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傷敵八十自損一萬
兵馬數量合起來已超過兩萬五千。
但沒有任何一路往大明營地這邊衝殺過來。
之前七千人衝鋒,五千券指之間灰飛煙滅的場景,還是把韃靼人給徹底震撼住了,再加上韃靼人也知道這次領兵的不是那種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也不是沒有實際領兵經驗紙上談兵的庸才,而是之前親自下場完成了威寧海一戰的王守仁……
威寧海一戰,王守仁就已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之前對女真饒作戰,也證明了他不但是個擅於奇謀和遠襲的勇將,還是個擅於步步爲營的沉穩主帥。
加上先前“官山一戰”,王守仁是徹底成名了。
然後草原上出現了非常詭異的一幕。
大明六千騎兵,在打掃和收拾戰場,走到哪都把遺棄的韃靼人屍體的耳朵割下來,把韃靼人值錢的家當綁在馬上,那些沉重而帶不走的輜重就原地焚燬……然後韃靼數萬精兵就這麼在二三十里之外圍觀着,沒有一路上前交鋒。
當然大明一邊似乎也沒有繼續跟他們決戰的意思。
大明的軍隊走到哪,哪邊的韃靼人便撤開缺口,遠遠躲開之後任由大明的軍隊穿過,也沒有韃靼人去戰場上收拾他們部族的財貨,或者這好像是雙方約定俗成的。
你們韃靼人把財貨和族人屍體的耳朵交出來,我們大明一邊就不跟你們繼續打了,然後咱就這麼和和氣氣“哪來的回哪去”。
當然你們韃靼人也可以不遵守這種默契,如果你們跟我們搶族人屍體的話,那我們就連同你們的族人和財貨一起燒,甚至追擊你們一路人馬,與你們交戰,再讓你們丟下個幾百幾千的屍體……
……
……
韃靼人遲遲沒有與大明一戰。
王守仁也並未掉以輕心。
他跟麾下將士也得很清楚,韃靼人不是不敢戰,而是找不到機會,或者他們在等韃靼王子巴圖蒙克回來,因爲韃靼人覺得他們目前的兩三萬人馬,還不足以將大明一方徹底給剿滅,而且就算是能剿滅,韃靼本部察哈爾部的損失也會是文數字。看書溂
尚八百,自損一千。
甚至是尚八十,自損一萬。
草原上畢竟不止察哈爾部一個部族,如果他們跟大明軍隊決戰,而令部族繼續承擔過重的損失,那察哈爾部在草原上的統治地位就要受到挑戰,很可能下一步在草原稱霸的人就不是他達延汗,而是火篩,甚至是亦不剌這羣野心家。
能打,也能把大明一方全滅,只是己方的損失會太大,沒人能接受。
然後就形成這麼詭異的局面了。
“金子,有金子。”
每當大明士兵發現了貴重的財貨,都會興奮大喊,有點草原腹地滿地撿財寶一樣,既是在顯擺給同族人看,其實也是在宣泄內心的豪情,同時也是鼓舞士氣,告訴戰友們,我已經找到值錢的,你們也要努力了。
王守仁並沒有刻意去規範士兵對於財貨的找尋,照理找到的所有財貨,應該是全數合在一起帶回去平分,或者是聽朝廷的調用。
如此也能杜絕士兵爲了搶奪財貨而出現內部的紛爭。
但實際戰場上,當士兵們搏命完成了大捷之後,去規範財貨的分配,對於主帥來其實是不智的。
最公平的方法,並不是平分,而是誰得到歸誰的,這也是大明開國以來制定“首功”爲主要計算功勞方式的原因,不看人是誰殺的,就看腦袋被誰割下來帶走,腦袋在誰那,功勞就是誰的。
看似不能保證絕對公平的原則,卻是最公平和最容易被將士接受的。
戰場上無法講求絕對的公平。
……
……
大明將士一整的時間,都在收拾戰場的殘局。
各處都能看到火光,大明軍隊走過的地方,處處狼藉,但也有一點王守仁親率的這路人馬算是恪守了“規則”,那就是韃靼人屍體除了耳朵之外,別的都沒有動,算是給韃靼人留了最後的顏面,讓他們可以把本部屍體帶回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最初時,大明是隻要不能帶走的財貨,一律都焚燬。
後面看韃靼人躍躍欲試有進攻的意思,王守仁也懂得不能把韃靼人逼得太緊,既要保持默契,也要讓點“恩惠”給韃靼人。
於是到後面,除了一些涉及到戰略的物資之外,別的東西大明一方就儘可能不去燒,而更多是加快步伐,往東南的方向走,也是爲儘早完成打掃戰場,避免陷入到韃靼各路人馬的重圍。
關敬負責開路,而韓錚則負責殿後。
王守仁對二饒囑咐也很清楚:“……但凡韃子不主動來犯,便不與其周旋。我們看似以神機營火器佔據優勢,但彈藥折損嚴重,火器也多有磨損,再遇戰事必定打不出昨日之戰的威猛,所以非迫不得已,便如此撤回大明,此戰便也算順利收官。”
王守仁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
他很清楚,大明之前進行了三場戰事,前兩場戰事都是兵不血刃,沒有參考價值。
威懾住察哈爾部各路人馬的,是昨的“官山之戰”,但昨一戰也沒法再復刻,就算韃靼人全面衝殺過來,大明一方的火炮和火銃也不再有足夠多的彈藥,完成範圍內無差別的攻擊。
且隨着火炮和火銃發射次數的增多,炸膛的情況也會比之前更容易發生。
在王守仁看來,既然己方的火器已經出現了磨損和彈藥劇烈損耗的情況,就沒必要繼續與韃靼人血戰,能順利撤回大明,把勝果帶回去,其實比再殺更多的敵人,也更具效用。
……
……
王守仁的軍隊,在穩步回撤。
韃靼王子巴圖蒙磕人馬並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不過韃靼各路增援的人馬也在增多。
到翌日時,大明後方尾隨的韃靼各路兵馬數量,已超過四萬。
韃靼人近乎把所有能調度的後方留守人馬,都調來打王守仁這路人馬,倒不是他們想阻截不讓王守仁帶兵回去,他們得到調令出兵時,是知道自己後方的部民正被王守仁追趕,等增援過來之後才知道作戰已經結束了。
失去的已經沒法挽回,只能避免王守仁繼續帶兵西進追擊,那就不如“目送”王守仁帶兵離開。
至於巴圖蒙克回來之後會責罰他們……
這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
法不責衆,現在沒有哪路人馬敢去跟王守仁所部正面交戰,誰都不想送死,既然王守仁都已經選擇撤兵了,就算換你巴圖蒙克回來,給你十萬大軍,你真的敢直接去跟王守仁玩命火拼嗎?
這場仗打完,以後日子還過不過了?
把王守仁和他的六千兵馬給阻擊剿滅了,草原部族損失個幾萬人馬,回頭大明就沒人殺過來了?
張周你們能應付?還是就覺得這一戰,能讓大明從此放棄攻勢而選擇繼續固守?
至於不甘心……
沒有什麼甘心不甘心的問題,因爲以往每次韃靼人進中原劫掠之後,每次回撤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也是目送他們離開的,不是不想阻擊,只是要計算成本。
“按照地形圖,從此處到威寧海,需要兩兩夜以上,中途休整的話,或需要走三,而從威寧海撤到有大明兵馬駐紮的貓兒莊,大概再需要走一一夜,沿途不能過多停歇!”
王守仁趁着陣前會議時,跟軍中將領傳達了現在的情況。
大概需要四四夜的時間,南撤到大同鎮外線兵馬所駐紮的貓兒莊,那裏也曾經是他成名之戰所進行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