏尚書,陛下還在宮裏等着呢,還請上車!”
聽到這話,魏天祥這才忍住了追問的想法,急忙登上馬車。
很快王大監便趕着車往皇宮而去。
沒過多時,三人便進了御書房。
“參見陛下!”
御案之後的夏龍淵看到兩人,立刻便擺了擺手,示意他們不必多禮。
隨後夏龍淵拿出一份奏摺。
“燕王,魏尚書,如今兵部衆多要職空缺,這是朝中衆臣推薦的名單,你們看看,可有可用之人?”
一聽這話,楊凡擺了擺手。
“此事本王沒有發言權,還是由魏尚書參謀吧!”
看楊凡不願意沾手此事,夏龍淵也沒有強求,而是讓王大監將奏摺交給了魏天祥。
他也想趁機看看,魏天祥的識人能力如何。
至於魏天祥的辦事能力,夏龍淵已經見識過了。
昨日魏天祥才領旨還朝,結果一天不到,原本還羣龍無首的兵部就重新恢復了秩序,許多積壓的事務也一掃而空。
如此能力,自然讓夏龍淵滿意。
他若是還有識人之明,那夏龍淵就得直呼撿到寶了。
魏天祥也知道這算是陛下對自己的考校,所以並未推脫,接過奏摺便看了起來。
名單上大概有十來個人的名字,朝中老臣和新進士子皆有。
“焦文選,此人乃是元昭七年進士,資歷夠了,但此人乃是庸碌之輩,不足爲用也。”
“梁少爲,三年前的新科狀元,能力與名望皆足,可堪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