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側重點不同

作者:一語不語
貢院。

  一場代表大明最高水準的公務員考試,正在進行中。

  第一場,四書文、經義。

  考棚內,一名監考的兵士從考棚臨近柵門的地方往裏面走,見一人正用手撐着頭髮呆,等他回來時,發現這個人還在那發呆,連眼睛都一動不動。

  “奇了怪了!”

  兵士小聲在嘀咕。

  進場的時候,衙差和兵士都清楚看到,這位考生是靠錦衣衛給開路佔號舍的,位置最好,靠邊第二個,不佔第一個是取不出頭的意思,這樣晚上休息的時候風也不至於太大。

  兵士心下納悶,只以爲這個考生是跟錦衣衛有什麼牽扯,或是軍戶之類的,家裏有人給來佔個位置。

  隨後兵士又往裏面巡場去了。

  這個人自然就是張周。

  貢院之外的朝堂內外,在爲西北的戰事出謀劃策,皇帝發愁,大臣也要跟着分憂。

  而張周則在研究……自己所面對的題目,到底哪些題可能會涉及到“鬻題”。

  他跟普通考生的着眼點顯然不同。

  這次考試,時間可算是充裕了,第一場就能考個三天,所帶的“資源”非常齊備,不但食物都是最好的,還帶了木炭,是宮裏用的紅羅炭,絕對的無煙無味,取暖效果一流,這邊連粥都帶着桂圓蓮子……就問這條件誰能比!

  條件是好了,但做題的時候,明顯就有點心不在焉了。

  一上午,他都沒有動筆。

  面前是三道四書文大題,《論語》、《孟子》各一道,還有一道是《中庸》題。

  《論語》題看起來比較淺顯一些:“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意思是,孔子說,能熟練背誦《詩》三百,給他官職讓他處理政務,結果不行,派他去出使四方,也不能獨立應對外交事宜。那問題就來了,讀書雖然多,有什麼用呢?

  這講的是學以致用。

  張周琢磨了一下,這道題不像是程敏政出題的風格。

  聽起來倒好像是李東陽在諷刺程敏政光會死讀書,不會做官,程敏政除非是缺心眼以爲自己處理公務很擅長,不然不會拿自己的短板來出題,這道題要牽扯到鬻題……不現實。

  第二題,《孟子》題:“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這意思是。

  孔子說:“弟子們聽好了!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雙足,其實取決於每個人自己。”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爲,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正是這個意思。

  張周仔細分析了這道題出題的用意。

  這道題明顯出得有點“偏”。

  總的來說,大明的科舉出題,基本都是“仁義禮智信”爲底子,講仁講禮法的題目最多,因爲《論語》和《孟子》兩部經典中,論述仁和禮的內容最寬泛,也是最着重筆墨。

  第一道題或還有勸學致用的意思,相對能保守一些。

  而第二題,則開始有悖於修心的原則,涉及到天作孽和自作孽的問題,張周想了想,難道這是在暗示張家兄弟自作孽不可活?還是在說我呢?

  連朱熹《孟子集註》中,都說明其意:“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於存亡之着。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大概有點宿命論的意思。

  從出題人的角度來分析。

  張周覺得,第二題的論述方向,仍舊是李東陽鍼砭時弊的風格。

  ……

  ……

  會試三場考試,以第一場的四書文大題爲重,在最後錄取中所佔權重最高。

  而三道四書文大題,又以《論語》和《孟子》題爲重,這兩道題,張周都覺得像是李東陽所出,那程敏政其實在這次會試的兩個主考中,已處於很弱勢的一邊,這對程敏政來說並不是好事。

  同爲主考,程敏政沒有佔據出題的主動權,在最重要的兩道題上,都是由李東陽來出。

  可回頭那些小題一旦出得有偏頗,有心人便會針對於他……

  光是從這兩道題,即便還不論五經題目,以及後兩場要出的題目,尤其是第三場的策問,張周就能感受到,程敏政捲入鬻題的可能性仍舊非常之大。

  主因還是在於程敏政學問高名聲大,卻沒有融入官場核心圈子。

  光看這麼一次出題,重要的題目都由李東陽來出,而他只負責出一些邊角料一般的小題,就能體現出這一點。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