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君臣利益的平衡點
但現在省了。
因爲已經有人提前進言,皇帝還採納了,並將建昌伯看押到了詔獄。
朝議。
朱祐樘到來之後,臉色不冷不淡,好像很多事他是早就料到的。
別人對張周沒自信,但他卻深信不疑。
“諸位卿家,川蜀的建昌衛剛發生了地動,因爲消息很遠,道路不便,以至於到今日一早纔有奏報,不知諸位卿家對此有何見地?”
皇帝倒也有耐心,上來先要聽大臣的意見。
劉健問道:“災情可是嚴重?”
朱祐樘嘆息:“不重,但也有房屋傾塌,朕準備着令四川布政使司派人前去賑濟,做好安民之事。”
“陛下寬仁爲民,是爲百姓之福。”劉健說完,在衆目睽睽之下退回到臣班。
君臣都看呆了。
你劉健出來就說這麼兩句風涼話,就算是你的“見地”?
你還真是言辭犀利!
朱祐樘又等了一會,見遲遲沒人再出來發言,他心中不由帶着幾分不爽。
平時發生災害,不讓你們發表意見,你們一個個都會出來以災情各種聯繫,把一切災害說得好像都是朕用人不察,或是朝中昏暗所致,當初京城久陰不雨,都說是因爲程敏政私德敗壞所致,最後朕還罷了程敏政的官。
現在讓你們說,你們又都不說了?
朱祐樘道:“諸位卿家,你們看這件事,是否有可能,是因爲朕寵信建昌伯,令建昌伯驕縱生事,於地方擾亂民生所致?”
你們不說,那朕就替你們說了。
反正也沒什麼好隱晦的。
大臣們聽了這話,其實都想笑。
陛下,您都知道我們要說什麼,那還問?您這總結得不是很清楚明瞭?
刑部尚書白昂走出來道:“陛下,建昌衛地方禍亂者,應當由地方官府、衛所擒拿法辦,並查問其背後主使之人!”
文官也不能貿然就說,地方上打着張延齡旗號的人,就一定是張延齡的人,也有可能是有人冒名。
讓皇帝查,體現出他們文官是講實事求是的,不會亂冤枉好人。
朱祐樘點頭道:“是該查,不過先前建昌衛指揮僉事,行指揮使事的彭泉,調查也算是清楚,這件事多少都跟建昌伯有關,據說還有雙方交通的人證物證。”
大臣一聽就急了。
感情先前就已經有罪證了,但陛下您就是不說,還讓東廠和錦衣衛去拿人?
簡直是不講理啊。
“朕讓彭泉到京師來,就是爲了跟建昌伯對質,朕先前不是已將建昌伯收押了嗎?”
皇帝接下來的這番話,又讓在場的大臣將心中的怒火平息了些許。
想想也對。
不管皇帝捉拿張延齡的原因是什麼,但至少皇帝提前辦事了,還有就是彭泉也還沒正式關押詔獄或有司牢房,也沒經過審問,也不能說皇帝就是想要爲難彭泉。
“朕是寵信建昌伯,但做事也講求分寸,尤其是不能逆天意而爲……”
說這個,就是告訴大臣,朕法辦張延齡還真不是因爲張延齡做了錯事,是因爲提前有人告訴朕老天要發怒,朕也是逼不得已。
謝遷實在聽不下去皇帝這些廢話,他走出來道:“那陛下,不知該如何撥亂反正?是否該對始作俑者,明正典刑呢?”
一羣大臣都在往謝遷身上瞄。
一個個想說都不敢說,但其實心裏也挺佩服謝遷的。
還是你老謝敢胡侃啊,還明正典刑?沒聽陛下找這麼多借口,還是在爲他小舅子說情?
不會皇帝一扭臉就說,把張延齡關押這幾日,讓他自省,懲罰的目的已達到,現在既然地動已發生,就可以罰他幾個月俸祿讓他回家繼續面壁思過?
以皇帝的尿性,這是十分有可能的。
而且能到這一步,其實已屬不易。
朱祐樘道:“這也正是朕想問諸位卿家的,如何處置建昌伯,既能平息上天的怨怒,又能給世人一個交代,讓其得到應有的教訓,再是讓……朕心中好過一些?”
即便皇帝沒說怎樣纔是“心中好過”的標準。
但其實也等於是讓大臣知道,他還是不想懲罰張延齡。
好過……大概的意思是說,結果別讓皇后借題發揮太厲害,咱最好還是能找個平息輿論的方式,小懲大誡,便算了。
大臣中當着皇帝的面,就開始小聲議論開。
這是皇帝給他們出的一道題。
懲罰張延齡這件事,必須是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達到最有利結果。
從朱祐樘的角度,雖然張周已有建議,罰張延齡去西北從軍,但始終皇帝不能親自提,還要大臣來說……
否則皇帝說自己不是包庇張延齡,別人也會當他是在包庇,讓張延齡去西北從軍的提議,也會被大臣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