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結外臣不結中官
在新任吏部尚書人選仍具沒定下時。
周經致仕了。
跟倪嶽是前後腳的,因爲之前涉及到西北和遼東軍需調度,秋糧入庫等事,還有戰事未結束,周經的戶部尚書職位也就一直吊着,在西北戰事平息之後,周經也沒理由在朝中賴着了。
周經離開,戶部尚書的位子,按照之前既定好的,由右都御史佀鍾接替。
因爲戶部左右侍郎許進和李孟暘沒有得到升遷,照理說二人仍舊會以左右侍郎的身份輔佐佀鍾來打理戶部,但皇帝卻另闢蹊徑,隨即便決定由許進以右都御史出任偏關巡撫。
這把朝中大臣給震住了。
許進去偏頭關,也就是山西鎮當巡撫,原先的巡撫王瓊必然是另有委任的,即便皇帝在朝上並未直接說,由王瓊回朝當侍郎之職……但看這架勢,他回朝當戶部右侍郎,似乎是順理成章的。
朝議解散之後。
許進有些懊惱,這是在張周得勢之後,他第二次被皇帝折騰了,第一次被折騰之後好歹還混回了戶部左侍郎的位子,而總督京倉、提督易州山廠這種差事,誰都不想幹,去偏關當巡撫好歹算是“正經差事”,畢竟誰都知道偏關如今是皇帝在九邊各鎮最關注的邊鎮。
“劉閣老,您看陛下這是何意?”工部尚書徐貫過去問詢劉健的意思。
周經退下去之後,是相繼於屠滽、白昂、徐瓊、倪嶽之後,朝廷一年之內第五次在尚書位子上做更變,到現在六部尚書只有馬文升和徐貫還保留原位。
徐貫也很清楚,人家馬文升很可能是要晉升吏部尚書的,而他徐貫可就沒那種好運氣。
劉健沒回話。
一旁的謝遷道:“王德華回朝,陛下不知是想讓他做個兵部侍郎?還是戶部侍郎?再或者是右侍郎,還是左侍郎?”
只有謝遷的話,在此時會如此尖銳。
王瓊在先前於遼東寧遠一戰中立下奇功,但在事後並沒有封爵,這跟王守仁不同,但其實朝中大臣也明白,相比於寧遠大捷,威寧海和官山兩戰,王守仁所取得的功績,是遠比王瓊大的。
所以別看王守仁入朝時間短,沒什麼資歷,但人家就是有資格晉升爵位。
至於王瓊……
再勤懇,也是傳統文臣的路子,邊鎮立功之後,在文職上有所提升,武勳爵位上還是差點意思。
如果說以往帶兵殺個幾百上千韃子,都能混個伯爵回來,現在不一樣了,張周和王守仁把朝中獲取爵位的資格線提高了很多,以王瓊的能耐,讓他守偏頭關,再給他十年,他也不可能獲得獲得爵位的功勳,那皇帝就直接讓他回朝當侍郎,協助即將回朝的張周,便也就很合理。
李東陽道:“戶部左侍郎,照例應該由右侍郎升遷,若王德華回朝爲戶部右侍郎,倒也未壞了規矩。”
這就體現出內閣對此事的態度了。
王瓊從偏頭關巡撫回朝,算是對張周在西北勢力的一次“瓦解”,讓王瓊當個戶部右侍郎,本身戶部還掌控在傳統派系手中,怎麼看張周想獲得財政上的足夠支持,光靠王瓊當個戶部右侍郎是不夠的。
謝遷笑道:“賓之,你怎知曉,陛下不是讓王德華回來做戶部左侍郎呢?”
李東陽這次也沉默了。
再看旁邊打開話匣的徐貫,此時也噤聲,他似乎看出來,內閣對於皇帝突然調許進去西北之事,也沒有什麼預案,似更不知道王瓊接下來會被皇帝委命於如何的官職。
他本還想問問,接替自己當工部尚書的是何人,但看這架勢,好像內閣現在已經失去了在朝中部堂級別官員,對皇帝進言的權限。
說白了,皇帝現在更願意在採納了張周的意見之後,做一些自我主張,內閣作爲顧問大臣的權限已經被削奪殆盡。
……
……
乾清宮內。
李榮代表司禮監過來給朱佑樘送一些要批閱的奏疏,而朱佑樘則一直在咳嗽中。
即便張周提出來,讓朱佑樘多喫一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但朱佑樘的身體底子太差,如今正是秋末冬初之時,朱佑樘又染了風寒。
“陛下,西暖閣已經修得差不多,估摸再過半個月,您就可以入住了。”李榮一臉關切道。
修暖閣的事情,張周離開之前就在操辦,奈何皇帝一邊想在西北打仗,一邊又想修新的宮殿,還是在乾清宮旁邊修,大臣自然會有意見,以至於修暖閣的銀子多還是張周通過開礦給籌措的。
朱佑樘也是憋着一口氣。
朝中大臣既然什麼都不支持於朕,那朕就自行去籌備一些錢糧物資,朕想要什麼,不用你們來插手,不用朝廷的,名義上用的都是內府的銀子,你們總不會沒事找事了吧?
事實上,張周在開礦之後,所獲取的錢財數量,以張周在弘治十二年開春考中進士之前於西山開煤礦開始,兩年下來,給朱佑樘所提供的私下的援助,已有近二十萬兩之多。
多數都用在了邊政上,多餘出來的,還能修個暖閣。
清寧宮偌大的宮殿,也不過才花了六萬多兩銀子,而修個暖閣也不過花個兩三萬兩銀子,修得也能更加精緻。
朱佑樘嘆道:“秉寬還沒回來,不過他說的那種暖氣,效果還真挺好,朕現在沒事就喜歡去清寧宮給太皇太后請安,坐下來一會,就覺得窗明几淨,都捨不得走了。”
李榮笑道:“是啊陛下,若是西暖閣修好之後,必定比清寧宮更加亮堂,能做到四季如春。”
“呵呵。”
提到張周,朱佑樘臉上纔有了些許血色,隨即他目光又落回到面前的一堆奏疏上。
好像這纔是他日常所要做的差事,讓他覺得疲累。
“有對戶部左侍郎許進調偏關的事,提出異議的嗎?”朱佑樘問道。
李榮道:“未有。”
意思是,奏疏裏沒有對許進外調之事發表非議的,說明許進外調這件事,是符合文臣利益的。
張周在邊政體系中權勢過大,許進換王瓊這件事,會讓西北最側重的軍事堡壘,偏頭關,恢復到傳統文臣的控制之下,以一個戶部左侍郎來換取,對傳統文臣來說也是值得的。
朱佑樘點頭道:“那下一步,朕準備讓王瓊回朝,當戶部左侍郎,你看是否會遇到一些阻力?”
李榮這才知道,原來皇帝就是做了一個平替,或者說叫對調。
許進換王瓊,沒有什麼李孟暘升左侍郎,再讓王瓊當戶部右侍郎的騷操作,可以說是簡單直接。
李榮道:“照例說,西北一地巡撫回朝,以做右侍郎居多,但也並非沒有先例,左布政使調京爲右侍郎也常見。”
朱佑樘道:“朕不是已經決定,讓山東左布政使李士實,調京師爲刑部右侍郎?他們還想怎樣?”
言下之意,跟文臣之間已經有對立。
知道朕有什麼決定,你們文臣總喜歡說三道四,所以朕也不跟你們商議,先把許進調出去,回頭再宣佈王瓊接替許進爲戶部左侍郎,就問你們服不服?
李榮問道:“王瓊調京,以戶部左侍郎,是要協同萊國公處置錢糧調度之事?”
“是,也不是。”朱佑樘回答模棱兩可,眼下似乎只有在李榮面前,他纔會坦誠相告,換了是蕭敬,朱佑樘都不會正面去回答這種問題。
或者說以蕭敬的謹慎,也不會貿然去問這種關乎政策的大事。
這也體現出李榮的德高望重,還有他敢於爲皇帝分憂,哪怕有些時候看起來關注點有些越界。
朱佑樘道:“九邊無論調度什麼,都不能以一人之力來協同,哪怕是朕和秉寬,也沒有能力說服朝中的那些清流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