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不在於怎麼治,而是治不了
奉天殿內,沒他什麼事,他現在仍舊列在文臣之列,當天就是聽完一衆人的進言後,出了奉天殿就會跟蕭敬一起去乾清宮。
他跟別的大臣完全不同。
當天卻是皇帝跟內閣就《大明會典》攤牌的日子,因爲張周當天入宮時,已將他所編撰的《大明會典》成書,送到宮裏來,皇帝也不打算親自看,畢竟看不懂,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完成。
但事卻不能泄露出去,在朝議結束之後,劉健也得到吩咐,讓一起去一趟乾清宮商議事情。
“劉閣老,不知所爲何事?最近朝中可有大事,需要多番內廷商議?”
屠滽作爲吏部尚書,走過去好奇問了一句。
劉健等閣臣最近被皇帝乾清宮召見的次數有點多,屠滽作爲吏部尚書卻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他也想知道皇帝跟內閣之間在搞什麼名堂。
劉健不想回答。
如果被人知道《大明會典》由一個人修撰完成,剩下的人全都是擺設,別說是內閣三人,就連整個翰林院體系都要因此蒙羞,現在皇帝只跟他們幾個閣臣還有王鏊說了這件事,也是很給面子了,如果再讓屠滽他們知道……那就等於是將醜聞公之於衆。
謝遷湊過來笑道:“沒什麼大事,翰林院上下都在忙呢。”
“是啊,是啊。”
有大臣過來湊一臉,還在應聲。
翰林院忙嗎?
可能吧。
大明各級的官府,要說最清閒自在的,可能就屬於翰林院的官,都說那是清貴之所,一個個每天都無所事事,甚至點卯的事都不用做,跟別的衙門上下緊張的氛圍完全不同。
這邊說話被謝遷打岔,劉健也尋着機會出來,跟隨小太監一起往乾清宮方向走。
……
……
乾清宮內。
一整套的《大明會典》擺放在那,劉健到來時,張周已經跟皇帝談了好半天了,而且是談笑風生那種。
皇帝也不在書案之後,跟張周近乎是並排站着,一點架子都沒有。
劉健曾經也憧憬着皇帝可以跟他們文臣之間如此平等相處相待……但這不過是夢想,卻好像全都在張周身上實現了。
“劉卿家來了。”朱祐樘不等劉健施禮,便擡手示意他不用拘泥那麼多君臣禮數,“一早朝議之前,朕就派人告知過閣部,今日要找人校對秉寬所修的《會典》,但此事不能對外聲張,除了翰林王學士之外,最好只有一兩人蔘與其中,劉閣老可有想好找誰?”
劉健面色爲難。
這麼一整套書,說是校對,但其實是審查。
看這套書是否真的如張周和程敏政之前吹的那樣,到了可以直接刊行的地步,這麼費時費力的工作,涉及到考證等事,找一兩個人來……鬧呢?
難道讓我們內閣這三個老傢伙也參與校對?就算再加上王鏊,這工作量也大到驚人啊。
張周笑道:“劉閣老是否覺得人力不足呢?有關考證的事,在下特別準備了一份書卷,涉及到出處和循例的部分,應該能輕省不少。”
張周之所所以沒直接就把書拿出來,而是要先行準備,甚至還去問林瀚和程敏政的意見,更多是因爲有些法例、衙門涵蓋職責等,照本宣科容易,但畢竟是“口說無憑”,不能你說這個職位該幹嘛就幹嘛,需要有出處,沒有出處的則需要援引先例,比如說在正統、成化年間出過什麼事,當時朝廷用什麼辦法來解決,當時朝議有什麼結論之類的。
這是充分考慮到文官會挑刺。
本來雙方就不對付,現在張周還越權把翰林院的工作給幹了,等於說張周的下馬威越來越狠,文官那邊在窒息之前還是會想辦法掙扎一下的。
劉健道:“張侍講可真是思慮周詳。”
言外之意,你這是知道我們要給你挑刺,所以才準備這麼充分?
張周笑道:“哪裏哪裏,都是爲朝廷辦事,而且《會典》一書功在千秋,也並非在下一人的功勞,還需要翰苑的同僚通力配合。”
本來劉健還在想,以如何的方式去跟張周進行“談判”,把《大明會典》修撰的功勞給分出來,現在他看出來,不用他來提,張周已經主動提出來。
心裏不樂意,但其實還是鬆口氣的。
如果真由張週一個人把書給拿出來,而以皇帝對張周的信任,再找人勘校一番,發現張周的書到了可以刊行的地步……那翰林院的官員可以集體請辭了。
現在好歹雙方還留有餘地。
只是他現在心裏還在想,這小子是真這麼自信嗎?憑一人之力,就能把書給修好?他是幾時開始的?背後到底有誰在幫他?
朱祐樘道:“校對所需時間,還是不宜耽擱太久,兩天時間最多了。劉閣老可有想好找誰來參詳?”
不能帶回翰林院,大概的意思是要送去內閣值房。
劉健道:“請翰林侍讀梁儲。在楊廷和回鄉省親時,由梁儲代爲負責校對、修書之事。”
“好。”朱祐樘也沒徵詢張周的意見,往蕭敬那邊看一眼,“派人,傳梁儲入宮!”
……
……
一整套的《大明會典》,由司禮監派讀書房太監,六個人擡着,再加上前去監督的陳寬,一共七個人。
跟着劉健抵達內閣值房。
李東陽和謝遷看到這架勢,便知道皇帝和張周不是玩虛的。
書都給擡來了。
大概的意思,回頭就可以直接刊行。
“陳公公,您是否要留下?”劉健問一句,說這話其實就是在提醒陳寬,伱可以走了。
本就是皇帝派來的,還用你劉健問是否留下?
你既然問,就是下逐客令。
陳寬苦笑道:“咱家就近找地方先歇息一下,等那位梁翰林到時,再送他過來便是。”
“好。”劉健點頭。
如果有陳寬在,那內閣三人要進行討論就要有所顧慮,怕被陳寬聽去告知皇帝。
等陳寬出去之後,內閣值房內的氛圍好像瞬間輕鬆了許多。
謝遷笑着問道:“要不要去給事中值房調幾個人過來幫忙?”
劉健和李東陽都瞪他一眼。
“於喬,這都什麼時候了,這種玩笑不必開!”李東陽提醒,“是跟陛下提請讓叔厚過來?”
“嗯。”劉健點頭,“濟之也會同來。”
李東陽嘆道:“最好不要再讓外人知曉有此事,卻不知這書到底如何?”
“自己看吧。”劉健很是焦躁。
書到底是胡編亂造,還是說已達到極高的標準,再或是牽強附會等……都需要驗證之後才能定。
……
……
乾清宮內。
朱祐樘在送走劉健一行後,一點都不擔心他們能在張周修撰的《大明會典》中挑出毛病。
連程敏政都覺得無可挑剔,還有什麼理由去懷疑呢?
治國,朱祐樘非常倚重內閣鐵三角,但涉及到造學問方面的事,皇帝就很依賴程敏政這樣的大儒。
張周也覺得皇帝在這點上做得很好,至少做到了唯纔是用,連他自己,不也同樣是靠實力獲得皇帝信任的?
“秉寬,你看,這裏有一份上奏,說是烏斯藏今年又要來貢,聽說還派了兩撥使節,第一波已經入蜀,估計再有一個月便可抵達。”朱祐樘拿出一份地方上奏。
烏斯藏,也就是西藏。
以張周所知,烏斯藏曾在弘治八年遣使上貢,這是自正統末年之後,相隔幾十年後烏斯藏重啓上貢,大明對其禮遇頗佳,賞賜也很多。
歷史上烏斯藏也在弘治十二年兩次上貢,其實就是上貢得到回贈嚐到了甜頭,想多來幾次,隨後禮部官員以“一歲再貢非制,請裁其賜賚,從之”,意思是,你一年進貢兩次壞了規矩,要裁撤其賞賜,皇帝就同意。
隨後幾年烏斯藏就沒再來,一直到正德元年纔有下一次的上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