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先帝的旨意
“殿下,從遼東到應這一來一回,大概最快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幾個月之後殿下再回來,北方的玉米也該成熟了,殿下到時候剛剛回到開原就可以把這些玉米收起來。”
“這幾個月的時間裏,殿下足夠在京師處理完自己的事情,只要把話開了,下官相信陛下一定不會爲難殿下的,文武百官們也一定不會爲難殿下的。”
朱鬆嘆了口氣:“盛庸,咱們兩個就明人不暗話了,本王這次回到京師,本王還回得來嗎?”
盛庸聽了這話,低頭默不作聲。
半晌之後盛庸擡起頭來:“殿下,下官是奉了旨意前來的,請殿下不要讓下官難做,就請殿下的遵守陛下的旨意,隨下官回京吧!”
朱鬆見盛庸拿出旨意來壓自己,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再藏拙也不行了。
“老曹去把東西拿來!”
老曹起身離開,片刻之後返了回來,手裏面拿着一道聖旨。
盛庸看到這封聖旨,立馬站了起來:“這是?”
老曹道:“這是先帝在世之時留下的聖旨,是先帝親自書寫,先帝在聖旨裏了,要殿下三年之內,在開原把玉米糧食的事情落實,而今年纔是第一年,若這個時候讓殿下回去的話,只怕有違先帝聖旨啊!”
老曹着將聖旨遞給了盛庸,盛庸猶豫半到底還是接了,過來打開一看,果然是太祖高皇帝的筆跡,上面寫的清清楚楚,命韓王朱鬆在開原試種新式作物,蠢聖旨先於任何一道旨意!
盛庸看完了這聖旨,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要是遵循當今陛下的旨意,把韓王帶回去的話,那就是違反了先帝的旨意,可要是遵守先帝的旨意,不帶韓王回去,那就是違反簾今陛下的旨意。
“這個……”
“盛庸將軍,若是本王三年之內不把這玉米研究出個頭緒來,本王不用陛下旨意,本王自己就會負荊請罪,從開原一路背到京師。”
盛庸一時也不知道些什麼好,想了想,還是得給當今陛下再寫一封信。
“既如此,那下官就暫時回去寫一封信,請示一下陛下的旨意,若是陛下他願意暫時放下這件事,等到三年以後的話,那下官就不再開原多叨擾了,若是陛下不同意,到時候還請殿下不要爲難下官。”
朱鬆點零頭:“盛庸將軍,若是陛下知道這份聖旨之後,還是要本王回京師聽審的話,本王自然而然會遵旨,二話不立馬帶着妻子孩子,岳丈岳母回到京師。”
盛庸想了想,點零頭拱手離開了王府。
等到盛庸離開之後,老曹又重新坐到朱鬆面前。
“殿下,如果當今陛下依舊還是堅持讓盛庸帶您回京的話,那怎麼辦?咱們是不是要抓緊準備起來?”
朱鬆搖了搖頭,自信的道:“不會的,以我對陛下的瞭解,有了這道聖旨在,陛下是絕對不會不遵守這道聖旨,硬生生的把本王叫回去的。”
“他停先帝靈柩只停了三,三之後就匆忙下葬,然後下葬當日立馬登基,這些做法已經讓文武百官們深感不滿了,若此時他還是執迷不悟的話,只怕不等本王有什麼動作,文武百官們就要齊齊上奏,進諫了!”
老曹聽了朱鬆的話,依舊擔憂的道:“殿下話雖然這麼,可陛下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後,完全是兩個人,登基之前溫文爾雅,登基之後卻立馬換了一副模樣,實在是讓下官恐懼。”
朱鬆咬了咬牙。
“要是他真的如此做,那我們就只能起兵一路殺到應,以清君側的名義,而若是進不了關的話,我們也可以瞬間將遼東納入自己的手中,不論是沈王還是遼王,他們手上的兵馬都不如本王手上的兵馬強壯。”
“除了大寧王麾下的朵顏三衛,有些棘手以外,剩下的大半遼東地盤都將落入本王的手中,本王可以一路北上,將奴兒干都司也納入麾下,有了這兩大平原,本王就能揮揮手變出一隻數十萬的精兵,就算是打不進去,自保還是有餘的。”
老曹聽着朱鬆這等大逆不道的話,已然習慣了。
“殿下不論發生了什麼,下官必然生死相隨!”
……
三後,京師皇宮內。
盛庸又寫了一封奏摺,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師,建文就算是脾氣再怎麼好,可是盛庸辦不好差事,還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摺,讓建文也有些受不了。
“這個盛庸一而再再而三的辦不好差事,朕本以爲他是朕的左膀右臂,沒想到連這麼點事都辦不好,一個受了贍韓王,他都帶不回來?”
齊泰趕緊撿起了奏摺又呈給建文。
“陛下,盛庸將軍辦事穩妥,此次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摺,也許可能是在開原遇到到了什麼事,有可能……有可能……”
“有可能什麼?有話就,你什麼時候也變得婆婆媽媽的了?”建文不悅的道。
齊泰一咬牙一狠心:“有可能盛庸將軍在開原遭遇了危險,而這危險就是來自韓王,也許韓王他……他已經反跡已露!”
建文皺着眉頭,接過來奏摺打開,看了一遍之後放下心來,只要開原韓王沒舉兵那就還有的,可是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了建文的面前。
“朕居然忘了二十叔手裏面還有一道皇祖父留下來的聖旨!皇祖父的聖旨裏面,讓韓王在開原好好研究新式作物,三年之內要將成果交於京師。”
“而且皇祖父還在這道聖旨裏面寫上了此旨高於一切旨意!”
齊泰方孝儒二人互相對視一眼,方孝如當即道。
“陛下,先帝若再世之時,這道聖旨的旨意可以高於先帝的一切旨意,可聖旨裏面又沒有這道旨意,也同樣限制陛下的旨意!”
。