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壓身

作者:一語不語
劉健和謝遷都心說這話新鮮。

  因爲張周又要策劃出兵之事,皇帝又把朝廷帶入“戰時狀態”,內閣晚上又要留一人輪值,李東陽自告奮勇主動攬活。

  劉健趁着去跟李東陽商議輪值事宜時,特別還關切問道“你若不方便對外人言,私下裏談,不泄露便可。”

  李東陽笑了笑。

  以內閣三人鐵三角的牢固關係,李東陽當然不擔心自己告知劉健,會被劉健泄露出去。

  但他仍舊只是搖頭表示不能說“事關重大,且讖言之事本就是無稽之談,何必當真作準呢?或者過個幾日,也仍舊是太平無事。”

  或者?

  劉健心說,以前咱是都不把張秉寬的話當回事,但一件件都成現實之後,也該知道他的嘴真的開過光,你明知事有可能發生,且事態嚴重,卻故意說個半拉子,你李東陽應該不是那種吊人胃口的人吧?

  “嗯。”劉健倒是不勉強,“那賓之你早些回去,入夜之前便過來。有事再與你行商議。”

  ……

  ……

  李東陽離開值房後,劉健先把必要的制誥事,交給誥敕房中書舍人,並將人打發走之後,纔將謝遷叫到書桌前。

  二人坐下。

  謝遷明白劉健的目的,笑着道“賓之是有事想說不能說,欲言又止,大概關乎於他切身之事。是這意思吧?”

  “嗯。”

  劉健點頭,“我也思索良久,如今能跟他如此切身相關的,恐怕非孔家之事不可。”

  “哦?”謝遷顯然不這麼認爲。

  你劉健單就從李東陽欲言又止,就能猜出事跟孔家有關?事情的聯繫,是否太牽強了一些?

  劉健道“他不是不想說,而是怕事情真被張秉寬言中,事發後因他未提前言明,而令他人無端非議,而此等事卻又令他事前無從開口,事關乎到他的抉擇和立場,除了他跟孔家聯姻之事外,別的事會讓他態度如此反常嗎?”

  謝遷聞言稍微一琢磨,苦笑了一下。

  聽劉健一席話,最先覺得扯淡,但越琢磨越覺得有道理。

  “孔家,會有何事?卻能令他不明說?”謝遷反問道。

  劉健這次則無能爲力。

  縱然他是大明首輔,對於政治脈絡掌控非常到位,但就從李東陽一個欲言又止,也不可能進而聯想到是孔家老大孔弘緒居然會在家裏放火燒自家的殿堂。

  這題出得有點超綱。

  謝遷見劉健一臉嚴肅不回答,轉而問道“你說這事會不會在發生後,不太好收場?”

  劉健搖頭道“陛下既肯跟賓之言明,沒有藏掖,說明此事即便發生也不會危害到大明國本,非要說此事跟孔家有關,孔家如今叔侄二人都在京師中,莫非是有人要借他們叔侄的題,來發揮?”

  謝遷道“要不要我去跟東莊說說?”

  “不妥。”劉健當即否決,“你這是把賓之架在火上烤,他既肯告知我們有事,必定是顧慮到此事的影響,才未對你我言明,若貿然對外聲張,陛下會如何想?”

  謝遷又在苦笑。

  這出題的人不給答案,還不讓問,那我們在這裏瞎猜什麼?

  劉健又道“我想以賓之的智謀,也該料到,即便現在我們把他的話傳揚出去,也於事無補,或是事將發生於眼前,也或是他人根本無法料到背後緣由,說也白說。”

  “呵呵。”謝遷笑道,“那還真是會打啞謎。這賓之啊,學壞了,以後也別有什麼事都在他面前提,讓他也嚐嚐今日你我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焦躁!”

  “你啊……”

  劉健橫了謝遷一眼,二人心中倒也對李東陽沒什麼芥蒂。

  ……

  ……

  翌日朝議。

  當天是《大明會典》正式公佈成書的日子,臨近朱佑樘的壽誕,一部典籍也算是給朱佑樘最好的賀禮。

  當皇帝的既想有文治,也想有武功,還想在修書立作方面名留青史,而《大明會典》總結了以往大明所定的典規章程,算是大明官場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涉及到風俗教化等事。

  這樣一部書,對朱佑樘明君的名聲,可說是意義重大。

  書成。

  修書的功勞自然也一併下發,首功並不屬於張周,而是內閣三名掛名的總編撰,但因三人本就已位列宰輔,官職暫時不變,卻是朱佑樘當場言明會有嘉獎。

  所謂的嘉獎,其實朱佑樘心中已有定案,就是給三人加封少師等官爵,同時也準備賜玉帶和蟒衣。

  但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執行。

  三個總編撰功勞大,但也只是口頭表揚,實際獎勵沒下。

  在場大臣也都知道,這所謂的首功也不過是個幌子,真正有功勞,會升官的,還是下面那些真正幹活的人。

  “……加副總編撰翰林院侍講張周,爲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程敏政爲翰林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改國子祭酒兼禮部侍郎林瀚,爲吏部左侍郎;進翰林侍講梁儲,爲翰林院侍讀學士兼詹事府少詹事……”

  一次加官有五六十人。

  不過除了功勞比較大的這些,剩下的人多是要在未來幾個月慢慢擬定的,畢竟也不是說一股腦全升上來就行,一個蘿蔔一個坑,只先把重點的官職給安排好,剩下那些侍讀、侍講、修撰、編修的,則要一個個去把官職調動理順。

  在場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張周以修書的功勞,直接升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這件事。

  要知道這倆職位中,侍讀學士可不是什麼兼職的,是學士就是學士,這是在一個新科進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張周現在身上揹着的總制宣大軍務、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職位……

  說張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權勢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這麼說。

  當然張周若被調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給他正職的六部尚書或左都御史職位,連五寺正卿也夠嗆,多半是騰挪個六部侍郎給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爲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張周目前的功勞,做完了總制,回來當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們現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給了張周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職,那讓他回來再兼個禮部右侍郎的虛職,那就再合適不過。

  等於說,張週一回朝,就把他的權力給架空了,哪怕他繼續留在翰林體系,可能以後有晉升翰林學士甚至是入閣的可能,影響到大明中樞決策,但至少張周對朝廷的禍害,在短時間內會降到最低。

  ……

  ……

  當天朝議還不止《大明會典》成書和嘉獎。

  此事之後,朱佑樘又讓戴義將張周派兵去威寧海日常巡防的事,當衆公佈。

  因爲此消息前日便已傳揚開,在場大臣也不覺得有多稀奇。

  朱佑樘則顯得很振奮道“……國朝對於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於紙面,出兵後即便有戰果也多都即時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築城,並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長久經營治理,算是爲日後國朝安邊塞之土定下規範。朕其實也希望秉寬能長久留在邊陲,震懾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聽。

  這啥意思?

  皇帝這麼快就要把張周給召回來?不對啊!現在明明是張周出兵的時間段,提這個真的好嗎?

  “另外狄夷部族頭領火篩,將會在三四日後抵達京師,禮部和兵部酌情擬定迎候之事。”朱佑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沒聽明白。

  皇帝讓禮部安排迎接,這能理解,讓兵部參與其中……就算火篩曾經是兵部頭疼的對象,可現在作爲使節上貢到訪,這跟兵部有何關係?

  很多人望向劉健和馬文升,似在等他們出來給定個基調,也想讓他們爲不明就裏的大臣釋疑。

  可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尚書,都沒有出來反對或是註解的意思。

  ……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