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陳景恪的成長
羣臣商議之後做出一個決定,派出一支使節團去一趟高麗,試探高麗王的態度。
高麗推崇程朱理學,朝廷決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讀書人前往高麗做學術交流。
誰都知道,這支隊伍是去遊說拉攏高麗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
雖然覺得宗主國這麼做有點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過來求高麗一樣。
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最合適的辦法。
如果能靠遊說安撫住高麗,相當於是省卻了幾十萬大軍。
於是朝廷很快就組建了一支三百餘人的使節團,其中有官吏,有隨從,有讀書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滿意,號召民間有才學的大儒前往交流學問。
然而響應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於去和蠻夷交流,認爲是對自己的貶低。
有些則是惜命。
大明這麼大張旗鼓的行動,北元會不採取措施?
到時候人家來個當街刺殺,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還是不去的爲好。
這讓朱元璋非常生氣,對程朱門生也徹底失望。
雖然之前陳景恪一直貶低程朱門生,但朱元璋還是將信將疑的。
畢竟程朱理學那一套,太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了。
然而現在他終於知道,什麼叫道德標兵的雙標了。
靠這些人來治國,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樣了。
如果他沒有見到過陳景恪描繪的世界,或許會將程朱理學奉爲圭臬。
現在……罷了,大明要走屬於自己的路。
但總有人會站出來當逆行者,成爲那一縷光,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來。
並發表了一篇文章。
這次他沒有噴任何人,只是詳細講述了儒學是如何成爲顯學,又如何成爲唯一顯學的。
孔子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教導出了無數的學生,又周遊列國宣揚學問。
無數先輩斬荊披棘纔有了儒學的顯貴……
之前的儒生上馬能戰,下馬治國……
我等身爲儒家門生,當效仿先賢廣播學問……
最後表示,他將親自前往高麗,踐行聖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幾個人罵他沽名釣譽,儒家大多數人罕見的保持了沉默。
隨後不久,前去鴻臚寺報名的儒生就開始變多。
一個月後人數達到了六百餘。
看到這份名單,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興盛千年,還是養出了一些血性男兒的。”
“這些人回來之後,統統要授官重用。”
陳景恪也附和道:“儒家從來不缺仁人志士,否則也不會爲歷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要想辦法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朱元璋點點頭,道:“我給高麗王下一道嚴厲的旨意,讓他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陳景恪說道:“用處不大,高麗王不敢違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訴李成桂,若使節團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問。”
朱元璋眉頭微皺:“這樣會不會將李成桂逼向北元?”
陳景恪搖頭,自信的道:
“不會,李成桂很聰明,他知道北元已經是強弩之末。”
“就算有高麗支持,也不過是多支撐兩年而已。”
“必然不會拿身家性命,去賭北元創造奇蹟。”
“而且他是個有野心的人,跟隨北元他永遠都只能當高麗王的臣子。”
“只有大明奪回遼東,他纔有兵變成爲高麗之主的機會。”
“而且我們還能進一步,離間他和高麗王的關係。”
朱元璋問道:“哦,如何離間?”
陳景恪露出一個陰惻惻的笑容:
“咱們不是要私下,散佈高麗王非恭愍王血脈之事嗎。”
“將謠言散佈出去之後,再將黑鍋扣在李成桂頭上。”
“就說他想造反,才故意散佈的謠言,想動搖高麗王的地位。”
“到時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緊大明的大腿。”
“您讓他保護好使節團,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陰險,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陳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誰啊。”
一支千餘人的使節團,就此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給了他們兩個任務,其一是和高麗讀書人交流,宣揚程朱理學。
其二就是宣揚《華夏簡史》,重申大明和高麗的宗藩關係。
使節團將會乘船去山東青州,在那裏乘坐水師戰艦前往高麗。
在出發前,陳景恪去見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說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就是程朱門生,保證壞不了朝廷的大事。”
說到這裏,他臉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給你說一件事情,希望伱能想辦法解決。”
陳景恪正色道:“請說。”
方孝孺嚴肅的道:“人殉,民間時有人殉之事發生,希望你能遊說陛下廢除此暴政。”
陳景恪有些驚訝:“人殉,那不是早就廢除了嗎?怎麼還會有?”
“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權貴才能使用,民間竟敢有人這麼做?”
方孝孺搖頭道:“不,並沒有明令禁止人殉,只是有些朝代約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漢唐時期就推崇陪葬制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間,私下使用人殉者雖然越來越少,但也時有發生。”
“只不過都是私下行爲,沒有被歷史記錄而已。”
“遼、金、元乃蠻夷立國,保持着人殉制度,他們的行爲使得人殉之風復熾。”
“大明也繼承了這一行爲,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宮女宦官全部殉葬。”
“齊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餘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間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戶死後,會將寵妾、奴僕殉葬。”
“還有些會購買奴婢、孩童殉葬……”
“據我統計,每年都有數千人因此而慘死。”
陳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呂氏暴斃,宮女太監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爲只是朱元璋殺人滅口罷了,沒有往人殉方面想。
至於齊王朱榑,因爲葬禮是在他封地舉行的,陳景恪沒有參加並不知情。
現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惡政。
每年數千人,看起來不多,但他們的死法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想到這裏,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會勸諫陛下。”
“此等惡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