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內相和外相的談判
若這是最終結果,那還讓司禮監四個太監來跟他們內閣開什麼閉門會議?
蕭敬道:“但張先生又提及,他目前並不想掛實職的都督府職位。”
說到這裏。
劉健三人馬上都意識到張周的“高明”。
三人隱約都在想,這小子也自知現在雖然得皇帝寵,可要是進了都督府,所面對的就不再是一羣對他巴結的勳臣,而是一羣跟他爲敵的豺狼了,所以他也不放棄都督府的職位,只是暫時不要“實職”,相當於是讓皇帝賞賜給他個“寄祿官”,等到合適的時候再拿實職。
既算是把自己的功勞領了,目前又不得罪人。
一舉兩得。
“陛下說了,無論明日朝堂對他功勳的議定結果如何,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職位,已是要掛在他的名下。”
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這基本已是大明侯爵入都督府後所掛的職位。
武職,官從一品,僅次於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而平時掛都督銜的,多是大明的國公,而都督同知已經可以署理府事。
也就是說,現在張周武勳方面,已能確保有個從一品的都督同知,但爵位還不確定,文職照理說應該卸職……因爲張周的翰林院史館修撰職位,只是個從六品的文職而已,二者相差太大,且以大明領了高職必須要放棄低職的原則,張周也不該再兼領文官爵位。
就好像王越一樣,現在他就只是威寧侯,而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職位,已經給他卸了。
李東陽聽出問題的一些關鍵因素,他問道:“那意思是說,他只是掛個都督府的職位,仍舊在翰苑中辦事?”
“是的。”蕭敬道,“這既是陛下所想,也乃是張先生自己所願。”
李東陽道:“何解?”
蕭敬笑道:“陛下希望張先生能教導太子學問,若是授以實缺的軍職,張先生不得不分心,若是等太子將來成年之後,再授以的話……便不違背陛下唯纔是用的初衷。”
唯纔是用……
這個詞,多少有點傷了內閣三人的心。
“但一切都還要跟朝中大臣說清楚。”蕭敬道,“既是要留在翰林院中,若繼續以史館修撰,便不符合其身份,陛下的意思,是要即日擢升爲翰林侍講,爲方便張先生協同工部和兵部鑄造火炮等事,還準備委以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之職,是爲兼任,也無須打理公廨部堂之事。後軍都督府職位不變。”
大明後軍都督府,主要統轄京師到山西、宣府各處的衛所軍務等事。
讓張周當這個職位,看起來是不授以實缺的,但其實皇帝是想借此告訴近京師各鎮衛所的人,張秉寬是朕的心腹大臣,他負責京師周遭都司、行都司各衛所的軍務,隨時可以調遣他領兵上陣。
李東陽道:“若以兵部郎中兼領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職位,只怕是……於理不合。”
文武職一肩挑,相當於張周既當調兵的又當統兵的,還自己當裁判,如此一來大明將統兵和調兵的權限分開,其意義都被張周破壞。
蕭敬沒說什麼。
一旁的戴義開口道:“所以陛下才派咱家等人,與諸位閣老一併商議,看是否可開此先河,陛下也言明,所掛之職位除翰林侍講職位是爲實缺授予之外,其餘職位皆都領職而不入公堂,在職而不管公廨事,一切都只是爲了方便調度。若是三位閣老覺得不妥,或許陛下也只能讓張先生晉升爲侯。”
a或者b。
現在皇帝的意思,是讓內閣三人,替朝中文武大臣來選。
a就是晉升張周爲侯爵,並給予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職位,很可能還會給予帶兵的實權,讓張周“霍霍”都督府。
b是讓張周繼續當文官,主職是翰林侍講,可能會掛個詹事府左右春坊諭德或者中允之類的官職,教導太子,同時給予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的兼職,方便督造火炮,同時武職那邊掛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虛銜。
聽起來b的職位太寬泛,不好控制。
但說到底,如果選了b,那張周還是文臣,還在內閣三人的“掌控”之下,更重要的是張周的職權會大大降低。
內閣三人不由面面相覷。
他們很清楚。
看起來不好選擇,兩邊都不想選,但其實有第二種選項,已是“萬幸”。
按照一般道理來說,或者說換了一般人得到張周的功勞,直接選a就行,也沒有選b的困擾。
正因爲張周是大明新科狀元,考中狀元纔不過半個月時間,再加上張周還有心來當文官……這點很重要,也跟張周表現出卓越的爲人師表能力有關,讓皇帝覺得太子的課業少不了張周的教導,這纔有了b這個選項。
“留在翰苑,是好事。”劉健也不用跟李東陽和謝遷商量。
他可以直接代表三人,甚至是代表朝中文臣做決定。
武勳大概也要爲劉健的英明決定而歡呼……
還是劉閣老您深明大義,知道我們雖然推崇張秉寬,但也不想讓他來禍害都督府,若他進了都督府拿了實缺,以後陛下在都督府只知道有張周而不知道有我們,而且我們跟張秉寬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
就好像王威寧一樣……還是當兵部尚書的王威寧是我們所推崇的王威寧,若是他當了威寧侯……
最好還是死得遠遠的。
戴義笑道:“那劉閣老是同意,讓張先生繼續留在翰苑,並給予先前所說的職位?或者在其中,會有少許的變化,多是晉升之舉,若是到來日朝堂上再反對的話……”
“不會!”
劉健也明說了。
既然現在同意了,明天我們就會照這個說,就算有人不識相出來反對,我們也能利用內閣大臣的身份給他懟回去。
談判嘛。
最講求的就是說到做到,但也請陛下別亂來,說好就這些職位,別加得太狠就行。
戴義道:“話雖如此,但還是要提醒三位閣老,若是陛下明日在朝堂上,提出要再將張先生此戰的功勞給記下……放心,不爲文職的晉升,只爲將來賜給其爵位,也還請三位閣老不要反對纔好。”
別看選了b沒有選a,但偏頭關戰事結束之後,記賬的規則仍舊在。
皇帝現在的說辭,是說太子尚且年少,要等太子學業有成之後,再把張周委以重任。
但內閣三人知道,其實就是皇帝自己捨不得把張周調遣到別處,時刻想跟張周探討事情,留張周在翰林院當顧問,比直接塞進都督府領實缺更方便。
這次劉健稍微有了猶豫。
現在妥協,讓張周仍舊當文臣,卻還阻攔不了張周未來晉升爵位,劉健能感覺到他自己這邊很被動。
因爲等將來太子學業有成時,很可能他劉健等人都已經退下去,誰敢保證到時的內閣和朝中大臣,還有能力限制張周的崛起?
更可甚的是一種結果……
那就是張周自己從翰林院晉升高位,自己爬上翰林學士甚至是入閣了……
以目前皇帝對張周的信任來看,這似乎是時間早晚的事情,到時張周自己成了文官翹楚,指望張周限制自己?
讓他自斷後路嗎?
“可!”
劉健最後還是點頭。
這就是個取捨的問題。
劉健要思考的,是現在就晉升張周爲侯爵,對朝堂造成的破壞性太大,還是給他一堆虛職,讓他留在翰林院當侍講更好。
戴義笑道:“那此事便當是商定,咱家會回稟於陛下,也會告知於張先生。明日朝堂爲遼東軍將,還有張先生論功時,不要忘了今日所談的結果纔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